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场疫情,说不定很快就要送我回老家了。人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美篇的材料,其实早就准备好了,却在我卧床之前,没有精力发出去了。从2022年12月底到2023年2月初,新冠让我连续住院两次共27天。中国人常说“叶落归根”,可是,老家在哪儿哪?我的籍贯一栏始终填写的是“四川成都”。中文造字,“家”就是“上有屋顶,下有猪”。可是我家在几十年前,因为爷爷的成分太高,一夜之间,变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里还有“家”哪。此后,骨肉分离,一家人基本上屏绝亲友,不问时事,就是为了两个字“活着”。多少年来,“黑五类”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不仅不知道老家在成都哪一条街,也害怕知道,连鸡犬之声相闻的长辈(就在一个大院里),也是“老死不相往来”。哎,祖上的事,关我什么事啊? </p> <p class="ql-block">2006年,老辈人已经所剩无几,改革开放的春风才让我们年轻的人想去完成在成都亲人的家谱。政治风暴早已让家中所有的照片和文字记载荡然无存。转机始于2007年8月11日,只比我大8岁的幺爷爷发来电子邮件,告知在香港的因特网上看到有《吴容普公家传》的信息——那是我爷爷的爷爷,也就是高祖父,姓吴名佐,字公辅,号容普。8月12日一早,笔者上网查询,原来是天津雅昌艺术网里有一本《吴容普公家传》出售。喜出望外的是成都竟然也有一本,不过页数与天津的又不一致,搞不清真假,立即电告堂弟吴耀。耀弟办事真爽快,下午便回信:“家传已到手,非常完整,包括封皮都未掉一页。按线装书的装帧对折两面为一页,但只印一面,另一面空白。头一页两面为像,首尾各有藏蓝色封皮。”</p> <p class="ql-block">两相对比,天津的《家传》版每页6列,29X6+4,30页文字有178列。成都版则每页8列,第23页只有2列,两者列数完全一致,应当不用怀疑不是真品。况且,1924年出生的四叔还留有印象:当年奉赠亲友,首发不足,又二次付印,出现两个版本也就不足为奇、大喜过望了。</p> <p class="ql-block">《吴容普公家传》,是曾祖父吴文治于1927年请叶尔恺(清末陕西学政使、云南提学使,其先辈与容普公同官蜀中,并且笔者的爷爷是他弟弟的女婿)撰文,“布衣状元”骆成骧(四川清朝唯一状元,1910年任山西提学使,1912至1922年任四川大学前身学校校长,1922至1926年任四川大学筹备处处长)作序,正文由书法家郑孝胥(清朝改革派政治家,曾任湖南布政使、商务印书馆董事)手书。</p> <p class="ql-block">笔者估计,《家传》的刊印当在1930年左右,因为此后郑孝胥牵涉进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并且出任国务总理大臣等职,引起旧友绝交。同时,又不应太早,1930年时四叔6岁,过早的话,小孩子难以对此事留有记忆。</p> <p class="ql-block">至于天津的那本《家传》,商家说不便邮寄,最终被拍卖了。转念一想,天意如此,两份家传,两个版本,已获其一,内容尽知,足矣!天津版有收藏家印章,若非没有藏家,可能今天一本都见不到了。还是让它留给民间吧,或许比全部收到吴家为好!</p> <p class="ql-block">从《家传》知悉,祖上世居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吴容普的曾祖吴瑔曾迁居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其父吴元庆,又曾迁居山西翼城、贵州清平、湖北宜昌等地,葬贵阳洛湾及留有后裔。</p> <p class="ql-block">2009年10月,耀弟突然发来电子邮件,述说在网上与常州吴氏家族有了联系。2011年6月,收到常州老家发来“吴氏族谱第十三次续修工作委员会”的通知,谈及《薛墅吴氏族谱》始修于明朝隆庆年,于1933年第十二次续修,至今逾八十年,续修族谱义不容辞。由族谱我们才获悉,始迁祖伯龄公于1554年(元顺帝17年)由江苏宜兴徙居阳湖薛墅巷,七世望溪公于1572年创修宗牒。祖先之时,修谱谍,建祠堂,捐田捐基捐银置产,俾四时祭祀之外,可以养老,可以恤孤,可以兴学,可以助科举、资公事,世济其美,誉满东南。</p> <p class="ql-block">1933年《薛墅吴氏宗谱》第12次修订版共23卷,由吴晋主修,吴澄总纂,前13卷内容为譜序(跋)、目錄、家族規範、名家家訓、仕宦、傳記、公文書等等,后10卷为世系表。被北京图书馆、历史研究所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等收藏。我们找到的《吴容普公家传》内容,也早已被收进了那次的修谱。</p> <p class="ql-block">族谱中崇尚儒家文化,倡导耕读传家。吴氏宗祠始祖神位龛前有一联:耕也好读也好学好便好;创者难守者难知难不难。