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中国 · 记录中国 》系列:73叟登泰山

行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4.15</p> <p class="ql-block">泰山</p><p class="ql-block"> 泰山,这座被《诗经》称作“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的神山,以海拔1545米的高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拔地通天般地</span>矗立于华北平原东缘。</p><p class="ql-block">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之称,被中外学者称为“中国的奥林匹斯山”。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50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p><p class="ql-block"> 五岳独尊~泰山在世界和中国旅游景区的巅峰位置</p><p class="ql-block"> 1987年,因为有了中国泰山申报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此产生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双重综合项目的命题,并在世界范围第一批批准了2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项目,泰山是其中第一个以中华名山的身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区。泰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景区!泰山使世界的旅游人认知了自然与文化兼具的旅游胜景,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介《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代言景区。因此,泰山在世界旅游业的地位不容小觑。</p><p class="ql-block">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泰山: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红门路~通往泰山之路  </p><p class="ql-block"> 在泰山脚下一条长长的南北中轴线(红门路),这就是古代帝王和平民百姓登泰山的线路。这条中轴线的南端,就是泰山第一行宫门前的遥参亭,最北端就是泰山极顶。</p> <p class="ql-block">  杜甫在登泰山时留下了千古绝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不仅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也反映了人们对攀登高峰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一天门~攀登泰山的第一道天门。</p><p class="ql-block"> 天门是天庭神府的大门。在登山的过程中,要经过三道天门,才能到达三天胜迹仙境。一天门坊,是由明代创建,在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又重建。坊前两侧立有石碑,东面的“天下奇观”是由明隆庆年间钦差监兑户部外郎杨可大题书,西面的“盘路起工处”是由明嘉靖年间登州府通判孙价书题。这里是进入天界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山~孔子登临处</p><p class="ql-block"> “孔子登临处”坊,相传是孔子登泰山起步的地方。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状元罗洪先曾题额并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秦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p> <p class="ql-block">红门~登山入口,起始时间(8:50)</p><p class="ql-block"> 泰山脚下的入口,中线登山的起点。红门实际上是一组庙宇式的建筑,人们也称它为红门宫。真正意义上的登山旅程从山脚踏入红门的那一刻才正式开始,穿过红门踏上漫长的台阶,你会看到许多石碑,这些石碑记录着泰山的历史和文化。红门不仅是登山的起点,更是泰山文化的象征。这里的每一块石碑、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泰山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展现泰山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从红门开始经中天门至南天门约7000级台阶,海拔拔高约1400米,路程约6500米,沿途串联起2000余处摩崖石刻,构成一部立体的中国书法史。</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在游历了祖国大多的名山大川后(西藏的珠峰、南峰,云南的梅里、玉龙等雪山,以及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大兴安岭等,登顶梵净山、华山、黄山、衡山、嵩山、庐山、三清山、太白山等),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泰山脚下。老叟(70+3)聊发少年狂,决意从红门起不用登山扙全程徒步登山,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多年户外行走的基础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9:11)“虫二”石刻</p><p class="ql-block"> “虫二”石刻,是清代学者刘廷桂和朋友在泰山游玩时所刻,是繁体字“風月”省略了外围偏旁,暗喻此地“风月无边”。</p> <p class="ql-block">斗母宫</p><p class="ql-block"> 因主祀北斗众星之魁——斗母得名。</p> <p class="ql-block">(9:26)经石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笏朝天</p> <p class="ql-block">(9:47)总理奉安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碑高9.27米,这是1929年6月1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在南京安葬而建。