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AI≠个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安县底蓬中学 张雪梅</p><p class="ql-block">2025年的年初被热门话题洗脑的除了哪吒那就是DeepSeek等一系列配套AI软件了,而我对于人工智能的了解还停留在各种编程机器人等基础方面,这次有幸到成都培训了解到它对于我们老师行业的运用,不得不瞠目结舌,大感科技的发展。</p><p class="ql-block">AI能听会说、能看会认、能理解会思考,生成式AI更是能够根据学习和训练得到的模式和规律,生成全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内容,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p><p class="ql-block">从一名一线教师的视角来看,DeepSeek这类AI工具的出现,像突然有人给疲惫的我们递了把趁手的工具——它未必能代替我们走路,但确实让一些重复性工作变得轻松了。这种影响是具体的、细微的,也带着教育者特有的审慎。</p><p class="ql-block">首先它是我们备课环节的"第二大脑"。以前准备一堂课,往往要花几小时翻阅教参、筛选网络资料。现在用AI快速生成教案框架、设计课堂讨论问题,效率能提升不少。特别是跨学科备课,比如语文老师要讲科普文时,AI能帮忙快速梳理科学概念。但实际使用时总会反复修改——AI生成的内容常带着"正确的废话",需要教师用专业眼光剔除那些缺乏温度的模板化表达。</p><p class="ql-block">其次它是作业批改的"预警雷达"。大班额教学最头疼的就是作文批改。现在我会先用AI扫描学生习作,标记出明显语病或逻辑漏洞,但红笔最终落在纸上的批注一定得是自己写的。有个细节:AI常把学生稚嫩但真诚的表达误判为"不够规范",这提醒我们机器标准与教育温度之间的鸿沟。</p><p class="ql-block">再者是对于个性化辅导的新可能。在某次研讨过程中,有老师谈到若教于学生一些答题技巧和写作模式,是不是就是让学生变成了AI,丧失学生的自主性,这正是人与AI的最大区别,人可以学习转化为内力然后运用,而AI更像是拼多多的汇聚。我发现学习吃力的学生通过AI反复讲解同类题型,最近终于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对于学习有能力的学生只会把AI的答案当"标准解法",确实是束缚了思维。这要求我们更刻意地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p><p class="ql-block">最后是教师角色的悄然转变。最深刻的变化或许是身份的调整。以前我们是知识的"权威发布者",现在更像是"学习导航员"。上周有学生拿着AI生成的《红楼梦》人物关系图来问我,图中错把麝月归入"金陵十二钗",这个美丽的错误反而引发了全班对原著的热烈讨论。这让我意识到,AI时代的好老师,或许要更擅长把技术误差转化为教育契机。</p><p class="ql-block">这些变化正悄悄发生在每个普通课堂里。我们既不必神话AI,也无需抗拒——就像当年对待计算器、PPT那样,关键是想清楚:哪些教育本质的东西必须坚守?在我看,是对思维过程的追问,对个体差异的觉察,以及那些"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瞬间,这些永远无法被算法替代。</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做的依然是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发展。教育科技的普惠之路,必须穿过最后一公里颠簸的乡村公路,降落在带着泥土味的教室里。</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AI技术赋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智慧课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AI大模型助力高校教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