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第一桥”洛阳桥

静影沉壁

<p class="ql-block"> “海内第一桥”洛阳桥</p><p class="ql-block"> 图文/静影沉璧</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又称为“万安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有“海内第一桥”之称。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历时六年零八个月,于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距今已有960多年的历史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与惠安县交界处。为什么洛阳桥不在河南洛阳而在闽南的泉州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朝之前,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闽南一带的人员之中,多数为河南和洛水一带的人,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因此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这座桥也被叫作洛阳桥了。</p> <p class="ql-block">  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在泉州郡守蔡襄主持下,决定在洛阳江上建桥,征用了数千名工匠和民夫,苦干巧干六多年,于1059年桥梁竣工。横跨洛阳江上的洛阳桥,桥长1200米,宽7米,桥墩46座,还有石栏杆,石亭子,石狮子,石将军等,全部用巨大的花岗岩石块砌成,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展现了当时我国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的建成,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给两岸民众带来了往来便利和经济繁荣,沿江两岸的民众为了纪念蔡襄建桥的功绩,在桥南端建起一座"蔡襄祠",塑像立碑,以表彰其功德。</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在建造过程中,蔡襄与工匠们开动脑筋搞出了多项发明创造。其一,首创了"筏形基础"的桥基施工法。所谓"筏形基础"施工法,就是用船载着大量石块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先在江底筑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现在看起来这种方法很一般,可在当年却是非常先进的技术理念,这种施工方法至今在许多工程施工中还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其二,发明了洛阳桥的桥墩呈两头尖的船头型,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防止石块脱落,桥墩用长条石交错垒砌,再用铁楔子把石块连在一起,使桥墩石块形成一体。为了保护巩固桥墩,发明了“种砺固基法”,就是在桥墩上种植牡蛎,用牡蛎壳形成的保护层,给桥墩穿上了一身铠甲,保护桥墩免受冲击腐蚀。</p> <p class="ql-block">  其三,在安装桥面巨大沉重石板时,发明了“浮运架梁法”,就是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涨潮时,水面将浮排和石材整体托起,调整好位置安放至桥墩上,再待退潮时将浮排移走,完成桥面大石板的安放。</p> <p class="ql-block">  900多年前在洛阳桥建桥施工中,首次发明并使用的“筏形基础法”,“种砺固基法”“浮运架梁法”等,是当时中国建桥技术的最高水平,具有建桥工程技术里程碑的意义,是对世界桥梁工程科学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在洛阳桥南北两端,保存有许多与洛阳桥有关的文物。桥南惠安县境内有“蔡襄祠”和蔡襄石像,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碑即立于祠内。石碑上刻着泉州太守、亦是宋代著名大书法家蔡襄亲自撰写的《万安桥记 》,记述了建桥过程。此碑文章精炼,书法遒丽,刻功生动,被世人称为"三绝"。</p> <p class="ql-block">  在桥北泉州境内建有一座昭惠庙,是当年建桥时的工程指挥所,现已改为“海内第一桥”博物馆,馆内展示了洛阳桥的前世今生。馆外有历代碑刻12方,其中有宋代摩岩石刻"万古安澜"、“万安桥”和清道光年间石刻"天下第一桥"等碑刻。</p> <p class="ql-block">  还有“甘雨亭”,始建于1575年(明万历三年),是为了纪念明代为民祷雨的泉州知府方克而建,碑亭内有"西川甘露"碑刻。“镇风塔”,圆锥形塔,始建于明代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 “石将军”,在桥的两端,武士形象,守护洛阳桥的两尊石将军等。</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经受住了近千年自然界的雨雪风霜的洗礼,也经历了数次朝代更迭的社会动荡,期间虽然遭到多次损坏,但经过几次维修却仍然能完整的保存到现在,并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堪称奇迹。</p> <p class="ql-block">  在洛阳桥巨大条石铺成的桥面上,留下有多处钎凿斧剁的痕迹,它记述了当年建桥时的艰苦卓绝,承载着近千年的历史沧桑,更是展现了古代先民的勤劳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的现代人们,要精心维护好这些文物古迹,去了解它,保护它,把这些文物古迹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文化基因世代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