横批:耕读传家。</p> <p class="ql-block">回看容普公,1981年修订的《阆中县志》记载:吴容甫1906年官川北道。“持身清俭,驭吏严峻,官衙肃静,屏绝苞苴”。原阆中市副市长王萌先生,2013年写过《道衙余辉——记最后一位川北道员吴佐》一文,感慨吴容甫“从政清廉、处事干练”,“体恤民情、政声卓著”、“凡履薪处皆有好评”。他振兴实业、兴办新学、筑堤防洪、整饬吏治,“在大清王朝气数将尽,民国唯新之风劲吹的前夜,能恪尽职守、积极作为的吴佐,堪称一代循吏良臣,应为历史所铭记和垂范。”</p> <p class="ql-block">看来我的祖上,爷爷的爷爷,还是个为民的好官哩!有感与此,2014年10月,笔者携妻女与弟,同游阆中,亲自体验这川北重地。</p> <p class="ql-block">阆中是迄今2300多年来全中国惟一一直保持原地名的历史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川北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战国时期是巴国国都,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死于阆中并葬于阆中。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都曾封治阆中。阆中县城坐落在嘉陵江中游两岸,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天然屏障,一直为蜀道“咽喉之地”、“巴蜀要冲”。</p> <p class="ql-block">阆中有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全市有220多处人文景观,又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发源地。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晚年都先后来到阆中定居,在此择地观天,著书立说,使阆中一时成为我国汉唐时期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阆中古城的规划思想也受到唐代天文风水学说的影响,街巷呈棋盘式方格网布局,行政机关置于城内显要位置,祭祀设施、宗教设施等则被置于城外,被誉为是“阆苑仙境、风水宝地”的风水古城。</p> <p class="ql-block">早在1300多年前,阆中就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风光钟灵毓秀,如诗如画,至今都保存着唐宋城市格局以及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为了更好地回顾和体验历史,我们就下榻在古城区的四合院落古民居“状元阁”。那两天恰逢国庆大假,人来人往,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出门几步路便是贡院,阆中的清代贡院是全国保存比较完整的贡院遗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科举文化博物馆。贡院隔壁便是川北道署。可惜我们去时,两座院落全被围了起来进行整修,无法入内,只能从图版的介绍略看一二。</p> <p class="ql-block">古城西街上的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明代又称雄威庙,肯定是必去之处,人头攒动。西街上敲锣打鼓的民俗婚嫁队伍更是招摇过市、吸引眼球,也给国庆日增添了喜庆气氛。</p> <p class="ql-block">几近江边的华光楼又名南楼、镇江楼,通高36米,始建于唐,有“阆苑第一楼”之誉,为省级重点文物。不幸屡遭火焚,历代复修,现存为1867年重建。从华光楼码头乘船过江,对岸便是南津关码头。仿古一条街的南津关古镇也成为国家级5A级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壁立于嘉陵江南岸的锦屏山有“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誉,山势独特险峻,古木参天,繁花似锦,山峰连绵如屏,故称锦屏。登锦屏山,嘉陵江湾拥抱的整个阆中城清晰可见。古城上空正飘逸着飞艇撒下的几支滑翔伞,东边的嘉陵江一桥二桥,以及西边的阆水西路整个江湾,尽收眼底。儒、释、道汇于一山的锦屏山,有杜少陵祠、吕祖殿、八仙洞、碑林等诸多景点。</p> <p class="ql-block">锦屏山南麓新建的主题公园更是气势恢宏。山下通向阆南桥街的四柱大门内,长公广场的太极图和落下闳铜像,再往上是祈福殿和福钟。东边的观星楼矗立在数十级台阶之上,是为纪念以西汉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为代表的古阆中籍天文学家而建。楼前立有仰望天空的落下闳青铜像,以及齐膝高的浑天仪。