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与湘潭人的槟榔情结

非样

<p class="ql-block">作为湘潭人,我咀嚼槟榔大概曾有三十来年的历史。现在开始“老掉牙”了,不得不狠心戒掉了它。但从心底,当时是舍不得的。槟榔那种特殊的滋味,几乎让我欲罢不能,它是其他别的东西不能替代的。我曾自嘲,我可以成为槟榔的舌尖代言人。</p><p class="ql-block">来到海南三亚黎族同胞故里槟榔谷,迫切想一睹槟榔树与其树上的槟榔果。我从来没有真切的看过槟榔树,在网络上搜寻到的图片,毕竟隔了一层艺术的薄膜。</p> <p class="ql-block">走进黎族人的船形屋,在敞篷式的大厅里,得到黎家人的槟榔与茶的款待,大家用进门学的两句黎家话感谢他们。这桌上的槟榔,干瘪瘪的,骨瘦伶仃,不好看,也很难嚼。我撕开一丁点,象征性的尝尝,完全不是湘潭槟榔那个味。看来,槟榔的制作工艺与卤水等调味剂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出来后,我第一想要做的事,就是一睹树上槟榔“芳容”。其实,一进寨子,满是该树,我误以为那是椰子树。椰子树叶子(同棕榈树叶子特类似)和茎杆,与竹子一样的节,和槟榔树几乎没有差别,不过明显不同的是,椰子树普遍粗壮,槟榔树相对苗条多了,有的小槟榔树,可以用纤细来形容。</p><p class="ql-block">我多次听过湘潭人黎景光创作的著名流行歌曲《采槟榔》,也曾看过许多配套的“树”的视频,但就是让人弄不清哪是槟榔树。“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旋律优美热烈。可是一些视频的歌词与其树不对等,现在终于可以一饱眼福,随心所欲的细看槟榔树,细品槟榔果。</p><p class="ql-block">槟榔,有泰国槟榔个(果)子,云南个(果)子、台湾个(果)子,越南个(果)子等,湘潭人都认为,海南的最好,卖的价最高,也最受消费者喜欢。《本草纲目》称:可以消食、除瘟、去疫与提神。曾来过湘潭的朱熹,写过一组五首的槟榔诗,有一首是这也写的:个中有味要君参,螫吻舂喉久不甘,珍重人心亦如此,莫将寒苦换春酣。湘潭有着四百来年咀嚼风俗,这与当年清朝时湘潭被屠城的历史紧密相关。因为过滥,现在一方面是走向大江南北,一方面是医家、养生家呼吁杜绝槟榔,这不失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口号之一。</p><p class="ql-block">槟榔,是黎家人待客之物,也是湘潭人待客之物,多年以来,这种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情结,蕴含着精彩的消费民俗文化的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