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当暮色悄然来临之际,记忆便如潮水般漫过心堤,肆意奔涌。故乡河北省尚义县甲石河乡东杨木沟村的轮廓在时光印记中慢慢铺陈开来。那方被群山环抱的热土藏着最绵长的乡愁,恰似一枚永不褪色的胎记,深深烙在灵魂最柔软的褶皱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河为骨 岁月成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若将故乡比作一幅画,群山便是这幅画坚韧的脊梁。村北坝上石人背,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巨人,以刺破苍穹之势伫立千年。其岩石表面斑驳的纹路,恰似老者眼角的皱纹,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当夕阳西下,为它镀上一层金边,这座石山便宛如身披金甲的武士,威严地俯瞰着脚下的村落。西边的平顶山,舒展如大地宽厚的手掌,稳稳地托住漫天云霞。当薄雾缭绕,山巅若隐若现,恍若仙人遗落人间的玉枕,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东边的东梁山则像极了村里憨厚质朴的父老乡亲,以最本真的姿态,书写着平凡与坚韧,成为游子心中最温暖的依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山相依,相互守望,将东杨木沟村温柔地护在臂弯里。山风掠过树梢,沙沙作响,似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杨树成林,宛如大地的脉搏,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它们作为天然的屏障,凛冽的寒风被阻挡在外,守护着一方安宁,默默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子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群山为脊,河流为脉。一条蜿蜒的季节性河流宛如大地赠与故乡的银丝带,从北部山间的炭窑沟潺潺而来,带着山间清泉的清冽与灵动,穿村而过,最终汇入瑟尔基河。这条河流滋养了村两岸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生命与故事。它记得先辈们清晨担水的身影,记得农忙午后妇女们在河边浣洗衣物的欢声笑语,记得孩子们在河畔追逐蜻蜓的天真烂漫。每一道涟漪,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每一朵浪花,都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它就像是故乡跳动的脉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流淌着永恒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山河的怀抱中,村落依山傍水而居,村西滩、河垄、大扇肩、东梁、南首、坝路上……这些看似普通的地名,都深藏着一段独特的记忆。春日,第一缕春风拂过,沉睡的土地苏醒,新绿如潮水般漫过田野,乡亲们扛着农具,满怀希望地走向田间,将种子播撒进泥土,也将对丰收的期盼深埋心底。金秋时节,金黄的莜麦浪随风起伏,麦香四溢,整个村庄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站在田埂上,仿佛还能听见祖辈们嘹亮的号子声,那声音穿越时空,回荡在天地之间,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恋与敬畏。而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更延续着代代相传的家族血脉。</p> <p class="ql-block">胡氏根脉 岁月留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山水是故乡的外在筋骨,那么世代居住于此的胡氏家族便是故乡的精神根脉。在这片充满故事的热土上,胡氏家族有着一段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追根溯源,早在清康熙年间,老祖胡大友毅然离开山西洪洞大槐树,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迁徙之路。彼时,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路上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终于在东杨木沟这片土地上停下脚步。初来乍到,面对荒芜的土地,先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垦荒地,搭建房屋,在这里安家落户。此后,胡氏族人秉承着勤劳坚韧的品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用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将荒地变成良田,让家园逐渐繁荣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氏子孙不断繁衍,家族日益壮大,父老乡情渐渐从东杨木沟村向张北、康保、沽源等县区和内蒙周边地区开枝散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尽管胡氏族人分布在各地,但东杨木沟村始终是他们心中的根。每年清明,许多在外的胡氏子孙都会不远千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缅怀先辈的功绩。