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路

美子

<p class="ql-block">我特别认同作者的一段话。他说,那些没有清醒地穿越中年之路的人,就算年龄再大,在外部世界显得再成功,也只是拥有高大身躯和重要角色的孩子。而那些不知道跟自己对话的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他们的生活就像一本小说,被动地从一页翻到另一页,以为在最后一页会有人告诉他们生命的意义,但就算有,那也是最后一页了。</p><p class="ql-block">这听起来好像在“恐吓”书友。别着急,咱们可以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父母和身边的朋友的生活,看看作者说得对不对。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荣格心理学派的专家,专门做中年人的心理咨询,所以这本书的分析也是基于荣格心理学而写的。接下来,我为你分享这本书。</p> <p class="ql-block">一、认识人生的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才讲到我们人生有四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这四个阶段也分别对应着四个不同的心理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童年的魔法思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年是什么心理特征?魔法思维。小孩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大后自己会无所不能,“我会成为宇航员”“我能成为奥运冠军”,这些话经常从孩子的嘴里冒出来,是不是?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也有现在看起来很狂妄自大的妄想呢?但当时我们觉得都会实现。这是童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 青年的英雄思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青年,是一种英雄思维,就是把辉煌成就的幻想投射于未来,为生存和实现欲望而奋斗。青年人嘴里边经常冒出来的话是什么?“雇佣我”“嫁给我”“相信我”。他们渴望成为首席执行官,渴望成为伟大的小说家,渴望成为了不起的父母,这都是他们的愿望。他们认为“未来一定能实现”“我一定要实现这些愿望”。如果他们看到了父母婚姻的残局,他们会告诉自己“我比他们懂得更多”“我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想一想,我们上学的时候背的那些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不是这感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青年人的选择,一定要到河水中间击打水花,拍出的浪都能阻挡大船。这要是到了中年,谁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多危险!你看,思维方式就不一样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投射,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愿望投射于未来。投射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门的概念,但是它一点都不神秘。荣格说,投射是被激活的无意识在寻求表达,把内心潜意识层面的需要附着在外部的人和事上。我们来解读一下刚才提到的年轻人经常爱挂在嘴边的话“雇佣我”“嫁给我”“相信我”,背后在表达什么样的潜意识需求?是“我很棒”“我很优秀”“我很可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投射不光在青年人身上出现,在童年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书里说,面对可怕的外部世界——这外部世界怎么可怕了?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太新、太大、太危险了,所以他们经常会感觉挺可怕的。一个是外部世界挺可怕的,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是未知的,所以小孩子经常就会产生焦虑,他们会把焦虑和解决焦虑的方法全都投射到哪儿?投射到父母身上。所以,孩子们经常相信父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我爸爸怎么样”“我妈妈怎么怎么样”,有事永远问爸爸,有问题永远问妈妈。想想我们自己的经历,再看看我们现在眼前的孩子,是不是这样?有时候大人都被孩子问烦了:“你怎么什么事都来问我呀?”这就是孩子们内心焦虑的投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不得不离开父母的时候,我们长大了,父母不能在眼前了,没法承载这个投射了,我们再往哪儿投射?我们会把知识和力量投射给公共体制、权威人物,还有各种社会角色。反正总是有他者在承接这种投射。领导、师父、大哥,都是这种投射的承接方。青年人的行动规律是什么?学习、模仿。青年人想和年长的人一样,因为他们更成功,包括现在总是出现在新闻里的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也在无形中成为年轻人模仿的对象。这个投射的心理过程特别重要,所以要理解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自己,理解中年之路,投射是一把钥匙。这是青年人的思维方式:英雄思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 中年的现实思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年,思维方式变成了现实思维。人到中年就会发现,童年的魔法思维、青年的英雄思维,跟自己的生活有点格格不入了。如果有了这种感觉,我们的中年之路就开始了。中年之路的目标是什么呀?是要恢复平衡。作者说,他有一个朋友,他是怎么感受到中年之路的开始的呢?这个朋友在感慨,他的生活永远不会完整,只有各个部分。