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一路学一路</p> <p class="ql-block">县左街</p><p class="ql-block">上海老城厢曾是上海县治所在地,县衙门位于如今的光启路附近,县左街因紧邻上海县衙门左侧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建县到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南市老城厢一直是上海的核心区域。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县左街所在的区域一直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承载地。</p> <p class="ql-block">学院路</p><p class="ql-block">南市学院路的由来与历史上的官学、书院等教育机构有关。</p><p class="ql-block">学院路所在区域在历史上是上海县重要的文化教育之地。这里曾有古代儒学、县学,附近还有敬业书院。敬业书院是上海最早的书院,其前身为申江书院,乾隆三十五年更名为敬业书院,同治元年迁到聚奎街,1902年改为敬业学堂,后又改为上海县敬业中学。学院路曾有县西街、院西街、县东街、院东街、老学前街等诸多旧称。后来,因路北有敬业书院,遂统一更名为学院路,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东街</p><p class="ql-block">东街的命名可能与方位有关,因处于某一区域的东面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从历史角度看,南市区是上海历史悠久的城区,有着独特的发展脉络。东街所在区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街巷格局,以“东”来命名,可能是为了区别于其他方位的街道,也便于人们对地理位置进行识别和记忆。</p><p class="ql-block">南市区东街北起康家弄,南至复兴东路,长405公尺,宽10~11.2公尺,原为片弹街路面,属居民区。沿路曾开设旧货市场,后关闭,沿线近年已动迁。</p> <p class="ql-block">东姚家弄</p><p class="ql-block">东姚家弄得名于中书舍人姚秩之族在此聚居。</p><p class="ql-block">据记载,1910年(宣统二年)东姚家弄被开辟出来,当时姚姓家族在此居住,故而得名。它位于中华路至东街之间,长105公尺,宽4.4~6.3公尺,为片弹街路面,属居民区。</p> <p class="ql-block">中华路</p><p class="ql-block">中华路位于黄浦区,呈半圆形,其名字来源于中华民国的成立。</p><p class="ql-block">1912年,上海县城开始拆城填壕筑路。1913年完成从小东门经老北门到老西门的北半段,命名为法华民国路(今人民路)。1914年完成从小东门经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到老西门的南半段,为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将其命名为中华路。</p> <p class="ql-block">盐码头街</p><p class="ql-block">盐码头街原名施相公弄。</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崇明,崇明人施珽组织民兵抗击,不幸战死,被封为沪国镇海侯。为纪念他,崇明及江南地区修建许多施相公庙,上海旧城里也有多处,施相公弄因施相公庙得名。</p><p class="ql-block">后来,十六铺地区发展为远东闻名的码头街市。因该地段设有大量码头和盐仓,便于船运官盐卸货入库,施相公弄便改名为盐码头街,与其他以码头命名的街道共同见证了十六铺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老太平弄</p><p class="ql-block">老太平弄得名于曾经位于外滩的老太平码头。</p><p class="ql-block">当年船运发展,老太平码头人员货物进出频繁,颇为有名,附近的街道便以此命名为老太平弄。老太平弄位于原南市区东北部,东起外马路,西至中华路,全长约407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