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美好的周末,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晴朗天气。上午九点,几十位十朝史迹寻访之旅的朋友们集合在304路玄武湖台城公交站,在刘以海老师带领下将对武庙闸以及西家大塘,后湖小门,解放门,玄武湖处断头城(台城)和玄武湖公园内的阅兵武台等处进行实地走访,寻觅遗存,回望这一方土地灿烂文明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西家大塘》</p> <p class="ql-block"> 西家大塘的原名叫胥家大塘。据说清代有一个叫胥自修的人,曾沿塘边兴建花园,园内广植花卉树木,塘内栽荷,岸圃植菊,游人如织,胥家大塘因此成名。后因战火损毁,居人流离,天长日久,逐渐荒芜,胥家大塘之名被人淡忘,最后,人们竟讹称其为西家大塘。根据文献记载,胥家大塘在南朝时与玄武湖一起成为皇家苑囿(yòu)的一部分。南朝以后这里逐渐荒芜。明代后期开始有人来此垦殖。明万历年间,来自安徽休宁的书画纂刻家、出版家胡正言居室“十竹斋”即位于此,《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誉播中外。</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的沧桑巨变,如今的西家大塘已无当年胥家大塘轻波荡漾,细听潺声的风景,只剩下一处草茂的泽地,但沉浸于此,怀古之情仍油然而生,合影一张集体照留下我们的回味和记忆吧。</p> <p class="ql-block"> 《断头城墙》</p> <p class="ql-block"> 断头城墙名台城始自明代。现在都把此称为玄武湖台城。</p><p class="ql-block"> 明代《金陵选胜》作者孙应岳,清末甘熙《白下琐言》,民国朱自清《南京》都将此说成是台城。而朱偰《金陵小品》文章则写到:金陵之有台城,旧迹流传,供人凭吊,古意盎然,为南都生色不少。然今之所谓台城,实为建康都城而非宫城。世之习称为台城者,盖赵宋尝于其地置法宝寺,亦名台城院,即今鸡鸣寺地,自后遂相沿称台城,实非六朝真正之台城也(说详余所著《金陵古迹图考》)。</p><p class="ql-block"> 造成断头城墙的成因有三说:一是城墙初始规划建往清凉山说;二是城墙沿建金川河说;三是拓后湖城截西大塘说。刘老师的个人看法倾向第三说。</p> <p class="ql-block"> 《解放门》</p> <p class="ql-block"> 解放门于1951年开筑,1952年9月12日竣工。1952牟9月24日而京市政府建设局出具验收证明。1954年5月1日正式启用。解放门的开辟,与当时防空疏散人员有关。</p><p class="ql-block"> 解放门坐南朝北,鸡鸣寺一侧是城内,现台城筑影和进入玄武湖公园的门一侧是解放门以外。关于这个门的知识,是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讲述后才明白的。学点知识,开阔眼界,懂些历史这正是寻访历史遗迹的益处和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鸡鸣寺一侧为解放门门内</p> <p class="ql-block"> 大门面朝“台城筑影”和进入玄武湖公园的“后湖小门”。每逢春节到来时都会在门上挂上喜庆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 《后湖城》</p> <p class="ql-block"> 玄武湖又称后湖。《南京通史》(明代卷):洪武十九年(1386)八月,"新筑后湖城"。所谓的"后湖城",大约今玄武湖西面的城墙应在这个范围之内。由于绕湖而筑的西、南两面城墙并非同一时期建造,明显区分为两段:神策门至今解放门,解放门至太平门,。据初步推测,此次新筑后湖城,应当是指神策门至今解放门的城墙,其长度为3692.9米。究其原因,大约出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利用后湖天然屏障,作为该段城墙的护城河,既节省了今后对护城河的日常疏浚,也提高了该段城墙的防御能力;其二,使城北金川河的中、上游完全成为城内河,与城南城内的秦淮河形成南北两条城内水上交通、运输以及用水的枢纽和来源。</p> <p class="ql-block"> 解放门至神策门沿玄武湖而筑,应是风景最美的一段城墙,尤其是每逢节假日,到了夜晚,解放门至玄武门这段灯光绚烂,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 后湖城的神策门是保留现址最完好的城门,当我们今天领略和享受这美好的风景时,要铭记和感谢我们先人的勤劳,智慧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 《后湖小门》</p> <p class="ql-block"> 何处是后湖小门?出了解放门,右手转向东,走过这座进入玄武湖的门就叫后湖小门。