这句话说起来很平淡,但是你仔细琢磨,其中的内容是非常深刻复杂的。对有的人来说,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完整的,甚至是完美到没有缺憾的生活。但是实际上,我们面对的不会是完整的生活,没有完美的生活,只有生活的各个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人肯定会不服,这不是向现实低头吗?这不相当于承认自己的失败吗?这种妥协对有些人来说是被迫的,他一被迫就容易耿耿于怀。比如我们都知道李白,各位如果听过我讲的《这才是李白》,就会看到,李白心中那么多的投射,最后都落空了。怎么办呢?他写出了很多不朽的诗篇,最后在政治选择上还走错了方向。那你说李白离咱们太远了,这是多少年前的人物了,现在社会环境都不一样了。我们想想,我们周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就经常会说“我当年要怎么怎么样,现在我就怎么怎么样”,比如,“我要上了个名牌大学,我就怎么怎么样了”。有没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在把自己内心的投射和自己的现实生活做比较,发现了巨大的落差和嫌隙。他正在经历这样的中年之路。当然,有的人就开始勇敢面对现实了,而且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那我该做点什么呢?这是中年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 老年:如何面对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老年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什么?面对死亡。但是这部分内容,因为不是本书的重点,所以我们点到为止。</p> <p class="ql-block">二、人生的两次成年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产生中年危机的根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作者说,对人格发展而言,没有那么多的阶段,就只有两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到四十岁,这是第一个成年期。四十岁左右往后——没有那么严格一定要四十岁,也可能是三十五岁,也可能三十二岁,这个阶段往后都算第二个成年期。我们的心理建构的特点是:第一个成年期,我们在不断地向外投射;第二个成年期,我们在不断地撤回向外的投射。如果我们不能成功穿越第二个成年期,我们就会一直在第一个阶段徘徊不前,就像处于一个隧道,你永远走不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这两个成年期都各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的行为和动作都有什么规律呢?作者说,如果我们在第一个成年期时,基本上是在他人的期盼之下扮演各种角色,戴着临时人格的面具(作者特别强调,这是临时人格,不是我们真正的人格,只是我们在不断地呼应、迎合外界环境的期盼),等到了中年之路的阶段,也就是到了第二个成年期的时候,抑郁、情感危机、职业瓶颈、身份焦虑、目标感迷失就都会产生,因为中年危机的产生源于真实的愿望和临时人格的不断冲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 童年的情绪始终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可能觉得不对,凭什么第一个成年期就是扮演着各种角色,还戴着临时人格的面具?谁扮演了?没有人要求我们扮演呀?我的生活是我自己选择的,我上什么大学、在哪个城市定居、娶了谁、嫁给谁,都没有人逼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多问一句,就碰到重点了。请各位书友跟我一起来思考,我们当初做出的那些所谓的自主选择是怎么选的?我们为什么选择了文科而不是理科?我们假设这些事都是我们自主选的,没有人逼着我们,没有人压迫我们。我们为什么爱上了张三而不是李四?咱们书友为什么更爱听书而不是去蹦迪?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选择了A而放弃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案是,这是由我们的个人认知和偏好决定的。我们就爱干这个,就喜欢这种类型。好,那认知和偏好又是怎么来的?认知和偏好来自我们的童年经历,接受的教育和长大之后社会制度、文化的影响。很多人都记不得自己童年的经历了。各位,童年经历过的具体事件我们可能记不住了。我曾经讲过一本书,叫《我战胜了坏情绪》,书里说过,我们童年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情绪都被保留在我们的右脑了,也就是保留在了潜意识区域。只不过,这些情绪需要具体的现实刺激才会冒出来,但冒出来的不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场景,而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如果我们想找回我们童年经历过的具体的事,也特别简单,只要看看我们现在作为大人是怎么对待孩子的。“你得听话”“你得多吃蔬菜”“你该起床了”“以后自己睡觉”“上学的时候不能跟小朋友发生冲突”,等等。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这些事我们可以记不住,但这些情绪都被我们记住了,只不过它不在意识区域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对荣格而言,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就是在不断被养育的过程中塑造而成的。内在小孩有什么需要?他需要确定性和安全感。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太大、太新、太复杂、太危险了,他看大人都得仰着头,都跟看巨人一样,很少有确定性和安全感。当他需要这种确定性和安全感的时候,由于他生活的环境、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和周边人对待他的态度,他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最后来满足自己内在小孩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心理学的意义上,对作者而言,我们的青年时期其实也是童年的延续。