碑正面刻着“总理奉安纪念碑”七字,下面则是总理遗嘱。</p> <p class="ql-block">“四槐树”</p><p class="ql-block"> 相传隋唐鲁国公程咬金率众登泰山,在此种栽四棵槐树形成景观,至今一千三百余年。树木自然经历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过程,民国以前,前二株槐树陆续死亡,此株于八七年七月十日因连降暴雨后灌注多年腐烂树体而倾倒,现仅存活一株。</p> <p class="ql-block">(10:04)回马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马岭”三字点明了此地重峦叠嶂、陡峭难行之状。意即骑马上山,至此山势高峻陡绝,即使善跑之骏马也不能再上,只好回马。</span>旧时称这里“石关”,算是泰山的第一道天然关隘,此处盘道愈加陡峭,是泰山构造断裂抬起的第二个阶梯,也是一段险要路程即将开始的标志。从这里到中天门,山势越来越陡,盘道两旁古柏参天,遮天蔽日。</p> <p class="ql-block">中天门(10:28)</p><p class="ql-block"> 登泰山的第二道天门一中天门,又称“二天门”。此处的高度为海拔847米,下距岱庙5.5公里,上距南天门3.5公里,为泰山主峰的天然屏障。登山至此,仅为“中天”,但已觉天地之宽、泰山之雄了。这座“中天门”石坊为清代建筑,是中天门的代表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登上中天门,视野豁然开朗。俯瞰泰安城,隐约可见。仰观岱顶,莲花峰危崖万仞,南天门形如天阙,门下天梯倒悬,令人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 自红门(8:50)起至中天门(10:28)共耗时1小时38分。</p> <p class="ql-block">中天门“虎”字刻石</p><p class="ql-block"> 吴大徵的篆书杰作,在泰山中天门稍北的一块石壁上,刻着一个高107厘米、宽66厘米的“虎”字。这个字是篆书风格,字径达105厘米,由清代官员、书画家、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吴大徵(1835-1902)所刻。</p><p class="ql-block"> 吴大徵,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意斋,是江苏吴县人。这个“虎”字刻石非常传神,变形成有脚有尾、翘尾蹲坐的样子,栩栩如生,堪称泰山字刻中的精品。这个字摹自金文《师酉簋》,属于古籀文,也就是大篆。这个泰山之“虎”与浑春之“龙虎”刻石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浑春的“龙虎”刻石是线刻(双勾),未着色,而泰山的“虎”字则是阴刻,并涂上了红色油漆。</p> <p class="ql-block">  (10:45)山道边石刻,字体端正、清晰、易识别,不觉停下脚步细细观赏:道光丁未(1847年)二月十七日,督学使者昆明何桂清和平湖高振镁、上元王至、华阳湖庄敏、萧山来献琛、固始元伟、无锡秦细业、归安姜赓元一起登上了泰山。当天夜晚住在碧霞宫。第二天的黎明,在养云亭观看了日出。以这种方式的记录将流芳百世(距今已178年,比任何著书立说都便于收藏)。</p><p class="ql-block"> 泰山刻石书法严谨浑厚,题材多样,字体众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结构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迎天坊</p> <p class="ql-block">斩云剑</p><p class="ql-block"> 眼前天工巧夺的长形山石高约两米,状如破土而出的的石笋,又似一把凌空出世的利剑,石上刻有“斩云剑”三字。</p><p class="ql-block"> “斩云剑”源于泰山亿万年的天地造化:片麻岩由于长期受到风化剥蚀的影响,再加上岩石发育两组不同方向的垂直节理,板状岩块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棱角,形成了类似剑状的奇石。每逢雨季,“石剑”周围的山谷总是乌云密布,山下云雾沿谷而上,山上云雾则顺谷而下,上上下下的乌云在此相遇翻滚,海拔1000米位置的“石剑”仿佛真的在斩断云雾,给人一种无比震撼的视觉效果,故曰“斩云”。</p> <p class="ql-block">(10:55)山辉川媚</p><p class="ql-block"> “山辉川媚”出自晋·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泰山玉皇顶向北下山就有溪流,雨季时节,就有溪流穿山而过。泰山景区的登山步道将文化、景致巧妙地融为一体,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泰山石刻广泛分布在泰山的山体、石阶、崖壁、洞穴等各处。从泰山脚下到山顶,几乎随处可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比如在登山的盘道两侧、山顶的崖壁上,都有大量的石刻作品。</p><p class="ql-block"> 泰山石刻涵盖了多种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历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间天上</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写的诗句“七律·长征”和“江山多娇”四字。其实登泰山有些象当年红军长征一样,是信念的坚持和汗水的付出。</p> <p class="ql-block">  (10:58)泰山上有一副摩崖石刻,位于中天门至云步桥之间,由李和谦所刻,中间一字像一只鲜活的老鼠,因此被称为“鼠碑”,其实是两字“如一”,寓意不忘初心。</p> <p class="ql-block">云步桥</p><p class="ql-block"> 这里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山雨过后常为云雾笼罩,故名“云步桥”。</p><p class="ql-block"> 民国26年,中国旅行社在桥头云步桥三字下面的石壁上打上了广告语:“中国旅行社,导游名山大川。”还请了当时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叶恭绰代言、书写!这可能是泰山上流传最久的一则商业广告了。</p><p class="ql-block"> 过了“云步桥”,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的登山像步入云端般不断上升的坡度。</p> <p class="ql-block">(11:09)望人松</p><p class="ql-block"> 五大夫松西侧山腰是望人松,<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约七余米,冠幅约十五米,背靠陡峭山崖,</span>树冠下一长枝披拂,形态仿佛翘望八方游人,故名“望人松”,也称“迎客松”。