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铃-八不语之一

生命科学前沿

<p class="ql-block">涨知识:</p><p class="ql-block">民间中医不得不知的冷知识。</p><p class="ql-block"> 老辈子的时候,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大都吆喝着做广告,如磨剪子的,“锵菜刀---磨剪子嗷---戗菜刀!”,但是有八种人不吆喝,人们称为“八不语”,是卖掸子的、修脚的、绱鞋的、劁猪的等等,其中就有行医的郎中。通常郎中手里拿串铃(虎撑),到了一村一疃一摇铃,人们就知道郎中来了。</p><p class="ql-block"> 串铃,又叫虎撑、虎衔,俗称药铃。它是形状酷似一个面包圈的空心物件,向外的一面中间开一狭长的缝隙,内置弹丸,摇晃起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据说,“药王”孙思邈曾在山中为人治病时,遇到一只猛虎挡住了他的去路。孙思邈拿起手中的扁担准备与老虎搏斗,却发现老虎并不向他发起攻击,而是张开大口痛苦的样子。他发现老虎眼中有一种哀求的神色,仿佛在向他求助。出于职业的敏感,孙思邈走近老虎,发现老虎喉咙里卡着一根白色的东西,原来是一根大兽骨。他想为老虎取出兽骨,但又担心老虎发作。于是,他取下药担上的铜圈,塞进老虎口中撑住老虎的上下颚。在老虎咬着铜圈时,他取出兽骨并为老虎伤处敷上药物,然后再取出铜圈。治愈的老虎摇尾表示感谢,然后离开了。这件事传开后,江湖郎中们纷纷仿效孙思邈的行为,铜圈逐渐成为了外出必备之物。后来,人们将铜圈改良为手摇的串铃,一是作为行医的标志,表明自己是能医龙治虎的药王传人;二是因为孙思邈用铜圈救了老虎而没有被咬伤,行医者便将其作为保护自己的护身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