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百图见证激情燃烧的江钢史

(王兰生)

文图/王兰生<div><br></div> 上图:韩力华提供。1965年至1986年的《小三线钢铁厂冶金军工史》书籍,书中右上角框着“秘密”两字。<div><br><div><div>上世纪八十年代,三线厂史还处于秘密状态,军工企业对外很神秘。江西钢厂对外通讯地址是江西省南昌市810信箱,下属各分厂各有各的号码分箱。</div></div><div><br></div></div> 上图:江西钢厂不锈钢冶炼工艺都是从上海第五钢铁厂移植复制过来的,1964年的不锈钢冶炼工艺属于军工机密技术,上钢五厂毫无保留地提供炉长和技术资料支援江西钢厂。<div><br></div> 上图:上海冶金系统支援江西钢厂建厂过程的档案材料。<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政治部宣传科在政治运动中翻印的上海资料。<div><br></div> 上图:(这是从网络上下载的)最早的厂史资料《江西钢厂十一年》1965年——1978年,珍贵的江钢纸质文物。<div><br></div> 上图:印在封面上的“山凤牌注册商标”。<div><br></div> 上图“邱景德提供。1983年外文版《中国建设》杂志。<div><br></div><div>1983年《人民日报》记者李兆成写的报道《美丽山沟的钢厂》介绍江钢人艰苦奋斗、建成有规模、效益、文化、生活稳定的钢厂,刊登在1983年外文版《中国建设》杂志第四页。</div><div><br></div> 上图:邱景德提供。1983年《人民日报》外文版关于江钢的报道。<div><br></div><div>1983年《人民日报》记者李兆成写的报道《美丽山沟的钢厂》介绍江钢人艰苦奋斗、建成有规模、效益、文化、生活稳定的钢厂,刊登在1983年《人民日报》外文版整版。<div><br></div></div> 上图:由邱景德提供。这是邱景德发表在1984年《冶金经济研究》第32期反映江西钢厂技术改造创效益的文章。<div><br></div> 上图:上海三线建设研究会编辑的《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div><br></div> 上图:作者撰写的《江西钢厂历史简介》一文。<div><br></div> 上图:作者撰写的《江钢之歌》一文。<br><div><br></div> 上图:作者撰写的《江钢之歌》一文。<div><br></div> 上图:作者撰写的《江钢之歌》一文。<div><br></div> 上图:作者撰写的《重返蓝天》一文。 上图:作者撰写的《重返蓝天》一文。 上图:作者撰写的《江钢老厂长丁振芳的罹难之谜》一文。<div><br></div> 上图:作者撰写的《江钢老厂长丁振芳的罹难之谜》一文。<div><br></div> 上图:作者撰写的《江钢老厂长丁振芳的罹难之谜》一文。<div><br></div> 上图:作者撰写的《春满良山》图文。<div><br></div> <div>上图:1970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纪念中国边防部队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胜利,特地发行了编号7“严惩入侵之敌”的4分邮票,全套一枚,两枚4分是寄平信的邮资。</div><div><br></div><div>邮票内容是中国边防部队在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使用的“40火箭筒”。其中“40火箭弹”雷管用的冷拔无缝钢管和弹簧片以及弹尾管是江西钢厂生产的。<br></div><div><br></div><div>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解放军的装备中40火箭筒是一款对解放军有着特殊的意义的武器,40火箭筒顾名思义即是40毫米火箭筒,是那个装备落后的年代解放军少有的反坦克与火力支援武器。<br></div><div><br></div><div>随着我国军事工业技术的进步,69式40毫米火箭筒已基本退出我军现役武器装备。<br></div><div><br></div> 上图:江口水库担负着江钢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div><br></div> 上图:江钢柱塞弹簧钢丝研发小组。