它是泰山著名的标志之一,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飞来石</p><p class="ql-block"> 相传为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泰山风雨大作,巨石从山巅坠此,石上刻有“飞来石”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五大夫松</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登封泰山时在这里遇雨避于树下,因树护驾有功,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时官阶第九级爵位。自汉唐以后,人们一般都认为秦始皇是封了五株松树为大夫。清雍正八年负责整修泰山的丁皂保据流传定论就补植了五株松树,现存二株。由于它们身姿挺拔,虬枝盘旋,被人们列为泰山八景之一,称为“秦松挺秀”。树北原有亭三间,后扩建为五间,名“五松亭”。亭东南有“五大夫坊”。</p> <p class="ql-block">  五大夫松石坊坊西古松,枝干虬劲,郁郁苍苍,与迎客松双峰对峙。这就是被乾隆誉为“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的对松山。</p> <p class="ql-block">(11:28)“对松山”,也叫“万松山”</p><p class="ql-block"> 此处的盘道两峰夹路对峙,峰上古松万株,层层叠叠,千姿百态,景色十分壮观。唐代诗人李白这样赞叹对松山: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乾隆皇帝则赞誉这里为: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有诗证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径丛穷处见,天向隙中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到开山的程,您会观赏到陡峭的奇峰,体味一下松涛云壑的意境。由此处远望,东北方约350米处的御风岩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刻俗称“万丈碑”,又名“清摩崖碑”,为乾隆皇帝所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朝阳洞</p> <p class="ql-block">万丈碑</p><p class="ql-block"> 刻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为乾隆帝诗摩崖石刻俗称。高25米,宽13米,宇径1米。誉为泰山巨幅画卷的印章。</p><p class="ql-block"> 乾隆对泰山情有独钟,一生来此11次,题泰山诗170多首,留下了众多遗迹。据说当年乾隆在朝阳洞小憩,举首北望,山上白云缭绕,隐约见仙阁琼楼;十八盘似一条天梯垂向人间,两侧青山郁郁葱葱,谷底溪水湍湍缓缓,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于是乾隆不由叹道:壮哉泰山,绝好图画,可惜缺了一方印章。于是,他便咏了一首《朝阳洞》诗,并命人刻在巨岩上,当作了他的“图画”的“印章”,此山崖便被命名“御风崖”。乾隆帝诗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结构寄幽偏,潇洒开驄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历险欣就夷,稍憩复进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p> <p class="ql-block">(11:30)十八盘·南天门</p><p class="ql-block"> 过了对松山石坊,泰山主峰跃然眼前,主峰前的两座山峰左右相伴,对峙而立,峰上万株古松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天风莽荡,虬舞龙吟。自此处开始到南天门就进入十八盘,十八盘约有1818级台阶,从开山到龙门前段300多级叫“慢十八盘”,从龙门到升仙坊中段700多级叫“不紧不慢十八盘”,从升仙坊到南天门最后400多级叫“紧十八盘”,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从而形成了泰山独有的三段十八盘盘道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登攀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泰山颂</p><p class="ql-block"> 美学教授、著名书法家杨辛的《泰山颂》展现泰山的雄浑意境,石刻于泰山十八盘道旁。<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泰山一景。</span>全文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而可登,雄而可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松石为骨,清泉为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呼吸宇宙,吐纳风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天之怀,华夏之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泰山颂》</span>被联合国专家誉为第三世界国家文化遗产申报书标杆,诗中"松石为骨""华夏之魂"等意象已成为泰山文化标志性表达。</p> <p class="ql-block">泰山登山道</p><p class="ql-block"> 泰山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双遗产景区,泰山步行盘山道绝对起着泰山文化遗产根基的作用。泰山台阶自古就有,秦始皇封禅泰山,庞大的卫队规模如果没有台阶,是很难上山的。泰山的盘山道是我国最古老,年代跨度最长、工程量最大的登山盘道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泰山登山道的修建从秦始皇的时候开始,后来历朝历代帝王曾经封禅泰山,也都下令修葺登山道。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泰山步行盘山道进行过三次大的修葺,使整体道路扩宽、整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清云壑·至此又奇</p> <p class="ql-block">(11:51)对松亭</p> <p class="ql-block">  (12:00)十八盘下迄开山,上达南天门。