他们在祖宅前驻足,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能感受到祖辈们的气息;在祖坟前祭拜,寄托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家族的血脉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家族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中传承,东杨木沟村成为了胡氏家族永恒的精神家园。而在这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土地上,同样生长着我最珍贵的童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童真旧梦 岁月回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山水与家族故事固然动人,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在那里度过的童年岁月。七十年代的童年,虽被贫穷笼罩,却充满了纯真与欢乐。记忆中,每当夜幕降临,昏黄如豆的油灯下,总能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她盘腿坐在大炕上,手中的银针上下翻飞纳着鞋底,还不时地拿针锥尖在头发上划过,仿佛这样能快速扎穿鞋底。那布满老茧的手,动作娴熟而轻柔,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家人的爱与关怀。做好的鞋子她还不忘仔细地刷上一层水胶,只为鞋子更结实更耐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关爱,在一件件小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曾有一日,看到村里绰号叫“二黑眼”的人穿着水鞋在河边拉沙,年幼的我好奇心瞬间被点燃。我踉踉跄跄地冲进河里,帮着往车里捧沙,清凉的河水漫过鞋面,我玩得不亦乐乎,却全然没注意到鞋面的水胶在水中渐渐脱落。回到家,看着母亲心疼又无奈的眼神,听着她嗔怪的话语,我满心的欢喜倾刻化为愧疚,低着头不敢直视她。可母亲并没有过多责备,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又继续忙碌起来,我知道那一声叹息里,满是对我浓浓的爱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趣事,也总与故乡的风土人情交织在一起。1976年的秋天,地震的阴霾笼罩大地。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搭建起简易的塑料防震棚。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棚顶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而我们这些懵懂的孩子,并不懂得灾难的可怕,头顶着塑料布,在街巷里嬉笑奔跑。雨水打湿了衣裳,泥巴沾满了裤腿,我们却毫不在意,清脆的笑声在雨中回荡,那是属于童年的无忧无虑,仿佛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与我们无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诸多童年记忆中,最甜蜜的莫过于中秋佳节。供销社里飘出的红果子香,总能勾起我肚里的馋虫。家里好不容易买了二斤红果子,妈妈小心翼翼地藏进红柜,刹那间果香四溢,弥漫了整个屋子。我和妹妹胸前挂着妈妈用线精心编织的果络子,红果子网在其中。时不时地拿到鼻尖闻一闻,那香甜的气息,让我们满心欢喜。夜里,妹妹把果络子放在枕边,带着甜甜的笑容入睡。而我终究没能抵挡住诱惑,偷偷把果子吃了个精光。清晨,妹妹发现果子不见,哇地大声哭起来。母亲看着这一幕,什么都明白,她默默地打开红柜,拿出一个果子放进妹妹的果络子。妹妹破涕为笑,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那温馨的画面,至今想起,仍觉温暖而甜蜜。这些童年的美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付出。</p> <p class="ql-block">父母恩情 岁月沉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幸福时光是父母用爱与辛劳为我铸就的。黎明前的黑暗尚未褪去,母亲便已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虽艰难,但母亲总能用她的爱让平凡的日子充满温暖。当屋外烟囱缓缓升起袅袅炊烟,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奏响了一曲温馨的晨曲。那熟悉的声音,轻轻唤醒沉睡中的我,也唤醒了新一天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作为公社中学的民办教师,每月微薄的5块钱补贴,对于家庭的开支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为了让一家人吃饱穿暖,母亲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与烈日、风雨为伴,汗水湿透了头上围的头巾,她也顾不上休息;傍晚别人收工回家,她却悄然穿梭在田埂垄间割草挑菜。那些嫩绿的野菜是猪和兔子的口粮,也是家庭副业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院子中央的兔子窝,是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承载着父母的智慧与辛劳。