<div><br></div><div>1976年冶金部军工办向江西钢厂下达了“提高飞机发动机燃油泵柱塞弹簧寿命的研究”,柱塞弹簧钢丝是飞机发动机中的柱塞弹簧,其难度是要承受非常高的工作温度。要求研制专用钢丝以满足200小时工作寿命的要求。<br><br>原我国飞机发动机燃油泵柱塞弹簧采用的是50CrVA钢钟,并按冶金部标准YB285—65进行生产的,用它制成的柱塞弹簧在设计寿命期内,经常发生个别弹簧折断,成为三机部油泵生产一大技术难关。长期以来,其它四川大三线军工厂虽然经过多类途径研究,仍未能解决。<br><br>江西钢厂钢研所专业工程师在钢丝车间现场多次实验,同拉丝工人反复试制,经过六年的不断研究、总结,针对弹簧折断原因,根据疲劳断裂力学分析,计算出钢的质量指标中的氧化物含量,相应地采取了精选原材料,二次电渣重熔和连续炉热处理工艺措施。经过三机部113厂、143厂、501厂长期试验证明,采用改进后的50CrVA钢种生产柱塞弹簧,弹簧可以保证燃油泵、液压泵在200小时寿命期内可靠地工作。江西钢厂拉制的柱塞弹簧寿命可达500小时工作寿命以上。<br><br>江钢花了6年时间研制的柱塞弹簧钢丝终获成功,它的贡献和意义决不亚于银质奖的产品。1981年4月,江西钢厂柱塞弹簧钢丝获国防科委、国防工办颁发的重大科技改进成果奖。</div><div><br></div> 上图:陶根娣提供。上世纪七十年代,江钢中学三排班级参观新余罗坊毛主席开兴国调查会旧址。<div><br><div>左四是音乐老师傅玲娣,黑白照片是中试室自己拍、自己印的。</div><div><br></div></div> 上图:1983年江钢首次行车操作比赛。江西钢厂安全处长冯镇水提供。<div><br></div> 上图:801炼钢分厂转炉车间厂房外灯火与炉火相辉映的夜景。<div><br></div> 上图:801炼钢分厂转炉车间厂房外气势如虹的夜景。曾洪吉拍摄。<br><div><br></div> 上图:特钢厂大电炉炼钢,三管吹氧,争分夺秒,缩短冶炼时间,降低能耗,每一吨钢都是炼钢工人用血汗拼出来的。曾洪吉拍摄。<br><br> 上图:电炉炼钢,往钢水中吹氧气是熔氧快,升温快,降低能耗,提高质量的捷径。曾洪吉拍摄。<div><br></div> 上图:801炼钢分厂转炉车间繁忙的生产场景。曾洪吉拍摄。<div><br></div> 上图:当!当!当!放钢钟声响了,行车吊起了盛钢包缓缓行驶。曾洪吉拍摄。<div><br></div> 上图:803蒸汽锤锻造,趁热打铁。曾洪吉拍摄。<div><br></div> 上图:805三座650毫米轧机,钢铁火龙蜿蜒曲折。 曾洪吉拍摄。<br><br> 上图:马继成提供。40多年前,815机动部铆焊工段自行设计制作的9米直径氧气储存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江钢精神,也是三线建设精神。815机动部承载着全厂设备的制作、安装、检修及维护的工作,作业工人加班加点已成家常便饭,都是作为义务劳动<div><br></div> 上图:马继成提供。<div>(第二排左2)党委书记孙华民、(第二排左3)厂长赵云章、(第二排左4)机动科老科长董桂芳、有厂部设计科人员、还有外号叫“小木克”的铆焊工(第一排右2),在球罐前留影。“小木克”的铆焊技术达到八级工的水平,名气响当当的!</div><div><br></div><div>文章发布后,秦爱龙提供“小木克”的真名是郑文民,作者表示感谢!</div><div><div><br></div></div> 上图:1991年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江西钢厂与新余钢铁厂、铁坑铁矿合并,成立江西新余钢铁总厂。<div><br><div>接下来又在两厂一矿合并后成立了新余钢铁公司。</div><div><br></div><div>2022年11月9日,新钢公司与宝武集团联合重组,宝武集团成为新钢公司控股股东,新钢公司成为宝武集团一级子企业。<div><br></div></div></div> 上图:拆除中的801炼钢分厂鸟瞰。曾洪吉拍摄。<div><br></div> 上图:拆除前的805开坯厂。曾洪吉拍摄。<div><br></div> 上图:拆除前的815机动部。曾洪吉拍摄。 上图:拆除前的830薄板厂。曾洪吉拍摄。<div><br></div> 上图:拆除前的大电炉特钢厂。曾洪吉拍摄。<div><br></div> 上图:这儿的黎明静悄悄。待拆除的大电炉特钢厂。