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

青松

<p class="ql-block"> <b>童趣</b></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武午村,位于吕梁山下,文峪河畔。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使我渡过了美好的童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我的童年时代,那个时候,正是农村大集体时代,父母、年长的哥哥姐姐都去下地参加生产队的生产劳动,适龄孩子背着书包去学校上学。学校遵照国家“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精神,小学五年,初中二年,下午三四点学生就放学,放学的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玩游戏、打猪草。夏天,下午放学早,学生们就三三两两相跟着一起去地里挖野菜、打猪草。而冬天,放学后则三五成群玩游戏。能玩的游戏丰富多彩,有时打瓦、捉迷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挖甜草根拔苞芽</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挖野菜、打猪草之余,经常做的事就是“挖甜草根拔苞芽”。“甜草根”、“苞芽”实际都来自一种禾本科植物——白茅。</p><p class="ql-block">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禾本科白茅属。其显著特征包括粗壮的长根状茎和直立的高秆,通常高度在30到80厘米之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白茅在春天的时候,长出来的白茅尖是可以吃的,处于花苞时期的花穗可以鲜食,花苞期的花穗就是我们要拔的“苞芽”。每当春暖花开(清明节前后)时,孩子们便成群结队去路边地埝拔“苞芽”,运气好的时候不一会便可拔到一大把,有时便拔边吃,吃起来嫩濡濡、鲜淋淋,口感很好。</p> <p class="ql-block">白茅的根茎也可以食用,味道甜美,常被用来制作饮料或直接食用。其根状茎有明显的节,白生生、嫩濡濡,呈一节一节的被称为小甘蔗,具有独特的甜味。这就是我们要挖的“甜草根”。</p> <p class="ql-block">2.认黑霉霉捉泥鳅</p><p class="ql-block">(1)黑霉霉</p><p class="ql-block">“黑霉霉”长在糜子(黍)的顶端,其实就是黍的病害,称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称灰穗、火穗等。是我国糜、黍生产上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北方糜、黍产区。危害糜子花序,一般抽穗前很难识别,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病株抽穗迟,健株大部分进入乳熟期以后,病穗才抽出心叶。病株矮小,一直保持绿色,整个穗子变成一团黑粉。孢子堆从苞叶中抽出后外露,所有分蘖上的小穗均已染病。染病株可以形成多个病瘿,病瘿外包一层由菌丝组织形成的乳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称厚垣孢子,最后残留丝状物。每到黍抽穗的季节,孩子们便去糜子地认“黑霉霉”吃,嚼在嘴里有股淡淡的清香,还有一丝丝甜味。常常将嘴巴吃成一个黑圈,就象长出了胡子一样。孩子们吃的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2)捉泥鳅</p><p class="ql-block"> 泥鳅是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动物。泥鳅身体细长,呈圆筒状;头小、口小、眼小;嘴角有须;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小的黑斑点,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p><p class="ql-block"> 泥鳅喜阴怕阳,喜浅怕深,白天潜伏在光线微弱的水底,傍晚出来摄食,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天旱或不利条件时,钻入泥层,只需保持湿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由于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易养活,是孩子们最喜欢养的水生动物。那时池塘常年有水,放学后,孩子们便带个玻璃瓶去池塘抓泥鳅。到了池塘边,鞋子一脱,裤子一挽,便下水弓腰轻手轻脚寻找目标,找到目标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双手去抓取,可泥鳅身上很光滑,常常讯即就从手指间逃脱了。孩子们乐此不彼的重复着“抓了逃,逃了抓”过程,从而体验着其中乐趣。有时也挖开淤泥去寻找,总有机会捞着那么三两条,然后放瓶里带回家,还要时不时的给泥鳅找点鱼食放瓶里。