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韵流芳润乡行

水草

<p class="ql-block">  晨曦初露,漫步南阳溪畔深处。云水山色清朗如洗,耳畔是花开花落的私语,目及处云卷云舒自在悠然。午后闲坐村中雅苑,暖阳倾洒,清风拂面。择一隅静坐,将喧嚣隔绝在外,煮一壶明前新茶,氤氲茶香中,轻哼几句乡音小调,拉响一曲红尘乐章。一曲梵音,让心灵在云水禅意中寻得安宁,于茶香琴韵里完成净化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  这便是鹤塘终身教育老年学习点学员的惬意晚年。他们相聚于此,或品诗论赋,或翩跹弄舞,或抚琴雅奏,或纵情歌咏,各得其乐。自愿参与、自费筹备、自由组织、自在享受,在活动中拥抱阳光、呼吸清新空气,收获真挚友谊,浸润艺术芬芳。</p> <p class="ql-block">  四个特色培训班活动精彩纷呈。“腰鼓队培训班”里,鼓号喧天,激昂的鼓声此起彼伏,恰似一轮红日喷薄欲出,气势磅礴;舞蹈培训班中,舞者身姿翩跹,搭配动人音乐,每一个动作都尽显灵动与优美;健身园上空,悠扬歌声微微荡漾,那是歌咏培训班的学员在放声高歌。让学员们仿若沐浴在春日暖阳中,于舒适恬美的环境里怡然自得。</p> <p class="ql-block">  细品诗歌,雅趣与美好跃然纸上,“诗书存雅兴,书法显神功”“把酒听风邀月咏;抚琴弄影伴星辉”,每一句都饱含诗意。再看舞蹈,灵动之姿尽显;聆听歌曲,无限情怀与快乐流淌;欣赏二胡演奏,仿佛能感知其中蕴含的风雨与故事。这,便是他们的生活日常,也是他们执着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他们训练有素,召之即来,来则能唱、能弹、能舞、能吟、能写,随时可排出精彩节目。自请名师指导,自购演出服装,自行编排节目,自发组织活动,能力非凡。</p> <p class="ql-block">  此次“溪边艺术行”下乡活动,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汇报活动,也是为乡村振兴赋能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会员们以文艺服务村民,将学习成果展示给大众,让宁静山村沉浸在欢乐氛围中。这并非单纯的自娱自乐,而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奉献之举。对农村百姓而言,“种种地,喝喝酒,聊聊天,看看戏”是惬意的生活乐趣。这支小小的艺术团下乡,开启了艺术服务农村的新篇,为热爱戏曲的村民带来温暖贴心的文化享受。从观众专注的眼神与热烈的掌声中,便能感受到他们对演出的喜爱与认可。</p> <p class="ql-block">  三个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1. “自费自发”模式能走多远?</p><p class="ql-block"> 资金压力:服装、乐器、交通等费用均由学员承担,长期是否可行? </p><p class="ql-block"> 安全隐患:老年团队下乡演出,交通安全、舞台安全如何保障? </p><p class="ql-block"> 可持续性:若无外部支持(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热情能否持续? </p><p class="ql-block"> 2. 村民真的需要“这样的文艺”吗? </p><p class="ql-block"> 需求匹配:节目农村老人想看吗? </p><p class="ql-block"> 互动参与:能否让村民从“观众”变成“参与者”,而非单向表演? </p><p class="ql-block"> 文化差异:传统戏曲、方言节目是否比现代歌舞更受欢迎? </p><p class="ql-block"> 3. “下乡”之后,如何坚持?</p><p class="ql-block"> 本地化培养:要在乡村挖掘文艺骨干,组建“本土艺术队”? </p><p class="ql-block"> 长效机制:是“一次性送戏”,还是定期培训、长期扶持? </p><p class="ql-block"> 资源联动:能否与乡镇文化站、企业、老年学校合作,合理开支,让老年获得教育的同时,让文艺真正扎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