全长800米,垂直高度400余米,石阶1800余级,势如天梯,为泰山标志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12:11)龙门</p><p class="ql-block"> 从龙门坊至升仙坊700多台阶,为不紧不慢“十八盘”,即第二亇“十八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首俯望群峰已然脚下</p> <p class="ql-block">(12:38)升仙坊</p><p class="ql-block"> 升仙坊至南天门,为紧“十八盘”,即第三亇<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八盘”,由此登山,越登越陡,愈攀愈险。</span></p><p class="ql-block"> 此处北上150米即为南天门,共有石阶约480级,十分陡峭,其盘道被称作紧十八盘,是登泰山的最为艰难处。此感到上临岱顶天庭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回视山下,会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奋力攀登,岱顶在望。乾隆皇帝当年至此也不禁感叹:“昂首天门三万尺,到因步步积工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2:45)在十八盘的陡峭天梯上,每一步都可能踩在古代帝王的封禅古道上。</p> <p class="ql-block">(12:50)南天门</p><p class="ql-block"> 终于到达南天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泰山十八盘的顶端就是南天门,</span>头顶上有座红墙琉璃瓦建筑,飞檐斗拱,气势雄伟,天门洞开,门洞上方有三个镏金大字“南天门”,两侧有对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p><p class="ql-block"> 站在南天门,俯瞰叠嶂群峰,已然伏于脚下,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了诗仙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快感。</p><p class="ql-block"> 南天门是神话传说中天堂的正门,是人间和仙界的交界处。跨入南天门,就算步入天庭了。</p><p class="ql-block">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是天庭仙境的大门,因其恰好处于石壁谷的上口,海拔1460米,不仅形势险要,而且位于整个登山盘道中轴线的上端,使游人在山下就可仰瞻它那巍峨的形象。每当山间云雾出没、变幻无穷的时候,天门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十八盘似天梯倒挂,衬托的泰山主峰更加雄伟壮丽。南天门是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由岱庙住持道士张志纯创建,为阁楼跨道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自此,十八盘的尽头有了南天门,“天门云梯”则成为泰山的一大奇观。</p><p class="ql-block"> 自红门(8:50)起至中天门(10:28)耗时1小时38分,中天门至南天门(12:50)耗时2小时22分,登泰山全程共耗吋4小时。</p> <p class="ql-block">未了轩</p><p class="ql-block"> 泰山南天门旁边,门口悬有“未了轩”三个镏金大字,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题写。由杜甫的“齐鲁青未了”而得名。原意告诉我们到此仍然登岱未了,以鼓励大家继续攀登。</p> <p class="ql-block">天街</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座石坊就是著名的“天街坊”,它是进入天街的标志,<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街位于天门之上,西起南天门,东至碧霞祠,全长约600米,</span>路面宽阔、平坦。街北有依岩而建的店铺,漫步天街,飘然若在仙境。</p> <p class="ql-block">  连绵的山峦与翻滚的云海交相辉映,仿佛踏入仙境,如诗如画。一阵云彩飘来,人在云雾之中,如同腾云驾雾,如梦如幻,不知是人间天上,还是天上人间,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次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天门·十八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岳至尊</p> <p class="ql-block">  《云笈七签》把泰山说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泰山周回一千里,名蓬元之天。”蓬元石坊依此而名”。</p> <p class="ql-block">登泰山看祖国山河之壮丽~邓颖超</p> <p class="ql-block">海岱纵目~乔石题</p><p class="ql-block">保护世界遗产,建设东岳泰山~李鹏题</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孔子庙东侧的山岩上,有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标志石刻。泰山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中国首例也是全球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泰山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宙,历经海陆沉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质地坚硬,纹理分明,古朴厚重,不仅有重要的科考价值,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相传泰山石能镇宅辟邪,有石来运转之寓意,“泰山石敢当”“重于泰山”“稳如泰山”“泰山北斗”“恩重泰山”等美誉,使泰山石成为四大名石之一。</p> <p class="ql-block">碧霞祠</p><p class="ql-block"> 岱顶的主要景点——碧霞祠,它位于岱顶,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p> <p class="ql-block">大观峰</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玉皇顶盘路东侧,因削崖为碑,布满历代题刻而闻名。