青年时期我们不是上大学了吗?不都住校了吗?不都离开家庭了吗?那个时候,我们是被社会制度和文化塑造。你几点得到校,几点得熄灯,跟同宿舍的同学怎么打交道,等等。当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被内化了,都习惯了,它变成潜意识了,不用思考,直接就反映出来了,就成了书里讲的临时人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像说得挺学术的,我们举两个例子,也是书里的例子。书里说,你别看很多人都成年了,其实他们心里的内在小孩还是有很强烈的需求。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大作家海明威,写过《老人与海》,等等。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都是硬汉形象,对抗自然,对抗某种机制,显得特别高大、强大,但是海明威小时候,他的母亲对他管理得特别严格,甚至在他成年时期对他的私人感情也横加干涉。所以你看,海明威写的那些作品里,就把这种内在小孩的需要投射到了他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还有卡夫卡,他是《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从小也是被他强大的父亲控制,所以卡夫卡一直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强大的、疏离的、冷漠的,所以他能写出《变形记》。人都变成甲壳虫了,这个世界突然变得狰狞和恐怖了。他都成年了,还有这样的情绪记忆,这就是潜意识当中的无声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不是说这些人和他们创造的这些作品算不上伟大的艺术,可是他们创造的形式和个人动机,克服、补偿乃至超越了最原初的父母情结。那非得到成年的时候,我们才有这种感觉吗?也不是,只不过这是事情的规律。在第一个成年期,比如说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以前,我们很少问自己,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其实这一类的问题大概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出现,但那个时候,这些问题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因为咱们的事太多了,前路也在向我们招手,生活变化得那么快,市场环境、这个世界都在高速地运转,我们投入的精力总是很容易得到回报,于是我们就忽略了这些征兆,没有功夫思考这些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比如说,一个三十来岁的人,工作上小有成就,成了家了,还正打算要第二个孩子,你几乎就不可能告诉这个人:“你还处在延长的童年期,你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真正人格,你还在处在临时人格、扮演角色的状态。”而且这时候你就算告诉了他,但是他做出的投射还总是有效,什么意思?总有他者在承接他的投射,他有领导,他有前辈,他有长者,所以当这个投射有效的时候,你就很难告诉他事情的真相,他也很难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到三十五岁之后,这些投射就逐渐失效了。你看以前你刚加入一个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有你的领导来帮你答疑解惑,甚至替你顶雷,等到你三十五岁之后,新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又入职了,有问题他来问你了,这会儿你不知道去问谁了。有没有这种感觉?中年危机在这个时候其实就悄然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三、中年之路的真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与伴侣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就跟着这本书的分析,一起揭开中年之路的真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当其冲的就是跟伴侣的关系。中年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婚姻这种长期的亲密关系更容易带来失望和伤害了。这是书里的原话,因为婚姻承担了最多的无意识的包袱,就是刚才我们说的投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恋爱的时候,咱们是什么感觉?“我一天到晚就想跟他在一起”“我跟他山盟海誓,我发誓要跟他过一辈子”“一辈子做他的保护神,一辈子做他身边的人,一辈子照顾他”,等等。在婚礼上,咱们说的誓言是什么?“不管贫穷、富有、健康、疾病,我都不离不弃”,然后说“我愿意”。实际上我们在表达什么呢?作者说,在这些话的背后,我们无意识中的情绪在表达什么需要?我们是想说“我希望你让我的生活有意义”“我希望你能读懂我的心思,预知我所有的需要”“我希望你能包扎我的伤口,填补我生命中的缺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一个成年期,人们相信,与另一半的结合会补全自己的生活,会让自己变得完整。但是作者说,事实是什么?根据多年的观察和总结,爱情,它以距离、想象和投射为食物,而婚姻,则以邻近、在场和共通为饮。你看这两件事,它们依托的基础根本就不一样。你天天跟另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它会自动消磨掉投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结婚了,哪怕是基于爱情,我们把灵魂交付给另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向这个人敞开心扉,最后却发现这个人跟我一样,他也是一个凡人,他也会害怕,他也有需求,他也会投射出沉重的希望。