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娜就像是一朵美丽的鲜花,当初渥伦斯基就是因为它的美把它摘下来了,因而也就把她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夫·托尔斯泰不愧为语言文学大师,他为世人留下了很多极富哲理的经典名句,这两句话就是他最著名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名言。特别是第一句话,是这部小说的开篇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娜·卡列尼娜》发表于1877年,正是俄国社会自上而下推动农奴制改革时期。受西欧资本主义思想的强烈冲击,俄国封建农奴社会迅速瓦解,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观念急剧变化,许多人处于矛盾之中,身为伯爵的托尔斯泰也不能幸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托尔斯泰的探索和思考在《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列文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和列文一样,托尔斯泰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答案,在巨大的变革中深陷迷茫,一度担心自己会自杀。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托尔斯泰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此后,他厌弃贵族生活,经常从事农业劳动,渴望成为平民,甚至斥责自己的历史巨著《战争与和平》是“老爷式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争与和平》完成于1869年,是托尔斯泰思想转变刚刚开始之时,其中涉及到的贫民生活很少,反映的都是上流社会贵族们的生活。而在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期间,正是作者思绪不定的时期,作者把自己的迷茫和探索都倾注在列文身上,他要亲身体验乡村生活,感受劳动的意义,但他总是处于矛盾之中,始终没有满意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娜·卡列尼娜》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列文的变革尝试与人生意义的探索,更主要的一条是围绕贵族出身的安娜的婚姻和爱情生活展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个性解放、勇于追求真挚爱情的殉道者,安娜是敢作敢为、令人称道的女侠。她高贵、美丽、善良、真诚,她富有激情,热情大方,内心世界丰富,是彼得堡社交界的大美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16岁时,经人撮合嫁给了大20岁的卡列宁,但只醉心功名的丈夫对她并不珍惜,从漠不关心发展到冷落。安娜的哥哥是个既要家庭又要情人的没有责任感的公子哥,他和孩子的家庭教师偷情被妻子发现,便请安娜来莫斯科为他们说和。安娜下火车的时候,遇到了来接母亲的渥伦斯基,他们一见钟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渥伦斯基本来在追求安娜嫂子的妹妹基蒂,基蒂也倾心于渥伦斯基,但遇到安娜之后,他立刻转为追求安娜。基蒂很伤心,大病一场,最后接受了一直倾心于她、但被她拒绝过一次的列文的再次求婚。安娜和基蒂本是好朋友,为了不让基蒂难过,安娜准备提前回彼得堡,结果在返程的火车上,再次偶遇了渥伦斯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渥伦斯基本就是彼得堡著名的花花公子,两人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出入的场所,必有渥伦斯基的身影,他对安娜穷追不舍。渐渐地,两人的暧昧关系开始在社交圈中传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冷漠的卡列宁意识到这可能会对自己的形象产生影响,便想用礼仪、宗教、孩子、未来约束安娜,但是太晚了,安娜已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渥伦斯基参加赛马会意外落马,安娜严重失态,卡列宁觉得很丢面子。他无法要求安娜遵守体面,又惧怕用决斗的方法挽回面子。为了不让安娜和渥伦斯基合法地在一起,他选择不离婚,像鸵鸟一样,假装什么也没发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娜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生产之后得了产褥热,以为自己将死,她请求卡列宁的宽恕,上帝让卡列宁宽恕了这两个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卡列宁的宽恕,渥伦斯基感觉自己很龌龊,以为安娜将死,一切都将失去,他开枪自杀,但未击中要害。两人都活过来了,更分不开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娜思念儿子,匆匆结束了国外旅行,希望为儿子过生日,但卡列宁拒绝他们见面。安娜无法离婚,与渥伦斯基无法取得正式身份,社交界开始疏远她了,渥伦斯基也有点退缩了。倔强的安娜试图用自己的美貌挑战世俗,但失败了。安娜开始患得患失,使本来想在功名方面加把劲儿的渥伦斯基不知所措,如同被情网束缚了一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开始经常吵架了,安娜感觉失去了一切。一次次的失态,数不尽的烦恼,让她想起了第一次见到渥伦斯基的时候,车站上有一位巡道工意外葬身铁轨的场景。她约渥伦斯基来到火车站,但没看到情人,情绪激愤的安娜毅然投向了列车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似乎安娜要以死来惩罚渥伦斯基的目的达到了,安娜死了,渥伦斯基变了。他阴沉冷漠,面无表情,他参加了自愿兵,坚决地投入战争之中。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娜和他的情夫渥伦斯基在某些方面性格很像,非常感性、冲动、自我、任性,做事不计后果,这也注定了安娜的悲剧命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娜的丈夫卡列宁,看似道貌岸然,事业有成,实际上是一个伪君子。他只追求官爵,只关注面子,对妻子、儿子没有爱情甚至亲情。对于家庭,他只需要让外人看来完整、美满、体面,回到家里,关起门来,卡列宁只呆在书房里,和妻儿没有话说,安娜感觉不到家庭的欢乐和温暖。他们的儿子也是小心翼翼地看父母的脸色,全没有孩童应有的天真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娜之所以出轨,完全是卡列宁长期精神虐待的结果,冰冷阴沉的家,让安娜很压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位主要人物列文,是庄园主,他身上带有很多作者的影子。他主张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推动机械化,但总是事与愿违。他不善言辞,不喜欢纸醉金迷、歌舞升平,唾弃上流社会的腐败,他喜欢平静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很早就想向基蒂求婚,第一次去莫斯科却没敢张口,第二次去求婚被拒绝了,第三次再去,正赶上他的情敌渥伦斯基移情到安娜身上,基蒂也不讨厌列文,基蒂的父亲老公爵又很喜欢列文,最后终于求婚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文和基蒂很快就结婚了,他们的婚姻很幸福,基蒂成为了一个好妻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列文却深陷各种迷茫和矛盾之中,整天忧心忡忡。他亲自参加劳动,农民们认为这不是老爷应干的事情;他自己设计的东西,雇工答应的很好,但却不按照要求去做;他买来机器以减轻农民负担,但他们总是不爱用或不精心使用,机器很快就坏了。总之,他希望改革是温和的,但温和换不来改革效果,他茫然不知所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通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让安娜、列文、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物形象丰满、通透,让读者充分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使他们深刻、细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娜·卡列尼娜》,不愧是社会公认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了不起的巨著。虽然作者写的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事情,列文的烦恼基本解决了,但是,安娜的遭遇,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像卡列宁这样的人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当今的安娜能用其它方法保护自己,不做傻事,独立自强,活出自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