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 ——唯有此花开不厌 一年长占四时春

局外人(许崇杰)

<p class="ql-block">  月季花,又名月月红、长春花,属于蔷薇科蔷薇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其茎或直立或蔓生,多数品种的茎干上布满皮刺,叶片为羽状复叶,由3至7片边缘带有锯齿的小叶组成。花朵单生或簇生于枝头,花型多样,有单瓣、半重瓣与重瓣之分,花色斑斓,涵盖红、粉、黄、白、紫等多种颜色,部分品种还散发着宜人的芳香。</p> <p class="ql-block">  月季的起源可追溯至约6000至7000年前的中亚地区,随后逐渐扩展至北半球各地。在我国,其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之久。自汉代宫廷广泛种植以来,至唐宋时期品种愈加丰富多样。18世纪,中国月季传入欧洲,与欧洲蔷薇杂交,从而孕育出现代月季。</p> <p class="ql-block">  月季花种类繁多,包括食用月季、藤本月季、大花香水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状花月季、灌木月季、地皮月季等。按花色则有白色、黄色、红色、黑红色、绿色、橙色、粉色、复色等。因其一年四季皆能见花,故被人们誉为“长春花”。</p> <p class="ql-block">  月季花是春季主要的观赏花卉之一,以其花期长、观赏价值高、价格低廉且易于栽植的特点,在园林绿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月季花可食用,并具有良好的医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月季花具有活血、消肿、傅毒的功效,还可提取香料。</p> <p class="ql-block">  尽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季的影响不及牡丹、梅花、兰花等,但新的考古发现表明,月季是华夏先民北方系(黄帝部族)的图腾植物,被后人列为中华十大名花之一,誉为“花中皇后”。</p> <p class="ql-block">  人们为了表达某种寓意和愿望,赋予月季诸多“花语”。白月季象征尊敬与崇高,粉红月季表达初恋,黑月季代表个性与创意,橙色月季寓意富有青春气息、端庄美丽,绿白色月季象征纯真、俭朴或赤子之心,三色月季表示博学多才、一往情深,等等。</p> <p class="ql-block">  在文学艺术领域,月季亦是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唐代诗人李白在《赞月季》中写道:“牡丹富贵为春晓,芍药虽盛只初夏。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全诗借月季突破时令桎梏之美,传递出对生命永恒的哲思。</p> <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张耒在《月季》中吟诵:“月季只应天上物,四时荣谢色常同。可怜摇落西风里,又放寒枝数点红。”他将花卉的物性升华为人格的写照,萧瑟秋风中绽放的月季,正是诗人历经磨难仍坚守初心精神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近代书画宗师齐白石在《月季花》一诗中写道:“看花自笑眼朦胧,认作山林荆棘丛。独汝天恩偏受尽,占他二十四番风。”此诗写出了月季的坚韧与画家的执着相映成趣,展现出中国传统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月季也是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尤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运用不同的技法,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不仅体现了月季的植物学特点,更折射出不同的美学追求,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随着人们审美意识与情趣的提升,月季花盆景日益受到青睐。人们通过艺术加工,将月季改制成特殊造型,种植于花盆内,置于室内、庭院、阳台等处,衬托出家庭温馨的气氛,增加了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月季以其绚丽的色彩、硕大的花朵、多姿的树型以及沁人的芳香,吸引着众人目光,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花卉。每当盛花时节,一朵朵、一簇簇的月季花旁,总能聚集众多游人赏花留影。“花中皇后”用她那“幸福、富贵、爱情”的美好寓意,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与遐想。</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