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b>的前身是<b>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是</b>由<b>新四军第2师、第4师组建而成的。</b></p><p class="ql-block">1933年1月上旬,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省麻城县大畈以红25军和红27军各一部为基础组成<b>红军第28军</b>,廖荣坤任军长,王平章任政委;下辖2个团和特务营,共约3000人。4月初,红28军一部留在皖西北,大部转回大畈地区与红25军会合;4月8日,红28军编为红25军第73师;<b>红28军留在皖西北的部队和部分游击队组成第82师,</b>继续坚持皖西北地区的斗争。10月11日,红82师与红25军第74师主力在皖西北南溪会合,组成<b>新红28军,徐海东任军长</b>,郭述申任政委,辖第82、第84师,共2300余人。1934年4月16日,红28军与红25军在商城县豹子岩会合,红28军再次编入红25军。<b>红25军撤离鄂豫皖苏区长征后,留在皖西北的红军和鄂东北独立团,于1935年2月3日在安徽省太湖县凉亭坳合编,又组建红28军,高敬亭任军长,</b>下辖第82师和手枪团,红28军在鄂豫皖地区经艰苦作战,开辟了几十个县范围的鄂豫皖边游击区。军长高敬亭在黄麻起义后即参加了游击队,并成为鄂豫皖领导人之一。高敬亭在担任光山县书记、鄂豫皖苏维埃主席期间,先后创建了独立团、游击师。红四军主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西走川陕,红25军战略转移后,高敬亭临危受命重建红28军。<b>这支1400余人的红军队伍,在3年游击战面对10倍之敌始终保持在千人以上。</b></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春编为新四军,其中坚守大别山的<b>红28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黄安县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b>,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新四军第4支队是当时新四军4个支队中兵力最多的一支,也是唯一个位于江北的支队。下辖由鄂豫皖边的红28军鄂豫边游击队编成的第7、第8、第9团、手枪团及直属队,共3100余人。新四军4支队第7团由原红28军第244团第1营、部分便衣队和新兵编成;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参谋长林英坚,政治部主任胡继亭。第8团由原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编成;团长周骏鸣,政委林凯;参谋长赵启民,政治部主任徐祥亨。第9团由原红28军第82师特务营、鄂东北独立团、部分便衣队和新兵编成;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参谋长唐少田,政治部主任郑重。手枪团由原红28军手枪团、部分便衣队和新兵编成;团长詹化雨,政委汪少川。1938年3月14日,第4支队由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东进;4月,进至舒城、庐江、无为、桐城地区展开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第4支队归其指挥;6月,第4支队整编,下辖第7、第9、第14团,后开创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b>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b>;同时,<b>以第4支队第8团为基础在安徽定远组成新四军第5支队。</b>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下开始向北移动;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蓄谋已久的突然袭击。新四军将士在激战七个昼夜后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少数被俘。新四军军长叶挺在与国民党军谈判中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战斗中牺牲。1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诬陷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其番号。这就是史称的“皖南事变”,标志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高峰。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由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改编编成,全军7个主力师;1月25日下午,新四军在苏北重镇盐城隆重集会庆祝重建军部。<b>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整编为新四军第2师</b>,<b>师长为有名的“从奴隶到将军”的罗炳辉</b>,参谋长周俊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下辖:<b>第4旅</b>(<b>第4支队改编</b>),<b>旅长梁从学</b>,政委王集成;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黄一平;政治部主任李世炎。<b>第5旅</b>(<b>第5支队改编</b>),<b>旅长成钧</b>,政委赵启民;副旅长林英坚,参谋长张元寿,政治部主任侯政。第6旅(<b>原江北游击纵队</b>),<b>旅长兼政委谭希林;</b>副旅长孙仲德,参谋长朱绍清,政治部主任张树才。1943年9月,为进一步贯彻精兵简政的指示,精简机关,加强7师,军部决定,<b>谭希林调任7师代师长</b>,6旅16团随谭希林拨归7师。<b>17团改为5旅15团;</b>18团拆散给路西各县武装<b>;撤销6旅番号。</b></p> </strong>新四军第4师则是由名将彭雪枫领导下发展起来的淮北地区敌后武装,前身是<strong>1940年7月由八路军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成的八路军第4纵队。</strong>1938年9月,彭雪枫在河南竹沟组建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亲任支队的司令员兼政委,张震担任参谋长。1938年10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自河南竹沟出发,东进至西华县杜岗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及肖望东领导的先遣大队会师,<strong>合编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strong>,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副主任谭友林。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共1020人。1939年11月2日,新四军军部下令将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彭雪枫仍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支队下辖:鲁雨亭第一总队;王学武第二总队;谭友林第三总队;直辖张太生第1团;滕海清第2团;周时元第3团;共有近12000余人。1940年2月初,活动在皖东北地区的新四军江淮纵队和<strong>张爱萍从津浦路西带过来的新四军第6支队张太生第1团</strong>及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新四军第6支队第四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张爱萍。1940年6月,八路军第2纵队政委黄克诚率第344旅三个团和新2旅两个团,由冀鲁豫南下,与<strong>新四军第6支队</strong>(<strong>欠张爱萍第4总队</strong>)<strong>合编为八路第4纵队,</strong>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新编第2旅改称<strong>第2旅</strong>;政委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第344旅改称<strong>第4旅</strong>,其第687、第688、第689团分别改为第7、第8、第9团;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第6支队第1、第2、第3团编为<strong>第5旅;</strong>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6支队第1、第3总队编为<strong>第6旅</strong>,旅长谭友林,政委赖毅。