书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描述——其实这都不用写在这本书里,咱们生活当中就常常见到,夫妻俩要离婚了,离婚的时候互相抱怨,是对方造成了自己现在的生活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丈夫说:“我努力工作,是为了事业成功,事业成功是为了养家糊口,可是我没有自己的生活,我自己的个人的爱好、兴趣全都失去了,你对我一点都不好,也不体贴我,也不理解我。”他就充满了抱怨和愤怒。妻子说什么呢?“我一直在家,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我又得照顾你,我又得照顾家庭,我还得照顾孩子,我都放弃我自己的职业和发展目标了,你现在这样对我,对我不闻不问,觉得我一点价值都没,我也很郁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有没有听过我们身边的朋友互相抱怨这些情况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作者说,当我们指向伴侣的投射落空的时候,当我们内在小孩的那种夸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遗弃和背叛。这个时候,人们在中年就会得出结论:“你不是我当初结婚的那个人,你变了。”可实际上,他们从来都没有改变,他们始终是另一个人,一个我们当时几乎不了解的陌生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我怎么爱上他的?根据作者的心理分析,我们实际上是爱上了自己缺失的那部分。这本书里甚至毫不避讳地谈了在中年阶段容易出现出轨、有第三者插足婚姻的现象。不过,作者一针见血地说,不管第三者事实上有什么优点,他肯定也是被投射的对象。亲密关系的真相是什么呀?就是它永远不会比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更好。我们跟自己的关系不仅决定了对亲密关系的选择,也决定了亲密关系的质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各位听过樊登老师讲的那本《亲密关系》,就会对这段话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所以你能看到,在生活中,比如说有的孩子早恋了,家长特别着急,我们第一要解决的是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向外去寻求亲密感、安全感、依赖感,而不是向父母呢?还有,当你觉得自己遇人不淑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回顾一下,为什么这个人能给我带来安全感,原来应该提供给我安全感的家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听到这段话有点心有不甘,那我还结婚干啥?那我要亲密关系干啥?我一个人活着不就完了吗?不对,作者说,亲密关系是为了增加生命的意义。亲密关系通常提供最多的是陪伴、相互尊重和支持,以及辩证的对立面。一个爱你的人还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这叫辩证的对立面。真正的亲密关系源于一种有意识的愿望,注意,这里说的是有意识的愿望,而不是无意识的投射。嘴上说一套,其实自己心里想的一套,这不赖我们,我们不是两面派,我们心里感受到的没有进入意识区域,因为它是无意识的投射,所以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说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亲密关系其实是要想跟另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旅程,通过对话、性和关心等桥梁走向生命的奥秘。如果我们想拥有一段成熟的亲密关系,我们必须敢于坦言,没有人能给我最想要的或者最需要的东西,只有我自己可以,但我会赞美这段关系并为之真心付出。好的婚姻,有质量的婚姻,确实可以滋养生命,支持成长,但作者说,它是以个体化为前提的,而不是你完全交给了另一方。你自己必须要成长,如果一个人阻碍了自己的成长,哪怕这种牺牲是为了另一半好,那你的伴侣也将注定与一个愤怒而且抑郁的人生活在一起,因为他承载不了你把所有的希望都投射到他的身上。这也是很多忙于照顾家庭、牺牲了自己的生活,然后发现丈夫背叛自己的人痛不欲生、怒不可遏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当一个人的成长如果受到另一半的阻碍,同样是不可接受的。作者说,这样的婚姻必须重新开始,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作者说,你会发现很多老年夫妻基本没话说,天天就是在一块儿坐着,看电视、吃饭、睡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放弃了个体的成长,没什么话说了。这是跟伴侣的关系——亲密关系。</p> <p class="ql-block">02 与孩子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来看看我们生活当中更常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的背后,是我们父母身份的投射。我最近读了一段在网上看到的文章,我觉得特别贴切,特别好玩。我节选一段读出来:“孩子初中了到了叛逆期,对父母说话的方式变成了大喊大叫。他高吼‘我要自由,我要独立,你们别管我’。你端着果盘想靠近又不敢靠近,看着这个漂亮的孩子,你有点想不通,从小养大的孩子怎么就突然变得不一样了呢?你给了他更多的关心和关注,于是你的孩子吼得更大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我们选择伴侣,那是真的对对方有要求。根据我们刚才对这本书的解读,可能有的人已经开始接受了,我对伴侣确实会有要求。那我们对孩子总是无私的吧?我对他没什么要求。这个得从两方面来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在意识层面,父母当然是无私的,我们总能解释得头头是道,我们对孩子是如何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如何牺牲了自己就是为了他好。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非常具有逻辑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无私。