其中,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所书的《纪泰山铭》最为著名。大观峰区域的石刻密集,自西至东分为两个主要调查区域,西端至“登泰观海”石刻处宽44.7米,高14.9米,东端至《纪泰山铭》石刻处长64.7米。这些石刻跨越了1267年历史,包括唐、宋、金、元、明、清及中华民国等时期的题刻,内容丰富,包括祭文、诗文、题咏、记事等。大观峰和云峰上题刻遍布,能识者80余处,如“天日苍茫”、“呼吸宇宙”等大字与《纪泰山铭》相辉映。据统计,大观峰区域现存石刻共有160处,这些石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多样。</p><p class="ql-block"> 泰山是中国名山当中石刻最多的山,大观峰是泰山石刻最集中的部分。他已不仅是山峰,而是泰山让岩石开口,正一页页讲述着的中国历史。</p> <p class="ql-block">  大观峰前原有东岳庙,是东岳大帝的上庙,历史悠久,历代重修,乾隆帝题额“资始惟元”、“上摩苍昊”。民国年间庙毁,今存台基及清咸丰年间重修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摩崖石刻~文词雅训,风格遒劲,体伟幅巨,金光夺目。</span></p><p class="ql-block"> 大观峰这块鎏金石刻便是“唐摩崖石刻”,上刻有唐玄宗御制《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唐玄宗东封泰山的纪事碑。</span>碑高13.3米,宽5.7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碑额高3.95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文1000字。</span>隶书“纪泰山铭”。石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词雅训,风格遒劲,隶书遒逸,具有盛唐特色。碑刻体伟幅巨,金光夺目。明代王世贞评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这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26年,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纪事碑。碑文共分五段:首先叙述封禅的始因及唐玄宗东封泰山的气派;第二段考证了封禅的来历,改革“秘而不传”的封禅旧制,称自己是为“苍生之祈福”;第三段叙述了封禅仪典的过程;第四段是李隆基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禄”的决心;第五段则以铭文的形式歌颂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圣的功绩,反映出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的雄心壮志和务实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云峰</p><p class="ql-block"> 因云雾常聚集于此而得名。峰上有清代康熙题“云峰”两大字,下有乾隆诗刻《夜宿岱顶作》诗二首,又称清摩崖。</p><p class="ql-block"> 诗词以行书刻写,字体雄浑豪放,气势磅礴。诗文中透露出乾隆皇帝对泰山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泰民安的祈愿。作为泰山石刻的代表之一,夜宿岱顶二首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泰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它见证了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现了古代皇家对泰山的崇敬和敬仰。</p><p class="ql-block"> 泰山风景区大观峰,是泰山著名的景点之一。这里峰峦叠嶂,景色秀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游玩。无论是欣赏石刻艺术,还是领略自然风光,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诗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攀跻凌岳顶,仆役亦已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行宫恰数宇,旧筑山之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迥与天为邻,渝然云作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依栏俯岱松,凭窗眄齐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于焉此休息,意外得所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恭诵对月诗,徘徊惜清宵。</p><p class="ql-block">诗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傍晚云雾收,近霄星斗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籁下笙竽,松花入帷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心相妙达,今古一俯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始遇有宿缘,初地惬真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梦不可得,求仙果痴想。</p><p class="ql-block"> 乾隆戊辰二月晦夜宿岱顶作,御笔。</p><p class="ql-block">此二首诗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字面高500厘米,宽300厘米。诗文共8行,满行17字,字径17厘米,行书。</p> <p class="ql-block">  在大观峰的最高处,还有题刻“星辰可摘”:出自李白的诗《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形容泰山多么的高,人在山顶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p><p class="ql-block"> 题刻“置身霄汉”:刻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山东巡抚李树德题。意思是登上岱顶,好像置身于天的极高处,寓意人要往高处走,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十一次巡幸泰山,其中六次登上岱顶,留下了170余首诗、130多处题刻。