8月,<strong>黄克诚率第2旅和第4旅7团</strong>东进开辟苏北根据地,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及已在该地区的<strong>新四军第6支队第四总队</strong>,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strong>1940年秋,八路军第四纵队战斗序列:</strong>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 ,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第4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辖11、12团);第5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辖13、14团);第6旅旅长谭友林,政委赖毅(辖16、17、18团);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蕴斋,政委吴芝圃。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央的命令,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津浦铁路两侧地区的八路军第4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原所辖第4、第5、第6旅依次改编为第10、第11、第12旅,另以地方武装编成萧县独立旅,全师约1.5万余人。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委由原彭雪枫将军担任,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strong>第10旅</strong>系原八路军第4纵队之第4旅,下辖第28团、第29团两个步兵团。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strong>1941年9月与新四军第3师第9旅对调。</strong>第11旅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5旅改编,旅长腾海清,政委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下辖第31团、第32团、第33团三个步兵团。第12旅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6旅改编。旅长谭友林,政委赖毅。<h3>萧县独立旅旅长纵汉民,政委李中道;<strong>1941年3月编入第12旅。</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strong>1944年9月11日,在八里庄战斗中,彭雪枫牺牲;第3师副师长</strong>张爱萍接任师长,韦国清任副师长。<strong>到1945年8月日寇投降时,新四军第四师战斗序列为:</strong>师长张爱萍,政委邓子恢,副师长韦国清,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吴芝圃。下辖:第9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康志强(下辖25、26、27团);第11旅旅长张震(兼) ,政委赖毅(下辖31、32、33团);第12旅旅长饶子健,政委张太生(下辖34、35、36团);特务团团长黎同新,政委罗应怀;骑兵团团长周纯麟,政委康步云。<strong> </strong><strong>1945年10月,由新四军第2师第4、第5旅和第4师第9旅,在山东峄县组成</strong><strong>新四军第2纵队</strong><strong>,第2师师长</strong>罗炳辉任司令员兼政委<strong>,第4师副师长韦国清任副司令员,</strong>赵启民任副政委,詹化雨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4、第5、第9旅,共2.4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归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开赴津浦前线作战,参加界河、临城、枣庄等战斗,歼敌2万余人。1946年1月,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6月,该纵队第5旅调归淮南军区建制。<strong> </strong><strong> </strong><h3>抗日战争胜利后,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山东军区一部由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率领挺进东北。</h3></br><h3><strong>山东军区司令员一职由新四军军长陈毅接替</strong>,陈毅率领新四军军部、第2师第4旅和第5旅、第4师第9旅、第7师、苏浙军区第2纵队和第4纵队,以及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等部队,由华中地区北上,继续巩固和发展山东解放区。</h3></br><h3><strong>1945年10月25日,中央决定,以留在华中地区的新四军部队,成立华中军区。</strong>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委,粟裕、张爱萍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h3></br><h3>华中军区下辖苏中、淮南两个军区及四个军分区,兵力13.5万人。</h3></br><h3><strong>1945年11月10日,由华中军区部分部队组建成立华中野战军,隶属华中军区建制。</strong>由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刘先胜任参谋长。</h3></br><h3>华中野战军下辖4个纵队:第6纵队由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委员;第7纵队由吉洛任司令员兼政委;第8纵队由陶勇任司令员兼政委;</h3></br><h3><strong>第9纵队</strong><strong>以新四军第4师第11、第12旅为基础组成;张震任司令员兼政委,饶子健任副司令员,</strong>姚运良任参谋长,王学武任政治部主任,辖6个团,共1万余人。</h3></br><h3>1946年7月,在<strong>朝阳集战役</strong>中,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主攻,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阻援,全歼国民党军第92旅;8月,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参加泗县战役,给国民党军第172师以重创;10月至11月,参加淮阴、涟水保卫战;12月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第69师</h3></br><h3>1947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在苏北方向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第7军及第11、第74、第28师北进的任务。</h3></br>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2、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在山东省郯城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strong>,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副司令员,</strong>康志强任副政委,詹化雨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下辖:<strong>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编为第4师</strong>,师长朱绍清,政委高志荣;<strong>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除一部改编为淮北支队外,其余编为第5师</strong>,师长姚运良,政委秦贤安。<strong>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9旅编为第6师</strong>,滕海清任师长兼师政委。全军共2.9万余人。合编后举行白塔埠战役,歼国民党军第42集团军两个师5000人。2月中旬,在临沂附近阻援,保障莱芜战役顺利进行。4月,参加泰蒙战役,担任阻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在沂水西南抗击敌第7军及第83师西援。7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担任攻坚,歼国民党军第9、第11、第25、第64师和第8军各一部,共1.6万余人。8月后,转战胶东地区,在胶河战役、高密攻坚、莱阳战役等战役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 <strong>1948年2月,第2纵队奉命南下华中,与第11、第12纵队组成苏北兵团,</strong>开辟威胁敌京沪心脏地区之苏北战场。3月,攻克益林,全歼国民党军第113旅。6月,策应豫东战役,对陇海路东段新安镇、海州发起攻击,解放新安镇、海州、沭阳、灌云等地,对改变苏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9月,参加济南战役,担任打援任务。1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固镇阻击战和总攻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3.6万余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