书里说,大多数人都相信自己知道什么对孩子是好的。这句话也经常从父母的嘴里冒出来,“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们确信自己可以避免当初父母所犯的错误,但不可避免的是,我们都会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生活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荣格自己就观察到,孩子必须承受的最大的负担就是父母未曾拥有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可能认为自己对孩子没有这么多的要求。回忆一下我们生活当中的某些细节,“好好表现,别挨批评,你得受老师表扬”“你得考个好大学”“你得找个好工作”“你得娶个好媳妇”“你得找个好老公”,这是不是我们常说的话?你认为,这不都是为了他好吗?你看,又回到意识层面了,我们开始解释我们做出的这些行为。但是我们在潜意识当中,需要的是什么呢?接着往下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潜意识层面,荣格说,这个孩子将会承受各种各样的操纵、胁迫。“你都二十六了,你怎么还不结婚呢?你怎么还没有男朋友?你差不多行了,你还挑什么挑,这个人很老实,差不多就行了。”这种话算不算操纵和胁迫?最糟糕的是,作者说,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期望这个孩子能让我们开心,能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能让我们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各位听过樊登老师讲的《少有人走的路》,就会有这种感觉。当然,没听过也没关系,我读过这本书,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一句话。书里说,很多家长在意识层面是对孩子好,因为说起来是有理有据的,但在无意识层面,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妈这一辈子可是遭了罪了,你可别像妈这样”,然后就对孩子的生活、择偶横挑鼻子竖挑眼了,出各种主意。“爸这辈子就是没碰到一个好领导,你可得跟那个领导怎么怎么样”“我当初就是因为没上个好大学,你看我,你现在还不好好学习”,你说这话的时候,你怎么不想想,你现在也可以好好学习,你为什么现在还不好好学习,非得逼着孩子好好学习呢?你都不读书,却说孩子不看书,这有道理吗?潜意识和意识在这样的动作细节当中,是不是就表露得体无完肤、一目了然了?当孩子问你:“那你怎么不读书呢?”你却回答:“谁让你这么跟我说话的,我是你爸!”你看,不讲理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里说,当我们踏上中年之路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到了青春期了,他们满脸青春痘,闷闷不乐,桀骜不驯,通常和我们曾经在自己父母眼中一样,令人讨厌。他们愤怒地抵制着我们的投射。怎么样?你以为这是代沟,这是青春期,这是冲突,这是亲子关系在恶化,其实不是,是他们在抵制我们的投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想起我们当年希望父母如何做,我当时就特别希望我爸我妈理解我、支持我、尊重我。孩子只有通过我们的身体和生活走向他自己生命的奥秘的时候,这种失望才会有所减轻。“他怎么不听话了呢?”这是我们对孩子发出的感慨。我们年轻的时候说:“你怎么老管我呢?”怎么样?过去二十多年,又演一遍,角色变了而已,是不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不想做“奴隶”,所以我们也不要做“奴隶主”。当中年的父母能够接受这一点的时候,这种矛盾的心理才会调整得恰当。有一次,我听我爱人跟很多同年龄的妈妈们互相交流,她们说:“现在我们给孩子发那些文章,比如,看到一个好文章讲述该怎么选大学,青春期该怎么样,然后第二天、第三天问她看了没有,她没看。过一个礼拜问她看了没有,还是没看。挺失望的。”其中有一个妈妈说:“好像我们的父母现在给我们发的那些文章,我们也不看。比如吃饭要注意什么、买东西要注意什么、哪一种食物对健康有好处,我们也不看。”一下子就想通了!果然,我们都不希望父母变成我们生活的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为大家分享一段大概近百年前,一个中国的名人给自己孩子写下的一段话。这都过了一百年了,你听听它有没有道理。他给孩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这个人是胡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中年朋友都会感慨,这孩子小时候那么听话,现在一点也不听话,然后就找一个理由,“对,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都会叛逆,所以他是叛逆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女儿卷卷没有叛逆期。很奇怪吧?为什么呢?我们不会因为我们对生活的要求实现不了,就强加于她,让她去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给大家举一个特别细节的真实的例子,卷卷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那时她已经上初中了,按道理就应该出现叛逆期了,对不对?但是她的唯一一个算是叛逆期的表现,就是她开始不管我们俩叫爸爸妈妈了,她开始叫我们俩名字。在爷爷奶奶眼中,这是一个大逆不道、目无尊长的行为,于是爷爷奶奶就批评她。可是我知道,这个时候她内心的力量正在生长,她希望不再仰视你,希望可以跟你平视,希望作为一个平等交往的个体和你交流。所以她用这种方式来找到这种感觉,因为她还小,她也找不到别的方式。我就说“没关系,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我和我爱人都允许她叫我们俩的名字。过了一段时间,就真的好了。所以在我女儿身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幸运,还是我真的做对了,她没有明显的叛逆期,到现在她跟我们的关系都很亲密。这是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亲子关系。