旁边还有“天下大观”“壁立万仞”“登峰造极”“置身霄汉”“俯仰乾坤”“五岳之宗”等榜书大字及70余处石刻,俨然成为书法艺术露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纪泰山铭》左侧有“壁立万仞”,“天地同攸”两款题刻。</p><p class="ql-block"> 题刻“壁立万仞”,楷书体,刻于明嘉靖间,泰安知州仲言永题。一仞约等于现在1.6或1.8米,壁立万仞,就是高度为万仞的山崖或石壁,这里是形容泰山的雄伟。</p><p class="ql-block"> 题刻“天地同攸”,楷书体,位于“壁立万仞”下方,刻于嘉靖十五年(1536),济南通判、上绕余南金题,古人认为天长地久,永不磨灭,泰山像天地一样久远。</p> <p class="ql-block">果然</p><p class="ql-block"> 这是清康熙于甲午年所题。康熙皇帝登泰山至玉皇顶时,心中豁然开朗,大为感慨,认为“天下第一山”的名号实至名归,因此留下了“果然”二字。</p> <p class="ql-block">孔子小天下處</p><p class="ql-block"> 这块石刻由明朝时期的山东御史颜继祖所刻。它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致敬,也体现了古人对天下一统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后,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后,便觉得天下都变小了。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地位就像泰山一样出类拔萃、高山仰止,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有幅对联曰:“孔子人中之泰山,泰山山中之孔子”。或许是因为孔子的尊崇身份,再加上泰山的雄伟,让这块石碑的存在更加特殊。</p><p class="ql-block">雄峙天東</p><p class="ql-block"> 题署为康熙已卯仲夏,由山东巡抚王国昌所书。这块石刻形象地描绘了泰山石碑的高耸入云,仿佛直插天际,令人叹为观止。形象地描述了泰山石碑的壮丽和巍峨之处。表达了泰山的宏伟景观对人们的震撼与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杜甫《望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 诗人通过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p><p class="ql-block"> 泰山,造物主的钟爱赋予其神奇、雄浑的景色,攀天揽月之势的山峰,令人心潮澎湃。当我们勇往直前,到达泰山之巅,众山皆在脚下,豪情万丈里,万物都显得那么渺小...... </p> <p class="ql-block">无字碑</p><p class="ql-block"> 无字碑因通体不刻一字,故名。方柱体,通高5.2米,汉武帝所立,为其封禅泰山的标志。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先后八次封禅泰山,惊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可能自认为丰功伟绩无法用文字表述,因此立此无字碑,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评说。</p><p class="ql-block"> 如今此碑东西两侧分别立有两块诗碑,东侧为明万历年间张栓所写《观无字碑一绝》;西侧为郭沫若1961年所写《登泰山观日出未遂》诗。两首诗都写无字碑,但对于无字碑的来历却有不同说法。张栓认为是“秦王无字碑”;郭沫若“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的意思当然认为石碑为汉武帝所立。显然,在找到确凿的证据以前,无字碑之谜还无法真正解开。</p> <p class="ql-block">  泰山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它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一些帝王的封禅刻石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和思想观念,文人的题咏则表达了他们对泰山的赞美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从艺术角度看,泰山石刻的字体风格各异,有的刚健有力,有的圆润流畅,有的古朴苍劲,有的潇洒飘逸,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石刻的雕刻工艺也非常精湛,线条流畅,刀法细腻,与泰山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会当绝凌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 峰顶的景色是壮丽的:山峰雄伟,云海浩瀚,景色如画令人感慨万千。<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登泰山的过程艰难曲折,但到达峰顶的感觉却是无限的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 登泰山是信念与坚持的结合,是汗水与力量的付出,泰山见证了历史,也承载着登山者梦想与希望。人生就如同一场登山之旅,充满了坎坷、希望与挑战。只要你怀揣信念、甘于付出、勇往直前,巅峰的美好自然会为你绽放。</p> <p class="ql-block">五岳独尊</p><p class="ql-block"> 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代帝王多次在泰山封禅和祭祀,以示自身的“君权神授”。由此,泰山奠定了它的“政治地位”。</p><p class="ql-block"> “五岳独尊”这一明确的称谓首次出现在北宋初学者,思想家石介的《泰山》诗中:“七百里鲁望,北瞻何岩岩。诸山识其峻极,五岳独尊严。寰宇登来小,龟蒙视觉丸。此为群物祖,草木莫锄芟。石介以泰山体量之巨、存在历史悠久两个方面赋予了泰山“五岳独尊”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1999年,画家李叔平把“五岳独尊”的石刻和泰山主峰两个距离遥远的不同场景放到了一起,表现了泰山最美的画卷,被选为五元面值人民币背景图案。</p><p class="ql-block"> “五岳独尊”高度概况了泰山的地位,其苍劲有力的字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泰山2000多处石刻中最具代表的艺术杰作,随着其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现已成为泰山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