<div><br></div> 上图:拆除前的型钢厂。<div><br></div> 上图:拆除前的3350第二动力厂。<div><br></div> 上图:拆除前的实业公司。<div><br></div> 上图:拆除前的825铸造分厂食堂、洗浴室。<div><br></div> 上图:拆除前的西山岭邮电代办所。<div><br></div> 上图:江钢职工子弟中学大楼。收藏者:810群网名老王<div><br></div> 上图:易明提供。江西钢厂职工子弟中学校牌摘牌后的第一张照片。1991年江钢与新钢两厂合并,江钢中学摘牌后在校门口合影留念。<div><br></div> 上图:拆除前的关口上坡消防二中队。<div><br></div> 上图:由单耀钢提供。<div>电视台工作人员在光谱大楼前。右一江钢电视台播音员陈新,左一江钢党委副书记徐国良。</div><div><br></div> 上图:上世纪八十年代,江钢中层干部照片,左至右:徐佑森、陶福源、李琹荪、奚慎元、习福林。 五个人中有四个人上衣口袋插着钢笔,这是那个时代男神们的标配和时尚。收藏者:李琹荪<div><br></div> 上图:上世纪八十年代,江钢中层干部照片,其中有:刘宏根、吴章桓、陈少荣、张梦荪、蔡东汉、徐静芬等人,后排左佩章、莊华、老唐。后排右一是李琹荪。 收藏者:李琹荪<div><br></div> 上图:江钢驻沪办事处干部照片:左至右——吴伦泓、徐佑森、唐伯仁。 吴伦泓曾经担任过江西钢厂组织部部长。唐伯仁提供<div><br></div> 上图:周明发提供。 1965年7月,江西钢厂建设工地党委设立宣传部,1966年6月,韩金旺任宣传部长。<br><br>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西钢厂宣传部同事合影。1977年12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江钢宣传部牵头写的反映江钢三线建设的《火红的钢焰》短篇小说集。<div><br></div> 上图:张时兴提供。<div>江钢最早的文艺宣传小分队。里面有粱民贵、朱震国、王志虎、邱小玲、王国良、蔡福祥、张伍人、沈留宝、陈爱玉、张德宽、陈启文、庄惠昌等人。</div><div><br></div><div>江钢文艺宣传小分队在建厂初期就成立了,《江钢志》上下两册里不见小分队情况的片言只语,实在是历史性的遗憾。<br><br>摄于湖南长沙毛主席纪念馆前。</div><div><br></div> 上图:童思进、许国琴提供。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江钢小分队男生小合唱,第二排左起:张德宽、邱健、张伍人、梁民贵等(高声部),蔡福祥(低声部)。<div><br></div><div>这张江钢早期的黑白照片反映了江钢职工精神生活的状况,应该算是珍贵的文献资料。</div><div><br></div> 上图:童思进、许国琴提供。 江西钢厂文艺小分队负责人及领队是张嵩,乐队指挥是王国良。<div><br></div> 上图:童思进、许国琴提供。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江钢小分队邱小玲表演女声独唱。<div><br></div><div> 小分队里的乐器齐备,阵容强大,演员表演功夫精湛,深受职工的喜爱,至今还被大家津津乐道地回忆。<div><div><br></div><div>这张江钢早期的黑白照片反映了江钢职工精神生活的状况,应该算是珍贵的文献资料。</div><div><br></div></div></div> 上图:童思进、许国琴提供。 江钢文艺宣传小分队合影,第一排右:陈爱玉、庄惠昌、楼一光、童思进。<br><br> 上图:黄昕红提供。1976年,江钢周宇小学腰鼓队在周宇灯光球场为职工家属们表演,表演的服装都是自己的白衬衣、花睡裤、白球鞋,有些人没有花睡裤就向别人家借。腰鼓队全部是女孩,头戴白毛巾的都是女扮男装。<div><br></div><div>当年有个趣事,谁都不肯女扮男装,后来老师决定梳小辫子的保持女生形象,扎好蝴蝶结。短头发的女扮男装,用白羊肚毛巾盖住头发。当年周宇小学带队老师是宋瑞洁、周彩英。<br><div><br></div><div>腰鼓队当年经常参加江钢的大型活动,1976年10月庆祝粉碎“四人帮”的江钢大游行队伍中,腰鼓队走在大游行队伍最前面,出尽了风头。<br><div><br></div><div>后来扩充第二批队员时增加了男队员。