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群像前的回忆

二度清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美术馆的一楼展厅里,康移风先生笔下的矿工群像在展墙上静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美术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美术馆主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美术馆湖南位于湘江西岸、岳麓山下,潇湘大道与靳江路交汇处,毗邻中南大学,与橘子洲头隔水相望,占地面积50000多平米,建筑面积24700平米,总投资3.98亿元。建筑空间格局以“三湘四水”为基本意象,主体建筑采用环保新颖的赭红色与白色定制陶板和周边环境相融合,既厚重古朴又简洁现代,彰显出湖湘人文底蕴的独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美术馆副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捐赠与收藏研究展(首展)·康移风》、《湖湘百年·美术之路》、《向水墨发问:行进中的创作与现场》、《捐赠与收藏研究展·南去北来为何事——张小纲艺术展》多个画展正在湖南美术馆展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术馆序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移风,这位从煤矿巷道走出的画家,用画笔完成了一次次艺术的涅槃。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部微缩的史诗,记录着矿工们与大地对话的痕迹。那些浓墨重彩的笔触里,既有现实的沉重,又有人性的光辉。这位与我同龄的艺术家,用最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让矿工这一群体在艺术殿堂里获得了永恒的尊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画展前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移风曾经深情地说:“在黑黑的千尺井下,在低矮的采煤垱头,我也曾和矿工兄弟们一起扒煤、拖矸、放顶、支架,穿着汗迹斑斑的窑衣,劳作在黑暗的煤尘飞扬的矿井下。多少年来,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一直影响着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些粗粝的面容、沾满煤灰的工装,瞬间唤醒了我记忆深处那些熟悉的身影——他们曾是我生命中的过客,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一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一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移风的画作让我关注与感动,不仅仅因为他与我同年出生,还在于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似曾相识,更在于我也曾与煤矿有过人生交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9月我支边进疆被分配到农八师南山煤矿所属水泥厂电站工作,初到煤矿报到的第三天,按照入职教育计划,煤矿政治处组织股助理员刘联庆就带领我们到小沟分矿下井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岁的我站在2号斜井深处,第一次窥见了地心深处的世界。当矿灯在逼仄的巷道里投下摇曳的光影,我第一次懂得了“光明”这个词的真正分量。走出矿井的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重见光明”的幸福。次日清晨,酸胀的双腿成了这段记忆最鲜活的注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堂最震撼的职场启蒙课,久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我虽然一直没有从事过煤矿生产作业,但是我仍然与众多矿工师傅有过交集。我不少同事的父亲、学生的父亲都是一线矿工,我的许多同事也曾经从事过井下作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他们那里,我听到过很多矿井深处的细节,听到过他们对于巷道深处“两片石头一片肉”达观调侃,听到过他们绘声绘色讲述的井下脱险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我想起这些同事与朋友的时候,他们那种乐观坚韧的精神状态,粗犷率真的个性,以及面对艰苦危险劳作和贫乏单调生活环境所表现出的开阔心境, 都会一一跃然于我的眼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让我刻骨铭心的是1976年初的那一场特大矿难事故。那年2月22日(星期日),瓦斯浓度超限的小沟分矿4号井因电钻火花引发瓦斯爆炸,当班作业人员34人全部死亡。爆炸产生的大量一氧化碳气体串入2号井,造成当班作业人员31人窒息死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场死亡65人,伤19人的特别重大事故发生当天,矿部从各单位抽调人员参与事故善后,包括遗体清洗整理、伤员护理、死伤人员家属接待等工作。我看到过那些残缺不全、满身黑烟的尸体、听到过那些死难者家属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哭喊,那些场景至今还刻印在我的深层记忆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常常想,自己晚年对于死亡的相对达观,或许与那五天不堪回首却终生难忘的善后工作经历颇有关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4月26日下午,我徘徊在康移风先生的那些幅矿工画像前,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在眼前流转,思绪万千,久久不愿离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些画布上的矿工,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全体劳动者的图腾。今天是国际劳工节(最标准、最地道的英文表达是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May Day,是国际劳工节,不是劳动节),我把这些矿工的画像分享给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礼赞劳动,让我们一起致敬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劳动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