此门为明初所建,清代后俗称台城门,至今已600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杨国庆老师在他《宅中图大》的书中写:幕府门被封堵前的洪武九年九月即便建造了神策门,还是给湖民进出城带来诸多不便,故在洪武十九年“新筑后湖城”时,竟特意在幕府门最近处的“后湖城”段留下一座无名的小城门,后称之“后湖小门”,以便湖民进出城之需。后湖小门于1952年6月重新施工并开通。</p> <p class="ql-block"> 后湖小门坐西向东,人们是从后湖小门的门内侧而出其城门进玄武湖。</p> <p class="ql-block"> 后湖小门的门朝玄武湖,映入眼帘的是从玄武湖公园内拍摄的后湖小门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 《幕府门疑址》</p> <p class="ql-block"> 杨国庆老师在《宅中图大》书中写到:2002年夏季,笔者进入南京城墙解放门小门(玄武湖入口)外侧防空洞考察时,在防空洞内向东约百米处发现"瓮室"一座:"该室呈拱顶、南北向,高约4.50米、长9.70米,南北被堵之底宽各6.50米,壁面城砖均无南京城墙砖常见的铭文,城砖尺寸较大,以青砖为多",而封堵的两面墙体城砖带有砖文。这座"瓮室"在洪武十年(1377)被废之前,应是敞开状(即为城门状),与幕府山可隔湖相望;"瓮室"地面城砖有被常年踩踏磨损的迹象;瓮内西壁尚存一疑似的灯龛。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此"瓮室"极可能是洪武十年被革的幕府门,在洪武十七年(1384)七月己酉的"甃后湖城垣"时被封堵成了"瓮室"。</p> <p class="ql-block"> 《武庙闸》</p> <p class="ql-block"> 明代时称这里为通心水坝,晚清重俢后被更名为武庙闸。寻访此处遗迹是今天活动的重点和研学主题。</p> <p class="ql-block"> 通心水坝(或称"通心沟水坝"),俗称台城水关,又称北水关,今称武庙闸,为玄武湖主要入城水道,也是城内珍珠河的主要源头。明建南京城墙时,将原有关扩建成大闸,称“通心水坝”。</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十年(1871)三月,江苏候补县丞管理后湖(即玄武湖)委员王焕奎对“通心水坝”进行了重修,称之为“创造通心沟水坝”并勒石纪事,此碑现镶嵌于武庙闸阶梯转弯处。又因已将府学旧址改作武庙,此大闸遂改称为武庙闸。</p><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拆除武庙闸的两套铜水闸以及100多节铜、铁涵管(现部分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改为水泥涵道,并对原进水口进行了修改。</p> <p class="ql-block"> 在武庙闸旁建了武庙闸纪念馆,典雅古朴的馆筑,宜人优美的庭院,丰富详叙的展叙供游客们参观饱览。</p> <p class="ql-block"> 刘以海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述了武庙阐的前世和今生,让大家更直观更了解了武庙闸的故事和历史。张智峰老师作了补充讲评,并带领我们观赏了当年重修武庙阐的记事碑,告诉我们武庙阐沿用直今的历史证明了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武庙阐建筑的科学和先进。聆听,提问,交流,打卡,留影,寻访十朝遗迹的朋友们今天在这里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古阅武台》</p> <p class="ql-block"> 古玄武湖“北至红山,西限卢龙”,面积是现在的三倍多,为古代水军操练和阅武之地,始于东吴,盛于南朝陈,因此玄武湖亦有“练湖、习武湖、”等相关称谓。其中,玄武湖最大规模的阅武发生在南朝陈太建十一年(579年),是年八月,宣帝陈顼阅军湖上,桅樯林立,旌旗蔽日,鼓角震天,雄兵十万,楼舰五百,雄伟壮观。后诗叹曰:“五百楼船十万兵,登高阅武阵云生。定知战舰横瓜步,应有军牙拥石城。湖上秋空丝竹会,江头潮涌鼓颦声。”</p> <p class="ql-block"> 此处是玄武湖的南面,上图显示是北湖阅武图,也就是说历史的阅武台在湖的北面,红山一带。虽然此非真正的阅武台,但沉浸于此,依然能体验当年的阅兵盛景,还可一览今日湖面猗丽的风光美景。</p> <p class="ql-block"> 至此约3个小时以武庙阐为中心的沿线寻访历史遗迹的活动圆满结束了。感谢刘以海老师,张智峰老师的引领和讲述,感谢热心拍摄者的跟踪拍摄,感谢几十位文学历史爱好者的参与和交流,并祝寻访十朝遗迹的活动越办越好,更加丰富和多彩!</p><p class="ql-block"> 以上部分文字讲述根据刘以海老师文稿整理 ,在此致谢 。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