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海西村,有一口闻名遐迩的水井——海西古井,虽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至今泉水丰沛,饮之若饴。古井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被尊为海西神井,有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2014年垦利县把这口古井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顺黄河南大堤直行,到东营市垦利黄河宁海控导工程上游500米,有亭翼然临于黄河大堤迎水侧,此即海西古井。井前有黄河河口历史文化遗产碑,碑身有古井简介。随黄河大堤整修,古井井台不断加高,背堤面河。周围银杏环绕,视野开阔。举目四望,黄河如游龙入海,田野是葱绿世界。堤下村庄白墙红瓦,炊烟袅袅,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说起古井的历史,距今已三百多年了。据相关史料考证,清康熙四十一年(即公元1702年),有刘、王、张、许、邢、周、薛诸姓迁聚于此倚海处建村,分别在自家宅基院落内打井取水。其他水井逐渐枯竭,只有刘姓人家开挖的这口水井泉水始终喷涌不息,数百年来一直惠及海西、海东及周围苏刘、义和等村万余百姓。</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笔者现场勘察这口水井,发现此井已被修缮一新。井口被保护性封盖,中间留有活动翻盖,供周围群众取水之用。经测,井口海拔12.6米,直径2米,井深15米,井底直径15米,有一大两小3个泉眼。大的泉眼有20公分左右,小的都在5公分左右,每天出水约10立方米。目测水位保持在10~10.5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这口古井的神奇,过去有句传言:“从济南到海边,山东一口井”,说得就是海西古井。</p><p class="ql-block"> ——倚海而建。古代宁海也称迎海,后称凝海,取凝望大海之意《引自胜坨镇志》,以后称宁海。而这个宁海,即近代黄河三角洲扇形平原的顶点。也就是说,从古井向东,便是大海。海边有淡水甘泉,对于航海出行的、旅居海边的人来说,自然是珍贵而稀缺的资源。</p><p class="ql-block"> ——久历水患。自1855年以来,黄河在北起徒骇河,南到支脉河扇形平原上自然改道9次,凡涉及区域内村庄、公路、沟渠等设施大部被冲毁淤废。此井深处其中却屹立不倒,堪称神奇。</p><p class="ql-block"> ——水脉深厚。地质勘察资料显示,这口井位于经度118.371339,纬度37.589911,地下构造有古老而新发育太古界泰山群,为变质岩系,由花岗片麻岩、角闪岩和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组成,厚度不详,在宁海与浅海相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为此,可以不排除此井为泰山水系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水质优良。多年来,周围群众都有大年初一“担头水”的习俗。即在除夕守岁至零时鞭炮一响,排长队去井上担水,祈愿新的一年开运聚财、美梦成真。这是群众良好的愿望,但是生饮井水不拉稀,井水泡茶格外香,却是不争的事实。经东营水润检测公司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其中总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高锰酸钾指数等检测项目全部达标。</p><p class="ql-block"> ——独立盐乡。《管子.地数》“夫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先秦、秦汉典籍中各有“渠展之盐”、“齐国鱼盐之地三百里”等记载。渠展在古济水入海处,与今利津县域轮廓大致重叠,而宁海过去在利津辖区,即属渠展之地。据《明清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状况》记载,明朝政府沿用元政府的生产格局,在山东海盐产地设有宁海等19个盐场。《许氏家乘次编续修》记载,明朝中叶为古东津名门望族,赴宁海场业盐。说明宁海在古代一直就是盐卤富集的地方。在盐业兴旺的宁海,地下居然能有甘泉涌出,不由得令人叹服造物主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 这口古井的传说很多。</p><p class="ql-block"> 一曰不伤人。大凡深井,多有伤及人畜事故。远的不说,海西古井在近半个世纪,屡屡发生坠井事件,先后有多人不小心落入井中,居然未伤一人。传说有女童自井中救出后,惊魂未定,家人问及不会水何以不沉?答,有人托举。神话传说不足为凭。但是,从井下救上来的人中,笔者访问了几位。张树春,男,海西村人,生于1944年12月24日,今年81岁了,耳聪目明,现住东营市东城御景广场。据张回忆,1953年春(时年9岁),跟着姐姐去井上担水,被井绳扯落井中,后被救出,无恙。李桂英,女,海西村人,生于1963年3月24日,62岁,现住垦利区胜坨镇康丽家园。据李回忆,12岁那年与本村同伴在井边嬉戏打闹,不慎跌落井下,后被救出,无恙。还有海西村的薛二好(音),幼年掉入井中,正好落进挂在井绳的水桶中,被救出。其他如本村刘英贤(已故)、周安民之父(已故)等,均落井后被救。这口古井,至今仍保持着从未伤人性命的记录。这真是:“井在宁海扎了根,从此便是宁海神。相伴相守几百载,平安护佑宁海人”。</p><p class="ql-block"> 二曰龙吸水。井侧有柳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此树树龄百年以上,植根于堤脚,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两人合抱的树干粗壮雄伟,斑驳陆离,树冠自南向北斜伸至古井上方,亭亭如盖,有枝探向井口。远远望去,似龙吸水,颇为壮观。附近村民经常聚到树下乘凉聊天,孩子们更是喜欢在树上井旁嬉戏打闹。老树、古井,见证了宁海的历史,也凝结着一方百姓的牵挂和乡愁。可惜,这颗古树在五十年代末那个特殊时期砍伐,留下了几代人不尽的嗟叹和遗憾。</p><p class="ql-block"> 三曰可救人。井水凉,饮之解暑并不奇怪。但是已经中暑昏迷几无生命体征的人,抬至树下井旁,以井水泼面,居然悠悠还魂。这个故事说得就是海西村八队周炳英之母,伏天中暑昏迷,当时缺医少药,交通不便,被抬到井旁树下,村民用井水救活了过来。以后当地凡被暑气侵扰的百姓,都会到井上打水去暑,即刻神清气爽。</p><p class="ql-block"> 这口有灵性的老井,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黄河大堤整修工程中曾有人因古井靠近大堤提出填埋此井,引来群众强烈反应。后河堤历经多次工程,黄河部门均对古井实施了特别保护。2018年,海西村台湾商人许耐烦回乡省亲时提出修缮古井,并委托其族侄许义亮负责施工,工程先后耗资40余万元,历时一年顺利完成。沧桑的古井,焕发了生机。</p><p class="ql-block"> 巍峨雄伟的泰山,绵亘在中华大地,与蜿蜒东去的黄河,在渤海之滨交汇。有诗为证:“一山一水一圣人,山水交汇扇子根。河进海退在宁海,大柳树下古井深”。</p><p class="ql-block"> 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古井,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以宁海为顶点的近代黄河三角洲5400平方公里扇形平原的扇根上。她用甘美的泉水,滋养着一方百姓,守望着一方水土的丰收和富足。</span></p><p class="ql-block"> 打开井盖,望向井中,只见水面如镜,波澜不惊。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话:当我们凝视古井的时候,古井也在凝视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海西古井全貌。</p> <p class="ql-block">自述者海西村张树春。</p> <p class="ql-block">自述者海西村李桂英。</p> <p class="ql-block">图中为笔者访谈海西村民刘宪勤讲述古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备注:封面海西古井图,是根据当年古井、柳树真实状况复原画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