媒体人眼中的牛渝(1)

耿直牛哥

<p class="ql-block"> 前言 </p><p class="ql-block">工作高调,为人低调,这是我一生为人处事的风格。40岁以后我的休息日节假日大多用在了加班和写作上去了,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先后将自己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心得和感悟,自己计设编辑汇集成了《昨天的记录》《质监情》《牛语谷》三册文集,记录了我退休前的生活。许多领导及朋友叫我公开发行,新闻界的朋友也积极支持,我想我不具著书立著之人,而且公开文集中许多领导和媒体对我高度肯定性的评价也不是我的风格。编印的文集也只是送送亲人朋友文友而已,我曾经说过对一个人的评价应由时间和历史来验证。现已退休几年了,我重阅他们的文字真让我有些感动,我真是这样的人吗?我真是你们文章描述的那样吗?其实,他们描述的有些情节和细节早已忘记了。退休后,我仍然在自媒体笔耕不断,谈自己谈人生。我想都这个年龄段了,不能独享他人的付出,还是选摘几篇媒体人多年前对我的评说吧。有几篇是我当时不准他们公开发表只收藏于我文集的文章。(文中我已将实名修改为化名:牛渝)</p><p class="ql-block"> 重庆"结穷亲"采访﹣﹣好人牛渝</p><p class="ql-block"> 中国新闻社重庆分社2011/1/2</p><p class="ql-block">每一个人的"北大路"都不容易,但徐仁洋的"北大路"却有看得到的艰难。一间30多平米的老式出租屋,一个常年生病的父亲和一个靠缝缝补补养家的母亲,2010年夏天,他被保送北大,无钱读书的焦虑也随之袭来。</p><p class="ql-block">好在他碰到了一个好的时代,更确切地讲,他是遇上了一个好人﹣﹣牛叔叔。牛叔叔是徐仁洋对重庆质监局干部牛余的称呼。</p><p class="ql-block">得知徐仁洋保送北大却无钱上学的消息后,在重庆"结穷亲"活动中对口帮扶徐仁洋一家的牛渝坐不住了,他开始到处找朋友"拉赞助"。期间,他拒绝任何宣传,原因是:他的目的只是单纯地想帮助洋洋,而非其他。</p><p class="ql-block">我还是坚持要做这则新闻,牛渝提出要求,他说只宣传洋洋刻苦学习被保送北大的事迹,只字不要提他。可是,我还是违约了,在报道中,我还是写到了他。因为在这则温情得足以让人落泪的新闻里,少了他,读者就不会感受到温暖。</p><p class="ql-block">报道发出后,我收到了香港、深圳、广州、北京、沈阳等多地热心读者的电话。他们向我询问徐仁洋的电话和银行卡号,希望能够帮助他。牛渝得知这件事情后感到欣慰,同时他也很有底气地笑着说:"洋洋的学费已经够了。"原来,他整个夏天四处奔波的艰辛早已发力,徐仁洋的学费、电脑终于筹齐了,甚至他还背着众人悄悄塞给了徐仁洋2000元路费。</p><p class="ql-block">2010年秋天,徐仁洋踏入北大校门的第一天便在 QQ 上写道:"感谢帮助我的人。"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用这样方式表达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2010年的日历掀到尽头,不下十次的"结穷亲"题材的采访,唯有牛渝帮助徐仁洋一事让我最真切地感到温暖。时隔半年间,我数次提笔想留下几句,却数次因故被打断。在碰面时,我也喜欢像徐仁洋一样喊牛渝"牛叔叔",这样叫,是发自内心的尊敬。</p><p class="ql-block">我尊敬好人,所以我放下平素采写新闻近乎苛刻的态度,小小地抒发了一下对牛叔叔的尊敬。拙作不堪入目,但求好人健康幸福一生!</p><p class="ql-block"> 中新社重庆分社记者;连肖</p><p class="ql-block"> 2010.12.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