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豆豆</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52393631</b></p><p class="ql-block"><b>课文名称:《中国建筑的特征》</b></p><p class="ql-block"><b>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b></p> <p class="ql-block"><b>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当这句诗在耳畔响起,那片广袤的西北大地便带着神秘与雄浑的气息扑面而来。去年8月底,我与好友踏入“跟着课文去游学”走进西北游学之旅,探寻“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这次经历,竟与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它是梁思成所写的一篇科学论文,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次游学让我对知识有了全新感悟。</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嘉峪关,它拥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建筑,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精髓,被誉为“中国长城的前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巍峨的城墙。它们坚实厚重,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傲然挺立。“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壮阔图景。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对中国传统建筑构成规律的阐释——城墙作为关城的核心构成要素,以独特的组合方式,形成了兼具防御与美学价值的建筑体系。城墙上的垛口、瞭望台等元素,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如同文章中所述,这些建筑部件遵循特定法式,共同构建出完整有序的整体。</b></p> <p class="ql-block"><b> 在游览途中,嘉峪关内古建筑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皆显精湛工艺。 “嘉峪关西接大荒,万山形势锁高岗”,这些细节如对诗歌意象的精微剖析,一砖一瓦皆藏文化真意。飞檐的曲线弧度、梁枋的彩绘纹样,绝非单纯装饰,更承载着古人的审美理想与精神信仰——它们如凝固的文学意象,在时光洪流中代代传承、层层诠释,成为叩开古代文化之门的秘钥。</b></p> <p class="ql-block"><b> 当我们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戈壁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尽在眼前。这广袤的天地,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雄浑与人类的渺小,也让我对《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关于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论述有了更深的理解。嘉峪关的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壮丽的画面。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建造关城,既利用了自然的地形地貌来增强防御功能,又通过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与自然相融合,达到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边走边思考着嘉峪关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时,又如同在进行一场对复杂概念的梳理,“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嘉峪关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通过对它的探索,我们如同在解开一道道历史的谜题,从建筑风格的演变中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从关城的兴衰中感受历史的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这次探秘嘉峪关的旅程,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它让我明白,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就像嘉峪关这座古老的关城,它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部生动的教材,让我们在触摸历史的同时,也对课本中的知识有了更鲜活、更深刻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曾经课本上的历史典故、诗词描述,在亲眼目睹嘉峪关的雄浑气魄后,变得真切可感 ,这一趟游学,让知识跃出书本,在历史的砖石间落地生根,绽放出别样光彩 。</b></p> 谢谢您的欣赏 <p class="ql-block"><b>作者/豆豆</b></p><p class="ql-block"><b>照片:手机自拍</b></p><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