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停电”将成为各国双碳政策的分水岭(原创 Chris 能源综研2025年04月30日 )

(卢)Georgelu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停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8日,西班牙与葡萄牙电力系统突发罕见大范围停电,导致伊比利亚半岛电网几乎全面失效。此次事件成为欧洲十余年来最为严重的电网事故之一,其具体触发机制尚待权威调查结果,但网络崩溃的连锁反应在极短时间蔓延至整个区块,所暴露的系统性隐患令行业深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地时间4月29日,西班牙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全国范围内电力供应已恢复超过99%,但本次事件的影响及深层技术教训仍在持续发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新闻发布会上未对停电原因作出明确解释。他强调,此次为西班牙电网史无前例的崩溃——仅五秒钟内,西班牙输电网突失15吉瓦电力,约等于当时国家整体需求的60%,这一现象引发国际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事故原因,业界与专家众说纷纭,目前主流存在以下四大假说:<b>高比例新能源下惯量短缺、联网线路震荡、网络攻击(黑客)、以及操作失误</b>。每一假设都指向各自的行业短板与系统风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此次停电成因的解释,在技术层面与欧陆地缘政治背景下交织,背后存在多重立场与利益博弈。无论官方披露的最终说法为何,公众认知的“真相”极有可能复杂而难以全信。可以预见,社会讨论框架势必超越电力专业范畴,涉及经济、能源安全与战略等多个层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惯性支撑短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储能与新能源产业而言,高比例新能源导致的惯性支撑短板被广泛认为是本次大停电的核心因素。即使后续调查将主因定位于其他环节,这一问题依然难以从事故因果链条中被剥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班牙国家电网公司(Red Electrica)初步通报显示,事故直接诱因是大规模“系统振荡”,表现为电网电压与频率的突发剧烈波动,并迅速引发范围广泛的继发故障。在现代电力系统中,频率稳定性与人类心跳类似,需严控于50赫兹附近;一旦出现剧烈晃动,将严重危及电网安全运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Gridradar等专门监测机构披露,事发前,西班牙地区频率监控数据已出现高度异常,为事故酿成提供了客观线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分析人士曾指出,随着全球范围内轻量化、基于逆变器的发电设备不断取代传统重型旋转机械,电网变得反应更快、更灵敏,但也因此更容易受到扰动。这种结构转型加剧了对系统惯量的需求,也暴露了新能源结构下电网韧性的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故发生时,2025年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占比达67%(风电30%、光伏25%)但配套储能建设滞后,储能容量仅2.1GWh(占电力需求0.3%)。政府为达成碳中和目标,过早关停煤电(2021-2025年淘汰7.3GW)削弱基荷电源保障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见,西班牙本地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极高,但电网惯性支撑能力有限。事实上,惯性支撑不足问题,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已成为欧洲及全球各发达电力系统面临的共同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统火电、燃气、水电等同步机组具有天然转动惯量,对频率与系统稳定性发挥重要支撑。相比之下,风电与光伏等新能源出力波动大、惯性缺失严重,因此在大规模异常时缺乏有效应对能力。可见,电网对同步电源的依赖在可预见时期内难以彻底消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何既要新能源,又要惯性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业内普遍认为,构网型储能是现阶段科技与产业界的主要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家及行业标准(如GB 38755-2019《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T/CES 243—2023《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技术规范》)已明确将惯量与短路支撑能力作为新型储能系统的硬性指标,推动设备制造端与电网运行端同步升级基础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构网型储能的本质在于引入如虚拟同步机(VSM)等先进控制策略,实现储能装置对同步机动态特性的主动模拟,从而向电网提供关键的电压、频率支撑。其依靠虚拟惯性响应,可有效降低电网频率变化速率(RoCoF),显著增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条件下的系统稳定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行业反馈也表明,目前构网型储能尚难以完全承担大规模惯量模拟的系统责任,尤其是在极端情形下真实性能、响应速度与长期可靠性均面临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大停电或许是各国双碳政策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班牙大停电不仅是技术故障的偶发事件,更是全球能源转型中“激进脱碳”与“系统韧性”矛盾的集中爆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教训表明,能源安全需多元平衡,过度依赖单一能源(即便是可再生能源)将放大风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基础设施必须超前投资:电网现代化应与发电端转型同步推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际合作不可或缺:区域电力互联是应对极端事件的最后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合中国实际,未来电网惯性与稳定性建设大致有三条可选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持续提升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并配套构网型储能系统,同时加快电力现货市场深化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保持或适度增加常规火电等同步机组,提供坚实的系统惯量底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推广用户侧储能装机,强化分布式资源应对系统扰动能力,提升整体韧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5pDCWQgXGDthHTp9BWih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