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史志》创刊号

水易

<p class="ql-block"> 《扬州史志》创刊号</p><p class="ql-block"> 水易</p><p class="ql-block"> 2025.3.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手上有一册创刊于1987年未标明“创刊号”的创刊号《扬州史志》,虽为“内刊”,迄今却已创刊近40年了。</p><p class="ql-block"> 扬州一直有编史修志的传统,1980年前后已面对爱好者举办地方“文化史志”培训讲座,1982年主讲者之一朱福烓老先生即将讲稿整理内部印出《扬州历史和文化》简3册,我听了讲座也买有一套收藏翻阅。新中国建国35周年前夕,当年主管意识形态和文化工作的要员提出,要修史编志,以励后人。于是全国各行各业各地方,组建了完备的修史编志队伍和机构,我所在的省属国企也于1983年9月设立了临时性“厂史办公室”,由退二线的老厂长挂帅,退二线的老生产科长主持,我也被“抽”去协助编修厂史。</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扬州也顺应潮流,将地方编志修史摆上日程,《扬州史志》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翻开《扬州史志》第1期(总第1期)的目录页,标明出刊日是1987年1月10日。“发刊词”开篇即称: “孟春即至,绿扬萌动。在百花齐放的方志园地中,《扬州史志》姗姗来迟,终于绽开了一朵蓓蕾。”可见,当年本地编史修志之背景和编者的紧迫感、使命感。 </p><p class="ql-block"> 因其为创刊号,首页即刊有当年省委书记韩培信的硬笔题词: “博采众长,求实存真,编出高质量的地方志。韩培信1986.12.22”;次页为当年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书法题词:“十里春风新画幅,明楼唐杏好文章 祝‘扬州史志’创刊 江泽民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九日”。接下来,当年江苏省省长顾秀莲硬笔题词:“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展望未来 顾秀莲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日”和当年扬州市市委书记曹鸿鸣书法题词:“发扬扬州修志的优良传统,编好新时代的地方志 曹鸿鸣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月”;当年扬州市市长虞振新的书法题词: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编修当代扬州市志 虞振新八六年十一月”等,以示重视与规格。其中,尤以江泽民以“扬州人”的乡谊之情题词,尤为亲切和珍贵。“姗姗来迟”说,从题词时间看,可能为其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翻开正文,编史修志“起步”走的感觉甚浓。刊布了“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和文图博档文化部门悉数在列,从中还可以看到当年的部门长升迁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创刊号栏目设置专业也很有特色,比如“方志论坛”,把握方向的导向性栏目,“烈士传略、人物春秋、古城探源、特色技艺、旧志整理、绿扬艺文、维扬史话、斗争风云、风俗民情、民间故事、轶闻逸事、修志动态”等栏目,见人见事见特色,还有“修志业务、小资料等”专业性、服务性安排,真是周全完备,创刊创新。</p><p class="ql-block"> 创刊号封面由焦谛设计,很有一些扬州文化和史志特色。以扬州雕版刻字竖排版型铺底,压印传统夔龙刺绣台架,古籍竖式刊名,赵朴初题字,深钴蓝底色,底部饰剪纸海浪,寓意深遂,古朴庄重,气质高雅,极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创刊号的封底也极具价值,刊有扬州玉雕精华碧玉山《石刻聚珍图》。说明,以一千公斤重的新疆籽玉为材,运用“山籽雕”绝技,将我国乐山、云冈、龙门、大足四大佛教名胜集于一体,被譽为“妙聚他山”,1986年荣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这一记,极具史料价值。封底右下角印有“苏出准印”号,是上一年的号,标明(内部刊物),封面与内页分别由市与区印刷厂印制。</p><p class="ql-block"> 当年,市政府机关还在老运司公廨,我们当地人叫做运司“衙门”。因工作关系,我时常去“衙门”里的文联、宣传文化等部门办事或拜见朱老师。印象中记得“史志办”办公地点设在“衙门”门阙处南侧的一排老平房里,因编“厂史”的工作,也是常去请教的地方。偶然机会看见了《扬州史志》,一见,就爱不释手。记得,虽为“内刊”也不标价,当年却是货币交换“买”而得之,应该是工本费一元之内。并且记住是“季”刊,瞅准出版月,即去购得第2期,第3期因工作忙拖延数日竟未购得,懊悔不已,留下首年即缺一期的无法弥补的遗憾。以后,期期上门买,一买6年,现在我手上即存有同版式《扬州史志》26册,其中,1993年《扬州史志》还编发过“扬州八怪”专刊和“高邮专刊”。期间,刊物开本、版式几无调整,封面自1992年改变了“雕版”风格,代之以扬州代表性景点写生图,并以年份微调色彩。可我还是感觉,1987年的“创刊号”的庄重、沉静和深邃。</p><p class="ql-block"> 后来,可能《扬州史志》办公地点有了变化,我去运司“衙门”里寻觅不再,心仪的《扬州史志》欲购无门,更恰逢当年在国企的部门主持党委日常工作,同时主编省级刊号的企业报每周出报,繁忙的事务让我不再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她,但那份“情深意笃”却抛不下。工作的原因,与政府的“政讯”内刊有了沟通,自我感觉“今日之生活,明天之史志”,时有文章在“政讯”上变成印刷字。后来,随着国企的市场簸波,虽然生活成为第一要务,但心底仍然惦记着她。那年,我离开自已服务了30多年的国企时,带着自已编制的“改制”文集和集团“大事记”,还有产品视频光盘等珍贵“史料”,捐赠给地方史志档案部门,史志专家和领导很开心,给我颁发了荣誉证书,还聘我做他们的“史料档案”征集员。我感觉,这件事直接可见《扬州史志》薰陶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我在民办高校超期服役退下阵后,自然还心念早年的挚友《扬州史志》。2021年下半年“回家”,拾起多年时写时放的“老汤记忆”,常去档案馆查一些相关史料,在阅览室又见多年老友《扬州史志》,30年不见,面貌已非当年,版式变了、编号多了、文气足了,仍然充满朝气,让我“一见如故”,又燃起与之亲近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年过一个甲子的人,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手中所记,来年就是“扬州史志”。于是有了投稿“冲动”,2022年首期《扬州史志》就刊发了我的《江扬大桥的来龙去脉》一文,留下了国企心兹念念大运河上建桥的夙愿,又慷慨独资捐建的初心史实。次年投稿数篇,遗憾未见声响,2024年一篇《苏北大舞台忆旧》却又添末刊,记述了我了解的“大舞台”兴盛60年、关闭60年“双甲子”的历史。《扬州史志》刊我两文所记,均为我所见、所闻、所历、所思,让已“古稀”的我,有了“眼中历史”、“口述历史”的“抢救”感,非常感谢编辑知我心、谅我力,不吝用我拙文,留住当年的史实。</p><p class="ql-block"> 我虽不是史志工作者,也非地方文史研究者,却坐持6年《扬州史志》早年刊,尤其是“创刊号”。也乐以一位古城的热爱者,乐享《扬州史志》带给我们的地方文史专家的杰作,也愿竭力续写好我们经历的“扬州史志”,不负《扬州史志》近40年的当年之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记忆(52)</p><p class="ql-block">2809</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8日、10日作于邗上。2025年5月1日美篇首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