这张黑白照片是江钢宣传部拍的,照片中从左至右顺序,男队前三位是刘周青、顾旭、丁婵群。女队前四位是黄昕红、任素芳、季雪茹、陈雅琴。</div><div><br></div><div>其他队员还有王国芬、徐凤、周紫静、施爱萍,加上领头的鼓釵手贾时俊,腰鼓队总共13位队员。</div><div><div><br></div></div></div></div> 上图:西山岭江西钢厂职工医院原地旧址。(原来的医院大楼已经拆除)江钢医院在省内赫赫有名,医生护士大都来自上海和南昌各大医院。<div><br></div><div>1965年筹建中的江钢在周宇设立了卫生所。</div><div>1966年5月江钢职工医院在卫生所的基础上在周宇成立。</div><div>1967年2月职工医院迁往805车间保健站,当时职工医院建制为一院二站,一院即805中心保健站,原周宇部缩为保健站。二站即周宇保健站和809车间保健站。</div><div><br></div><div>1968年6月,职工医院从805车间迁往西山岭生活区。钢铁厂工伤事故频繁,这里曾经是救死扶伤的圣地。</div><div><br></div><div>作者1969年在江钢中学读书时,亲耳听到后来亲眼看到江钢医院为九龙山公社的当地老表开颅脑治伤,当年这项技术是江西省首例。后来我在医院门口看见过这位二十岁模样的老表走来走去,很神气。江西钢厂职工每个人从工资中捐款2角钱给老表报销医药费。<div><div><br><div>同样,1975年江钢为工伤职工断指再植,这项技术也是当年江西省首例,国内少见。</div><div><br></div><div>江钢的钢二代、钢三代都在这所医院诞生。医生护士与工人同住家属区,共同生活,医患关系比较融洽,江钢医生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口碑极佳。</div><div><br></div><div>那位开颅脑手术的施霖医生改开后担任温州医院院长。江钢医院院长盛永国擅长腹部手术,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与同是医生的爱人吴惠敏支援三线建设来到了江钢医院。</div><div><br></div><div>2003年,他的同学张一初是上海新华医院外科主任,新华医院院长。当年盛永国病退上海原籍地,只拿500元工资。他们夫妻俩如果不支内,留在上海新华医院,至少是教授级的主任医生,还能分配住房。</div><div><br></div><div>吴惠敏医生2014年9月2日患肝病逝世,享年76岁。盛永国于2025年5月6日上午在上海周浦仙逝。每一位江钢医生都值得江钢人铭记。<br><div><br></div></div></div></div></div> 上图:谢鹤龄提供。1978年,上海鼎鼎有名的红房子医院妇产科医生到江西钢厂职工医院学习和交流,江钢医院4位医生和上海医生合影留念。<div><br></div><div>多少江钢子弟哇哇坠地在江钢医院妇产科呀!江钢医院妇产科医生功德盖世。很多江钢医院诞生的江钢子弟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div><div><br></div> 上图:朝阳之美提供。江钢医院的医生在江钢商场前为职工义诊。坐台一是中医李舜英医生,坐台二是中医韩代英医生,她们现在已经是教授级医生了。<div><br></div> 上图:1965年初秋,108将在筹建时期的江西钢厂依山而建的厂房工地上劳动。那时候的干部贪污受贿是前所未闻的事。<div><br></div> 上图:1965年初秋,丁振芳在筹建时期的江西钢厂工地上劳动,穿蓝色上衣的是丁振芳。毛泽东时代的干部参加劳动是常态。<div><br></div> 上图:江钢百果月饼木模。莫苗芳提供。<div>江钢月饼当年风靡一时,飘香新余地区,远近闻名,用现在的话说,是网红打卡美食。</div><div><br></div> 上图:江钢运输部豆沙月饼木模。莫苗芳提供。<div><br></div> 上图:像章背面:江西钢厂革命委员会,江钢工总司字迹。苏爱萍提供。<div><br></div> 上图:像章背面:江西钢厂革命委员会,江钢工总司字迹。苏爱萍提供。<div><br></div> 上图:像章背面:江西钢厂革命委员会,江钢工总司字迹。董红光提供。<div><br></div> 上图:1977年江西钢厂工业学大庆瓷杯。陈琪生收藏。<div><br></div> 上图:1979年的搪瓷脸盆,至今完好无损,这辈子肯定不会用了,留作纪念别有一番滋味。