楼内有李淳风、袁天罡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阆中的滕王阁坐落在古城北郊嘉陵江边的玉台山腰间。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滕王李元婴于公元679年来阆中任刺史,在玉台山修建了玉台观和滕王亭,并且修筑了十二楼,奠定了阆中唐朝古城的格局,对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有王勃作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脍炙人口,阆中滕王阁却也因杜甫题诗“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而驰名。</p> <p class="ql-block">2010年阆中市高品位重建滕王阁公园。穿过玉台山下高大的牌坊,便是上山的宽大丹梯路。未达滕王阁,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层螺形唐代佛舍利石塔。历经1300年风雨侵蚀,风化已相当严重。现在加盖了亭子,免去了日晒雨淋。</p> <p class="ql-block">王宫式建筑的滕王阁,24根朱红大立柱,顶着层层楼阁和两层檐大屋顶,气势恢宏。阁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重修后还增添了滕王李元婴的铜像。像高6.1米,呈站姿,正挥毫泼墨,或许在勾画阆中城市的发展蓝图。继续拾级而上,景区最高处是积翠亭。</p> <p class="ql-block">从滕王阁右方上行数十步,是一处狭长爬壁长廊保护的摩岩石刻。历代诗文中,明代邵元善书杜甫滕王亭子诗,字大如拳,笔法苍劲。最负盛名的当属三国蜀汉猛将张飞亲笔书写的隶书“汉将张飞大破贼将张郃于荡渠立马勒石”,全国独此一处。</p> <p class="ql-block">从滕王阁向右下行,有高阁临江的玉台山庄、观景廊,直达嘉陵江边悬崖之上的滕王亭。继续下行还有新建的有丹青坊。</p> <p class="ql-block">遥看悬崖之下,嘉陵江水俯首可拾。一道水闸控制着水患,摆渡的带亭子的小船往来穿梭普渡众生,山川秀美,安居乐业,不由得想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p> <p class="ql-block">出于时间有限,很多地方不可能畅游。如,阆中风水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建筑风水为主题的旅游景点,为纪念袁天罡、李淳风而建的天宫院、中天楼、淳风墓、天罡墓等。在明清十字街走街串巷去寻觅那些阆中特色小吃、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是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2016年2月,《四川在线》报道了《阆中“道台衙门”揭牌,再现古官司文化》。容普公就职的川北重镇阆中,明代时“川北道”曾经管辖31县,至清朝辖25县。</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时正值修缮的道台衙门,终于被耀弟再去阆中,拍摄了一组照片,此篇最后展示的即是高祖容普公。作为廉政教育基地,其中很多匾额、对联的确值得一读(笔者增加了标点符号),如“清正严明”大堂的“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国计民生所关”、“民情当无顺逆,从修齐治平,可开盛世-官品何论高下,能廉明公正,才是青天”、“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毁誉何足计,但求无愧我心”、“春雨无私,先拜清风二字-青筠有节,长留正气一身”。</p> <p class="ql-block">想我炎黄子孙,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背井离乡,奔赴五湖四海,建功立业,谱写着彪炳春秋的家谱,更谱写着中华民族的族谱。笔者多年来,在北京、南京两大京城都居住过,也在地球那边的国家居住过,始终秉承“家祭无忘告乃翁”,不忘老家,不忘初心,不忘那个根。“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p> <p class="ql-block">2019年底,笔者发给耀弟的电子邮件说:容普公,我们爷爷的爷爷,为人民做了点好事,也为这个家在四川奠定了基础。但是,正因为如此,这个家,在1949年,也才会成为了“大地主”。呜呼,天道轮回,谁,又能够说得清?</p> <p class="ql-block">最后,想用近两年来流行的一首歌曲《游牧时光》结束本篇,“我用我自己的流浪,换一个在你心里放马的地方。像那游牧的人们一样,把寂寞忧伤都赶到天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