</p> <p class="ql-block">03 与父母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你看,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在我们心中什么形象?太厉害了,他们什么都知道,有什么问题找他们,他们都能解决。现在你的父母还会用你们家的遥控器吗?我记得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那歌词里边怎么说的?“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让你常回家看看,能从父母中获得这样的支持和心情上的疏解。这是在描述一个仍然处在青年期、第一个人格成熟期的人的状态。有事跟家长说,工作的事情还向爸爸谈谈,向他取经,向他学习,他经验丰富。我们把内心的需要投射出去了,而且能获得回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到人到中年的时候,你会发现父母的身体老了,知识结构也老了,最重要的是他们作为你的保护者的那种意象消散了。我个人的经历就是这样。我们都曾经经历过那么几年,大家特别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未知的危险好像就在眼前一样。大家都很紧张,谁生了病都觉得是个天大的事,会危及生命。那时,我突然接到父母生病的消息,因为我是独生子,我就立马赶回沈阳老家。等我进门的时候,父母看我的那个眼神,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们就像看见救星一样。这种眼神,在小的时候是我投射在他们身上的。现在不一样了,人到中年了,他们不再是你的保护者了,而是反过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我们生活当中也能看到,很多人在老人离世之后特别痛苦,他们反复会念叨一句话“我没有妈了”“我没有爸爸了”。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心理呢?第一,当然是亲人离去的痛苦;第二,是他们潜意识中,他们没有哪怕只有象征意义的保护者了。这是人到中年时,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 与自我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我们跟自我的关系。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时间好像永远用不完,永远有明天的太阳。我们的身体倍儿棒,熬夜熬一宿,第二天啥事没有。身体是我们的朋友,时间也是我们的朋友,一切都会随着未来的到来变成现实。现在,时间不再是我们的朋友了,它变成我们的敌人了。体检的指标怎么又高了?医生都开始语重心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业也是一样。职业是用来干吗的?书里说,职业基本上是用来获得收入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来确定身份的。我是通过我的职业找到了我在世界当中的确定身份。咱还别不信,我们跟一个陌生人刚刚见面的时候总会问“你贵姓,哪里人”,第三句是什么?“你是做什么的”。我们真的关心他在做什么吗?我们并不关心。其实我们假装很有兴趣,我们在确定他的身份。我们这么问人家,也接受这样人家这么问我们。所以我们需要一份体面的事,我们需要一份体面的收入,我们需要一个有尊严的职业和一个相对高的地位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在第一个成年期,我们内心的需要也会在职业上做出这样的投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的时候不一样了,我也熬不过公司的年轻人了,下一个总监不是我,是隔壁老王。身份的焦虑出现了。我们非凡精读馆还专门讲过一本书,叫《身份的焦虑》。身份的焦虑承载不住我们年轻的时候负载在它身上的意义和投射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可能也会不同意说:“这太极端了吧,我们选择一份职业,这个职业的功能就仅此而已吗?就来获得收入,来确定我们的身份吗?”书里边提供了另一个概念,叫使命,它不同于职业。在很多创业者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这种使命感。他可不仅仅是为了挣大钱。如果为了挣钱,你看他创业的经历,真是九死一生,很令人羡慕吗?他为什么不去大公司找一个高薪的职位,还有年假,操心的事都交给老板,他为什么不这样啊?因为他要完成一种使命,一定要改变这个世界。如果各位听过我讲的《一往无前》,小米的前十年的热血史,就能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你说这个企业家谁能当,一百个人里边能出几个企业家?那我们就看看我们最近经常谈论的一个人,《哪吒》的导演饺子。毕业,学医,刚开始听父母的,扮演了一个角色,后来觉得真没意思,不学了,然后搞动画去了。搞动画,一开始也没人资助他,没有收入,所以是谁在资助他?他妈妈只是拿退休金生活的,还给他买了一个高配的电脑,就为了支持孩子完成自己的使命、兴趣。在饺子的内心这叫使命,在邻居们的眼里这叫不务正业。没想到人家《哪吒》成功了,然后呢,也没有对这个挣大钱表现出那么大的兴趣,开始闭关了。《哪吒2》这么好的成绩,人家马上闭关了,不再接受采访了。他更感兴趣的是使命。所以做动画创作,做动画导演,不是他的职业,是他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四、寻找真实的自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总结一下。中年之前,是我们经历的第一个成年期。我们内心的内在小孩就一直躲在暗处,为了保护自己,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性,在外部环境的塑造下形成了我们表现出来的临时人格,就像戴了面具一样。临时人格是什么特点呢?是把内心的需要全部投射到外部,比如投射给父母,投射给社会体制,投射给权威,投射给文化习惯。等我们人到中年的时候,这些投射所代表的希望和期待都被迫被撤回来了,没有响应了,我们就陷入痛苦了,我们就自此走上了中年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作者说,虽然很痛苦,但这是自我认知的必要前提。