郭志芳提供。<div><br></div> 上图:1979年的搪瓷脸盆,品相完好无损,是不可多得的江钢文物。三囡提供。<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1979年搪瓷脸盆获奖纪念品。当初获奖不容易,保存到现在更不容易,如今看到它倍感亲切。高翠芳提供。<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搪瓷碗。<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搪瓷碗。 上图:江钢两字代表江西钢厂的简称。<div><br></div> 上图:"八一0厂”是江西钢厂保密地址南昌市810信箱的简称。 上图:江钢搪瓷碗。陶根娣提供。<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搪瓷碗。<div><br></div> 上图:江钢搪瓷碗不知不觉地成了书架上的一道美丽风景线。<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建厂二十周年纪念搪瓷杯。网名未残收藏。 上图:江西钢厂建厂二十周年纪念搪瓷杯。李德仁提供。<div><br></div> 上图:1974年江西钢厂先进生产者奖励毛巾。<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食堂代粮票壹市斤。陈琪生收藏。<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代粮代价券。依山而建的三线厂虽然没有实体围墙,深山老林就是围墙,生活空间相对比较封闭,代粮代价券在三线厂代替了人民币的流通,甚至比人民币还吃香,不是本厂的人没有代粮代价券肯定买不到食物。<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代粮代价券。收藏者:网名老王。<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食堂代粮券伍千克。沈志雄收藏。<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食堂代粮代价券50克。当时光凭人民币在食堂还买不到饭菜。沈志雄收藏<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全厂游泳比赛,赛后留影。照片中有教练殷有芳、比赛队员有鲁万华、洪如华、龚华、陈凡、徐万林、何德明、张崇康,张一文、周贵芳等人。813小高收藏。<div><br></div> 上图:1984年6月22日,江西钢厂工会顺势引导,成立江西钢厂集邮协会,大家推选设计科晒图室钟国强为会长。江西钢厂集邮协会是新余市第一个群众集邮文化组织,比新余市集邮协会成立还早。<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的职工很多是从上海支援三线建设调过来的,上海历来有收藏半壁江山的美称,江西钢厂藏龙卧虎,人才济济。<div><br></div><div>邮票收藏最好的是801炼钢车间的林再琪同志,他将新中国所有的邮票都收集齐全了,不差一枚,包括小型张,包括“全国山河一片红”文革珍邮,而且都是信销邮票,都是逐枚收集来的,可见难度之高。<div><br></div></div> 上图:江西钢厂集邮协会曾经多次获得新余市、江西省、乃至全国邮展竞赛名次,曾代表新余市参加全国集邮知识竞赛获第四名,江西省第二名,省冶金厅第一名的荣誉。当年,中央电视台转播了全国集邮知识竞赛的场面。<div><br></div> 上图:1988年江西省还很穷,地方财政拿不出资金发展经济建设,江钢职工摊派购买《江西省大化肥建设奖券》,及时地支援了地方建设。虽说是摊派,职工都没意见,看到奖券也算是一种贡献。有时候作贡献也是过了这个村没那个店。<div><br></div> 上图:钱树良提供。半个世纪前的江西钢厂火车站。<div><br></div> 上图:西山岭家属区拆迁前鸟瞰。曾洪吉拍摄。<div><br></div> 上图:拆除前的西山岭老工房第12栋红砖房。红砖房是全国三线厂职工住房的独特建筑。<div><br></div> 上图:2022年5月7日,原江钢子弟护送江钢厂牌捐献给宝武集团新钢公司博物馆,图为原江钢子弟现新钢公司员工在捐献的江钢厂牌前留影纪念。<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