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儿抽动症:不容忽视的儿童发育障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儿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病。据统计,其发病率约为1% - 3%,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通常在4 - 6岁开始显现症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该病的主要特征为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的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见表现为频繁眨眼、耸肩、摇头、扭脖子、踢腿等;发声性抽动则包括清嗓子、吸鼻、咳嗽、甚至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这些抽动症状往往在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且会随病程发展出现多样化、交替性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目前,小儿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例如,长期的学习压力、家庭氛围紧张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于小儿抽动症的诊断,需综合症状表现、病程、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判断。治疗上,常采用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需要家长、老师给予患儿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多数患儿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但也有部分病例可能持续至成年,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