如果一个人能够停下来扪心自问“此时此刻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那他就不是在反射模式之下。反射就是我们从小的养育环境、教育经历,塑造出来的我们为了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感而做出的自我保护的行为。如果我们不是处在反射模式当中,而是活在当下,我们就很清醒。你看我在讲那本《翻越你的山》的时候,总是分享给大家,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我们到底要什么,这个问题在这本书里又出现了。只有知道外界不会拯救自己,我们才会想办法自我拯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每一个充满恐惧、在成人世界当中寻求拯救的内在小孩,都会有一个潜在的成年人为他承担起责任。潜在的成年人是谁呀?我们真实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如何顺利穿越中年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这本书里介绍的帮助我们穿越中年之路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学会独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简单,学会独处。什么意思?我们要学会从内在的真实,而不是外部的环境来定义自己。我过得好不好,要看别人是否羡慕我;我是不是有成就,要看我的地位是不是比他高。这就是从外部环境来定义自己。我是不是成功的爸爸妈妈,我要看我的孩子是不是考得比别人家孩子好,是不是进了我希望他进的那个大学,选择了我希望他以后从事的专业。到中年的时候,孩子也离家了,父母可能也离去了,婚姻可能也破裂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身份标签可能也失去了,这一些都是“他者”的消失。谁是他者?就是承载了我们内心潜意识投射的承载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独处是不是就挺孤独的?独处不等于孤独。很多人把独处理解成孤独了,所以作者说,人们害怕孤独,所以就紧紧地抓住糟糕的关系和压迫性的职业。我觉得现在的生活不怎么样,我是想改变,可是我要离开了这些东西,我就不是我了,我的自我认同感就会下降,我就不知道我是谁,这些标签不能失去。所以我们会紧紧抓住糟糕的关系和压迫性的职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作者提醒我们说,除非我们冒着独处的风险,否则我们永远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实际上生活当中有很多方法教会我们和自己相处,比如冥想、跑步。为什么那么多人爱跑步?跑步的人经常分享出来的感受是,跑步的这段时间是属于我自己的,我的内心无比宁静。你可能觉得,自己也不爱动,也不想跑步。那我们可以读书,读书的时候,总不会一边读书一边跟人聊天吧?那不成看电视剧了吗?读书就是跟另一个有趣的灵魂在交流,就是跟自己在对话。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冥想、跑步、读书,都是我们和自己在一起不被打扰的时间。作者说,这是个体化的必要前提。个体化就是向内观照,而不是向外寻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里告诉我们,人最困难的是相信自己的心灵足以疗愈自己,在与自我和他人疏离的体验当中,确实会出现一种孤独感,但是在这种孤独感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在的博大。比较极端的反例就是,一个人这一辈子,小时候听爸妈的,上学了听老师的,工作了听领导的,结婚了听另一半的,等老了听孩子的。你看这人一辈子,没有一个阶段是听自己的。他永远在把自己的需要投射给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 找到躲起来的内在小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要找到在我们心里躲起来的那个内在小孩。找到自己内在的小孩,就是找到我们自己。方法也特别简单,就是做游戏。在第一个成年期,也就是中年之前,在自我构建的过程当中,我们遗忘了很多对世界的自然喜好,还有很多天赋、兴趣、热情,都被我们遗忘了。所以你看小孩子们,他们天真烂漫,但在大人眼里他太幼稚了,泥巴有什么好玩的?下雨天的水坑有什么好踩的?因为在第一个成年期,在后天的成长当中,我们是被体制和文化影响的。在工作当中,我们都会因为专业得到奖励,那我们那种天性、兴趣、热情就都被压制住了,或者干脆就遗忘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被遗忘的天赋重新浮现而且被使用的时候,作者说,它们会带来疗愈的效果。我们来看看荣格自己经历过什么。荣格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中年之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我们都有自己曾经被压制住的天性。荣格自己也会经历中年之路,他感觉到自己进入中年之路的时候,他干什么?他是一个大心理学家,却开始堆沙子、玩布娃娃玩具、雕刻石头,他都中年了还干这些事。当时荣格的邻居们觉得,这人疯了吧?但是荣格自己知道,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其实是会被内在的东西所拯救的。如果我们不有意识地去接近这个自由的小孩,我们就会在无意识层面爆发。他本来有需求,你不搭理他,这个需求总会找一个机会爆发出来,而且这种爆发往往具有破坏性。所以荣格说,做这种游戏是变得天真烂漫,也就是跟内心的孩子去接触。这跟变得幼稚是有区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的经历。去年十二月的时候,我们研究生班举办了二十五周年同学聚会。大家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在一个海边聚会。我们设计的活动是什么?拔河,玩老鹰捉小鸡。一帮五十多岁的男男女女在沙滩上笑得叽叽嘎嘎、东倒西歪的,特别开心。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哪儿是回到我们的青年学生时代,那分明就是回到童年,对不对?这段活动结束之后,大家都觉得好放松。