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渡典故源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琅琊王司马睿携四位宗室王南渡长江。相传渡江时司马睿坐骑化龙飞天,成为其称帝吉兆。不久,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民间遂传“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该渡口因此得名“五马渡”。 <p class="ql-block">周末的清晨,明媚的阳光洒满大地,明城墙的砖石在初升的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氤氲出六朝古都的悠悠水汽。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低语,在这一刻交织成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卷,让人不禁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循着涛声的呼唤,我们来到五马渡码头。斑驳的石台上,“五马化龙”的浮雕在阳光下泛着铜绿,仿佛诉说着千年前的传奇。公元317年,五位司马氏宗室从此处渡江,开创东晋王朝。浪花翻涌间,不仅是传说的延续,更是长江孕育文明的永恒见证。</p> <p class="ql-block">“长江之恋”游轮划开波光粼粼的江面,27公里的水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当两岸的楼宇渐次退去,忽然甲板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南京长江大桥如钢铁巨龙横卧江天,赭红色的桥头堡上,三面红旗雕塑在风中凝固成永恒的姿态。游轮从正桥下方穿行而过,仰头可见铆钉密布的钢梁,1968年通车时的欢呼声仿佛仍在桁架间回响。这座“争气桥”的每一道焊缝,都镌刻着中国人自主建造长江大桥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游轮继续西行,江风送来浦口码头的悠长汽笛。米黄色的候船厅仍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拱券门窗,月台上锈迹斑驳的铁轨延伸向远方。这里曾是津浦铁路的终点,朱自清《背影》里的橘子,就散落在这些枕木之间。与之遥望的中山码头,巴洛克式钟楼见证着1925年孙中山灵柩渡江的历史时刻。当游轮驶过这片水域,灿烂的阳光为花岗岩墙面镀上鎏金的光晕,历史的厚重感在这一刻愈发深沉。</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时的航程里,江水书写着流动的编年史。六朝战船的残帆、民国的蒸汽轮渡、新中国的钢桥次第掠过,江鸥在螺旋桨激起的浪花间穿梭,将古今故事编织成璀璨的珠链。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在这片江面上显得格外动人。</p> <p class="ql-block">当游轮调转船头返航,正午的烈阳已为长江大桥镀上铂金光边。凭栏回望,金陵城郭正在舒展筋骨,而五马渡口的青铜浮雕上,那匹昂首的龙马眼中,永远跃动着长江不息的春潮。</p> <p class="ql-block">摄影:寒江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