</p> <p class="ql-block">3.采醋淋淋游蜻蜓</p><p class="ql-block">(1)采醋淋淋</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村东地割草、挖野菜时常见一种野草(双子叶植物),身披短绒毛,幼嫩茎叶吃起来酸淋淋的,我们称它为“醋淋儿”,</p><p class="ql-block">(2)遊蜻蜓</p><p class="ql-block"> 蜻蜓,是蜻蜓目蜓科马大头属的昆虫动物。蜻蜓的翅膀发达,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头部灵活,触角短;复眼发达,有3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腹部细长,足细而弱,上有钩刺。有“空中骄子”的美称,其身体修长,色彩艳丽,体态优雅,飞行灵活敏捷,有趣而诱人,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昆虫之一。蜻蜓有雌雄之分,雌性蜻蜓我们称“母丹”颜色发绿,雄性我们称“儿丹”颜色发蓝。栖息于湖泊、池塘、溪流和湿地附近。除了蜻蜓,类似的昆虫还有“红火柱”、“二灰灰”,蜻蜓总体呈绿色,“红火柱”、“二灰灰”个头比蜻蜓略小,“红火柱”总体呈橙色,“二灰灰”总体呈“灰色”。</p><p class="ql-block"> 扑捉蜻蜓是童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小伙伴们都乐此不疲,各显神通。</p><p class="ql-block">捕捉蜻蜓有多种方法,可以徒手,也可以使用工具,徒手捉蜻蜓需要敏捷的身手,在蜻蜓停在树叶上休息时,悄悄靠近,迅速出击将其捉住。由于蜻蜓警惕性很高,徒手捉住的概率较低,大多数情况会选择制作一个顺手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工具捕捉也分为三种:</p><p class="ql-block"> 一是用网兜捕捉,这是一种比较温柔的方法。网兜扑捉不会让蜻蜓受伤,捉住后可以用细棉线套住,像放风筝一样拉住线到处飞行,一只蜻蜓至少可以玩耍两天,直到被饿死。也有比较善良的小孩,会在蜻蜓精神状态消减前将其放飞回归自然,在玩开心的同时,不让其受到过度伤害。</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是用揞揞按,用这种方式捕捉蜻蜓有时会使其肢体受伤。揞揞是用当时我村广泛种植的高粱杆制作的。取一根长而直的高粱杆,再将高粱杆的硬外皮捅为窄条,以弧形的形状扎于高粱杆顶端,一条与一条错开一点,越密越好。这样,就制成了既有面又透风的“揞揞”。透风使蜻蜓无法感知外来危机,有面可压住蜻蜓。使蜻蜓在来不及逃跑时即被抓。</p> <p class="ql-block">第三种方法是诱捕,这是一种比较阴险毒辣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蜻蜓的生活习性投其所好,一类是异性吸引法,一类是食物诱捕法。异性吸引的操作方式为,扑捉一只雌性蜻蜓,用细棉线线绑住蜻蜓的细腰,拉住细面线一端让其自由飞翔,这时,雄性的蜻蜓发现雌性蜻蜓就会飞过来与其交尾,两只蜻蜓纠缠在一起难舍难分,这时将线收回就可以抓住蜻蜓;还有一类是食物诱捕法,就是在细棉线的一端绑一点嫩绿草,用手拉住另一端,在蜻蜓多的地方来回晃遊,以引诱蜻蜓,当蜻蜓落在线端绿草上的时候就可迅速收回细棉线将其抓获。采用诱捕法捉蜻蜓时,孩子们会边遊边喊</p><p class="ql-block">“遊 、遊、遊儿(母)丹,</p><p class="ql-block">儿丹儿丹返回来,</p><p class="ql-block">料过花花母丹来”、“遊 、遊、遊母丹,母丹后面跟儿丹。”</p><p class="ql-block"> 一个村子里喜爱捕捉蜻蜓的小孩子就有几十个,每到中午时间,村子池塘周围到处都是捉蜻蜓的小孩,六七月的太阳火辣狠毒,出门晒上几个小时,身上暴露的皮肤就会晒得脱掉一层,但是,这些小孩子无所畏惧,为了在小伙伴面前显摆自己的战斗成果,都悄悄提前出发,去寻找最佳时机。</p> <p class="ql-block">4.拖“骆驼”</p><p class="ql-block">这里说的“骆驼”,并不是陆地上长的高高大大的称为沙漠之州的哺乳动物,而是生活在表层土中、外面有点象“骆驼”的一种小虫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骆驼虫是虎甲科昆虫幼虫的俗称。骆驼虫在成虫挖掘好的洞中生活,洞穴深达33厘米左右,洞口5毫米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在田间小路、田埂常常会发现一些垂直向下、麦杆粗细的小洞,这些小洞就是“骆驼”的洞穴。要想抓“骆驼”,孩子们就会拔一些细嫩的(白茅)草芯插入小洞,静静的等待、观察,当发现插入洞中的草芯左右摇晃时,说明“骆驼”咬上了草芯,这时,孩子们就回猛然向外拔出草芯。这样,草芯就把叫“骆驼”的虫子带了出来。“骆驼”总体橙黄色,后背有个小凸起,象骆驼的驼峰,体型比白蚁略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常玩的“拖骆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