这是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跟自己内在的小孩发生了连接,而不是简单地跟我们曾经的同班同学再续同窗之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各位有可能看到,进入中年的人开始学声乐了,或者报一个画画班,或者跟着一个老师学古筝了。如果你还是像第一个成年期一样向外投射,一定要获得什么,必须要做到什么,要像一个成功人士一样去考察他们的行为,你就会觉得太怪了,这完全没干什么正事。不,对一个人的人格建构来说,这才是正事。当然,我们也可以跟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这也是有方法的,也很有效,我自己就尝试过。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听一听我讲的那本《0次与10000次》,找到你内心那个小小的但是真实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 追随你的激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还有一个建议,我们怎么顺利地通过中年之路呢?就是追随你的激情。所以你看,人到中年之后,有人开始喜欢长跑了,有人开始喜欢自驾了,有人从小就爱宠物,长大以后没时间、没工夫养,后来中年了,他养个宠物。凡是能让你对生活产生兴趣、激情的事,你就去体验。这是在干吗?作者说这是要改变例行公事带来的徒劳感和无趣感,而我们中年时代有太多的例行公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 直面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我们要直面死亡。身体不是不如以前了吗?指标不是都不如以前好看了吗?作者在书里边提了一个特别意外,但特别冷酷又特别真实的问题。他说,如果我们活得足够长,我们所爱的每个人都会离开我们。如果我们活得不够长,我们就会离开所爱的人。各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各位心里是什么滋味?如果各位心里边有点抗拒的感觉,作者说,那不是来自认知思维,不是来自意识层面,而是来自内在小孩,他们总是依赖他者的存在,“他不能离开我”,因为潜意识里,他们还承载着我们的投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作者说,哪怕离开自己所爱的人也有意义,因为悲伤会让我们有机会承认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因为已经经历过,所以我们不会完全失去,它被保留在骨子里和记忆中,用来服务和指导未来的生活。不要失去了才觉得珍贵。当我们不得不失去,并觉得珍贵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珍惜当下的东西,这就是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开始走上中年之路了,可以用这种方法帮助我们去穿越中年之路。</p> <p class="ql-block">六、穿越中年之路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通过中年之路可以找到什么意义?作者说,中年危机的这些体验,它不是核心自我的崩溃。很多人中年危机的感受就是“我以前什么都是,现在我什么都不是了,哪儿都不对了”,但中年危机不是核心自我的崩溃。你从前的假设其实就不对,你只是到现在才不得不面对它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年之路是一个盛情的邀请,它邀请我们为接下来的旅程换挡,从外部获取转向内在发展。对中年之路的有意识的体验,需要将我们是谁与我们的内化经验分开。我们的内化经验是别人灌输进来的,但它不见得能清楚地定义我们是谁。然后呢?我们的思维就会从魔法思维(童年),到英雄思维(青年),再到人性思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的最后几段话里,我特别有感触。作者说,如果我们成功地穿越了中年之路,就是度过了中年危机,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呢?我们会与他人的关系变得不那么依赖了,对他人要求更少,对自己要求更多。我们的自我确实受到打击了,我们必须重新定位自己跟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权力和满足的来源。在对自己要求更多的时候,如果他人没有提供他们无法提供的东西,我们也不再失望。我们会承认,跟我们一样,他们的主要责任是走完自己的旅程。如果我们还有勇气,中年之路会让我们与生命失联之后重获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三份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了,这本《中年之路》的主要内容跟大家分享完了。照惯例,我会在每本书结束的时候给大家分享三份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份礼物:我们中年之前形成的人格是临时人格,依靠投射于他者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感。中年危机的产生是源于真实的愿望与临时人格的不断冲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份礼物:穿越中年之路需要我们从内在的真实而不是外部环境来定义自己,这是我们人格的第二次成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份礼物:我们中年的任务是变得足够强大,不是战胜自己,而是找到自己,不是完美的自己,而是完整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书友,如果你正好处于中年阶段,希望你听完这本书之后,你能享受这段旅程,找回真正的完整的自己。如果你还很年轻,还没有到中年,希望你听完这本书之后,能期待在未来遇见一个更成熟、更完整的自我,不要害怕中年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这些内容让你有所触动,希望你能把这本书分享给你更多的朋友们,让大家都带着勇气、带着希望面对中年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