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清的美篇

宗清

<p class="ql-block"> 应当为老子感动</p><p class="ql-block"> 宗 清</p><p class="ql-block"> 慧眼慈心看大千</p><p class="ql-block"> 开言戒斗熄烽烟</p><p class="ql-block"> 温情脉脉是非间</p><p class="ql-block"> 怀抱无为知辨证</p><p class="ql-block"> 穷通贵贱总一般</p><p class="ql-block"> 众妙之门在玄玄</p><p class="ql-block"> 这是三十年前我读《老子》后写的一首小词,表示自己为这位老人而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的确为这位老人探索世界起源和创立辨证法而感动。他从现在逆推至遥远的过去,直至未有人类之前而豁然开朗:人类之前,宇宙混沌一片,他称之为“无”或“一”。人类产生之后,万物得以分辨,所以他说“有,名万物之母”。名万物即是认识分辨世界,于是世界只能因人而存在,没有人的物就是一片混沌。世界的实质是心和物的统一。这是辨证思维结出的硕果。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与古西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同时认识到万物皆数,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产生天地之母,“一”是未有人类之前的一片混沌,即“无”,“二”是人类产生之后的世界,即“有”。至于“三”,后人见解纷纭,实际就是指人类认识的物。因为任何物得以成立必须要有三维才能具备形象,没有“三”,岂不是只有平面影子而使心无物可识了!数千年后,费尔巴哈探索世界本原还得出“唯物”的片面结论。孟子创立“心学”,说“万物皆备于我”(万物都具备在我心中),让人们只从内心探索世界。王阳明龙场悟道也是对孟子“心学”豁然开朗,提出“心外无物”。他们“唯心”。这是老子哲学的倒退。只有老子心不离物,就是“道”吧,他说“有物混成”,这物是什么,他承认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它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是它产生了天地等星球,姑且叫做“道”。老子的哲学智慧后人不及啊!</p><p class="ql-block"> 我更为老子那颗善良的心感动。这位慈悲老人一心拯救人们于苦难。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颇具现代民主口气。正是出于慈悲,他才不厌其烦地在侯王面前为百姓请愿,批评他们胡作非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认为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批许政府的人,可谓高见。老子劝告为王者应该谦卑于民,宽容大度,即使与他们谈养生之道,心里想的仍是百姓的生存。他希望执政者学习“道”的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出万物而不占有,培育万物而不居功,让万物长成而不主宰)。谁能主宰民众的自由和生命,谁能占有民众为奴,正是统治者呵。老子是不是历史上第一个用哲学为民众服务的学者?正是出于慈悲,他才主张“无为而治”,叫统治者不去打扰百姓,麻烦百姓,敲诈百姓。他指出:“清静为天下正。”他提倡“水德”,让人们利物如水,不争如水,柔弱如水,又能攻坚如水。正是出于慈悲,他才极力反对以武力称霸天下,即使不得已开战,“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我敢说,这位老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反霸权主义的勇士。正是出于慈悲,他才主张不要发展科学,以愚代智,回到初民状态。他似乎看到了科学这把双刃剑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这位慈悲老人,他觉得人类无路可走,才倡导倒退。后人批评他的愚民思想,批评他的反动社会观,而忽略了他的良苦用心,竟然与他较真。可怜他倍受孤独于当时,更被指责于后世。他曾拿“道”与“仁义”比较,认为“仁义”不过是救社会之弊,不能治本,治本的办法就是归真返朴,回到“道”的立场。他把人类看作迷路者,想把他们带回原点,主张退回人类的婴儿时代。</p><p class="ql-block"> 这位慈悲老人终生为人。他在著作中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了一句深有体验的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他一生尽心于传道,处处想着帮助他人。但他不觉得没有收获,而是更加充实。虽然他也有孤独寂寞的时候,曾感叹“知我者稀,则我者贵”,但不改初衷。从他骑青牛出关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没有任何积蓄。他真正贯彻了“圣人不积”的理念。一个担任周王朝大几十年的史官,没有家室,只有一袋竹简,出关时或许被当作钱币被关令尹喜没收了罢。在这位老人面前,而今的贪官污吏能不羞耻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