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第15章!

金桥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b></p> <p class="ql-block">【原典】</p><p class="ql-block">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参啊!我所行的大道用一个主旨来贯通之。”曾子说:“唯。”孔子出去了,别的弟子问到:“夫子说的是什么?”曾子说:“夫子的大道,只是忠恕罢了。</p> <p class="ql-block">曾参(公元前505-前432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是曾点的儿子。</p><p class="ql-block">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谦恭,以孝著称于世。一生全力埋头研究学习孔子的教导和收徒讲学,积极推行儒家学说,传播儒家思想。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p><p class="ql-block">从儒家的道统来说,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p> <p class="ql-block">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忠?什么是恕?曾子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过解说。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p><p class="ql-block">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p> <p class="ql-block">“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p><p class="ql-block">天下事有万变,物有万殊,其实总是一个道理。若在事物上一一去讲求,则头绪多而用力难,非根本切要之学也。我于天下的事物,只是一个道理贯通将去,随他千变万化,都能应之而不穷,处之而各当。</p><p class="ql-block">曾子答说:“夫子之道无他,只是忠恕而已矣。”盖一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我心里要尽的去处,就是人心所欲得的去处。若真实自尽,念念都出于忠,便能推以及人,事事都出于恕,可见千万人的心,只是这一个心,便都通得,所谓一以贯之,不过如此,哪有其他说法啊!</p> <p class="ql-block">将此章剧本化来说: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参经过孔子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回过头来,于是孔子便告诉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道”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但曾子听了这句话以后,打了个拱说:“是,我知道了。”孔子讲了这句话,自己又默然不语了。同学们奇怪了,等孔子一离开,就围着曾参,问他跟老师打什么哑谜呢?夫子又传了些什么道给曾参呢?曾子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同学,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作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p><p class="ql-block">孔子的学问,关键在于内在修养、真实的用于生活工作的实在的工夫,得多去悟去做去饯行,并不是谈空洞的理论。</p> <p class="ql-block">《论语正义》曰:自古圣贤至德要道,皆不外忠恕,能行忠恕,便是仁圣,故夫子言“忠恕违道不远”也。</p><p class="ql-block">焦循曰:孔子非不多学而识,多学而识不足以尽,若曰“我非多学而识者”也,是一以贯之也。多学而识,成己也;一以贯之,成己以及物也。仅多学而未一贯,得其半,未得其全,故非之。</p><p class="ql-block">《四书辨疑》曰:东坡以为一以贯之难言也,非门人之所及,故告之以“忠恕”。</p><p class="ql-block">徐英曰:忠恕诚,仁之道,可以通于天下。仁而后有生,诚而后有物。生者天地之大德,物者天地之大用。舍诚与仁,无道也。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天下之大道,舍此莫由。</p><p class="ql-block">郑汝谐曰:圣人之道,自尽己之性,至于尽人之性;尽人之性,至于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至于赞天地之化育,乌有二致哉?……此孔门之心学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读经典指导生活:</b></p><p class="ql-block">大道至简,没有那么复杂,只要努力去做去践行就服了,把简单的道理做到极至,高度的凝结,高度地专注专一,吾“道”一以费之,忠恕做到致极就是大“道”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