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元璋对权力抓得很紧,为了使江山永固,他大量屠杀功臣,为子孙扫平道路;实行疯狂的特务统治,监视大臣和百姓,在其治下几无隐私可言;等等。但对明朝江山最具危害性的还是朱元璋为子孙定下的制度:皇族不准考科举、不准做官,也不得经商、务农,只能坐吃皇粮——此举直接导致了他的子孙只能做社会的寄生虫——这是他在制度上对老百姓欠下的一笔巨额债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乐朋《明王朝之“寄生劫”》一文介绍,洪武九年,朱元璋定下诸王公主的年俸标准:亲王米5万石,钞2.5万贯,锦40匹,纻丝300匹,纱罗各100匹,绢500匹,冬夏布各1000匹,棉200两,盐200引,茶1000斤,马料草月支50匹;公主赐田庄一所,年收粮1500石,给钞2000贯;郡王米6000石,郡主米1000石,以下按比例递减。而且,亲王嫡长子,立为王世子,世代承袭;诸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承袭,诸子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帝女封公主,亲王女为郡主,郡王女封县主。到洪武二十八年,皇族人口激增,俸禄数量太大,财政不堪重负,于是更改俸禄标准:亲王米1万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公主、驸马2000石,郡主800石,等等。尽管俸饷减了几倍,但皇族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嘉靖二十九年,皇族人口接近10万。据嘉靖四十一年统计,每年全国供应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可诸王府禄米达853万石,比供应总量大一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鸣在《朱家人的特权》一文中也写到: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宗室人口总共才58人,到了万历年间,已经猛增为15.7万多人,晚明时节,则增为几十万人。朱家的子孙,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坐拥富贵。有位亲王,一共生了一百个儿子,而且个个都长大成人,除了一个袭爵之外,其余的都封为镇国将军,家庭聚会,大家都不认识。朱元璋创立的明朝很好地诠释了“家天下”的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偌大一个国家,除了国家机器的运转之外,还要供养着庞大的皇室后裔。几十万的皇室后裔不劳而获,大量占有着财富。朱元璋的这些皇族子孙都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优裕,腐化堕落,肆意妄为。不仅如此,皇族子孙还凭借特权跑马圈地,对土地进行疯狂的掠夺:朱孝宗弘治二年,京郊皇庄占地1.28万余顷;十多年后的武宗正德元年,皇庄增至300余处,占地达3.7595万顷,翻了近三番。至于诸王、外戚占地,数量更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生财只此数”,社会财富的总量是有一个限度的。在这个限有限的范围内,任何人对财富的占有都遵循着供需平衡原则和对等原则:这里多占了,那里就少占了;要得到就必须有付出,想得到一分就要付出一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家皇室子孙凭借皇权违反了这两条规则,时间久了,就必然要付出代价——随着明末最后一个皇帝吊死煤山,朱氏子孙终究以朱家皇朝的崩溃为代价,为自己的不劳而获买了一个大单。这笔债务由他子孙还回去,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只是时间有早晚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