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字:武耀宏 2025年4月11日,我背起行囊与相机,踏上了为期七天的江西采风之旅。从红色故都的厚重历史,到山水灵秀的自然秘境,再到千年窑火与徽派古韵的交织,登上庐山的每个景点,才识它的真容。镜头下的每一帧光影,都成为与这片土地对话的语言。 第一天:南昌:历史的显影剂<br> 八一广场的上午,是肃穆与生机的碰撞。光从纪念碑顶端倾泻而下,历史的庄重与市井的鲜活形成微妙对比。午后转至滕王阁,登顶远眺赣江,远处现代楼宇与古阁飞檐叠合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让流动的云霞与江面波纹在画面中交织,仿佛重现了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br> 在八一纪念馆,我聚焦于展柜中褪色的军装与手稿。磨损的纹理与墨迹晕染的细节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那些激荡岁月的余温。而江西博物馆的各个展馆,让我感受到了江西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物的铭文与锈迹在阴影中浮凸,历史在明暗交界处变得立体。赣江的夜景和秋水广场的音乐喷泉让人流连忘返。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三清山与望仙谷:仙侠之境的光影叙事</p><p class="ql-block"> 早上起后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行车,我来到了三清山脚下,中午登上三清山。当薄雾在山峰间来回飘动时,巨蟒出山和神女峰及山间的秀美风光一一被我用镜头记录下,云雾的若隐若现,真是“山峰高耸入云端,云雾缭绕似仙境。晨曦初照山林间,薄雾如纱轻柔舞。阳光透过云层缝,照射山巅现金光。云雾随风轻拂过,宛若柔纱遮面容。”</p><p class="ql-block"> 下午转战望仙谷,沿着望仙谷一路前行,崖壁民宿的灯火次第亮起,蜿蜒的栈道与峡谷溪流在暮色中勾勒出金色脉络,地景暖黄的灯笼与天际冷蓝的星光形成色彩对冲,此刻才懂何为“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p> 第三日·婺源与徽州:水墨丹青的显影<div> 早上驱车两小时抵达婺源月亮湾,一弯碧水如新月环抱沙洲。竹筏老翁披蓑戴笠撑篙而过,河边的茶园采茶人。站在高空俯瞰,河道恰似青罗带上缀着的翡翠盘扣。<br></div> 正午时分抵达篁岭,晒秋竹匾铺满山坳,辣椒与皇菊的浓烈色彩从明清古宅的雕花窗棁间流淌下来。村里百年的木雕屋沿艺术,天街的熙熙攘攘人群,水街的潺潺流水、远处的梯田花海。每一帧都是一幅美丽的乡土画卷。 徽州古城城楼下,一个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博物馆呈现在面前,明代府衙、清代胡适故居、明斗山街等,共同构成以“粉墙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为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许国石坊的缠枝莲纹在暮色中愈发深邃。 华灯初上时分走进屯溪老街,马头墙轮廓被灯笼染成暖橘色。新安江上的酒店亮着各式各样的霓虹灯,江面上停着不同风格的游轮。古街就像一个徽派建筑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着徽文化的厚重。徽笔铺的羊毫在玻璃柜中泛着珠光,汪一挑馄饨摊的热气模糊了砖雕门楼,打钟人的喊声将六百年的时光揉进潮湿的晚风里。 夜游景德镇国家御窑遗址,体验制瓷的艰难和不易,参观陶磁艺术博物馆,见到国宝十二生肖头。路过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上午十一点半到达庐山东门,开始了1200个台基的三叠泉参观。 4月的庐山云雾缭绕,我踏着晨露开启一日探幽。首站五老峰,五座连峙的险峰宛如五位执棋仙人,云涛在嶙峋石壁间翻涌,二峰观日亭远眺鄱阳湖如银镜嵌地,山风裹挟松香扑面,令人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慨。<br> 转道含鄱口,这个形似巨鲸吞饮鄱阳湖水的天然豁口,此刻正上演江湖交汇的奇观——长江的雄浑与鄱阳湖的浩渺在此相拥,雾气蒸腾中恍若置身水墨长卷。午后漫步如琴湖畔的「花径」,白居易笔下“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意境跃然眼前,杜鹃、报春、琼花织成七彩锦缎,暗香浮动引得蝶舞翩跹。<br> 穿越1.5公里长的锦绣谷更是惊喜连连,朱元璋逃亡时跃马而过的天桥遗址、形似佛手的巨石群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仙人洞前的道观钟声与山涧叮咚合奏空灵梵音。暮色降临时走进牯岭老街,鹅卵石街道两侧的英式别墅亮起暖黄灯火,捧着一杯云雾茶坐在百年邮局改建的咖啡馆,看山城灯火渐次点亮银河,方知庐山之美不仅在景,更在这天地人合一的悠然禅意。 七日的江西行摄,不仅是快门参数的组合游戏,更是一场与天地、历史、匠心的三重对话。在赣江的晚风里等待最佳光线时,忽然懂得古人“闲云潭影日悠悠”的观物之道;在庐山的蒋经国旧居整理素材,惊觉摄影与王阳明“格物致知”竟有相通之意——镜头对准的从不是风景本身,而是物我相逢时那一瞬的震颤。归程火车上翻看千余张照片,最终留在记忆里的,还是那各处的风景和文化。还有那些未被取景器框住的细节,或许才是真正的“决定性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