刚出生的小兔子,毛茸茸的可爱极了。有浑身雪白、眼睛红红的白兔;还有黑得发亮,如绸缎般光滑的黑兔。听着它们吃草时发出的沙沙声,仿佛是自然界最美妙的音乐。兔子窝周围种着南瓜,仲夏时节,南瓜藤爬上兔子窝,为小兔子们搭起了天然的凉棚,南瓜五颜六色肆意生长,一幅生机勃勃的农家美景展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岁月里,母亲更是用她的巧思,将简单的食材变成美味。莜面是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母亲却总能变着花样,将莜面与土豆这两种简单的食材,做成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做莜面饺子时,她先把土豆切成细丝,再细细剁碎,加入自家地里种的葱花、少许盐巴和腌制入味的酸菜,搅拌均匀,香气扑鼻的馅料便做好了。和好的莜面在她手中十分听话,擀成薄厚均匀的饺子皮,包出的饺子圆润饱满。上笼屉蒸熟后,咬一口,土豆的软糯、酸菜的酸爽与莜面的筋道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还有莜面炖炖,母亲把莜面擀成薄饼,铺上拌好的胡萝卜丝和土豆丝,卷起来放入蒸笼。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莜面炖炖就出锅了,搭配上冷腌汤蘸料,简单的食材,却饱含着家的味道。那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温暖。父母的爱,不仅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更融入了故乡的人情冷暖里。</p> <p class="ql-block">乡情暖冬 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温情,不仅来自家人,更来自淳朴的乡亲们。北方东杨木沟村的冬天,寒风凛冽,如同一头咆哮的猛兽。然而在这寒冷的季节里,却涌动着浓浓的温情。一年的辛勤劳作结束,乡亲们迎来了难得的闲暇时光。夜幕降临,繁星闪烁,月光洒在雪地上,银装素裹的村庄宛如童话世界。屋内火炕烧得热乎乎的,温暖如春。晚饭刚一吃完,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在村北头集结,相约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留下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清脆的笑声在寂静的夜空回荡。他们兜里揣着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糖果,与小伙伴们分享,那甜蜜的滋味,仿佛能驱散冬日的寒冷,让快乐无限放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的生活同样充满乐趣。收拾完碗筷,父母便披上洗得发白的旧棉袄,踏着厚厚的积雪,前往邻居家串门。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在为他们的脚步伴奏。一走进邻居家,一股热浪裹挟着欢声笑语扑面而来,倾刻驱散了身上的寒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女人们坐在炕头,一边熟练地纳着鞋底,一边唠着家长里短。她们谈论着东邻新娶的媳妇,那羞涩又幸福的模样;说着西邻刚满月的娃娃,那粉嫩可爱的小脸;分享着今年庄稼的收成,是丰收的喜悦,还是歉收的遗憾;盘算着明年打算种的品种,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期待。她们手中的针线不停穿梭,不仅在缝制衣物,更将亲情、友情和乡情,都缝进了那密密麻麻的针脚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男人们围坐在火炉旁,一锅旱烟在他们手中缓缓传递。火光映照着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庞,他们谈论着村子里的大事小情。谁家的牛下了崽,是添丁进口的喜事;谁家的房顶该修缮了,大家纷纷表示要帮忙。偶尔,他们也会为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可转眼间,又会因为一个笑话而哄堂大笑,爽朗的笑声震落房顶上的积雪,在寒冷的冬日里,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串门没有城市里的繁华喧嚣,没有精致的茶点和华丽的装饰,有的只是最质朴纯真的情感和浓浓的人情味。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得仿佛能听到彼此的心跳,那份真诚和善良,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毫无保留地洒在每一个人的心田,暖彻心扉。夜渐深,玩累了的孩子们在大炕角落里带着甜甜的微笑沉沉睡去,嘴角还挂着未消散的快乐。大人们的谈兴却丝毫不减,依旧热烈地交谈着,直到炉火渐渐微弱,才意犹未尽地起身告辞,彼此相约着下次再聚。在这一来一往中,乡情愈发醇厚,如同一坛陈酿多年的美酒,越久越香,让人沉醉其中,难以忘怀,成为心中最珍贵的回忆。而这份乡情,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始终萦绕心头</p> <p class="ql-block">魂牵梦绕 故土难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离开故乡多年,走过许多地方,但故乡始终是我心灵的归宿。无论我身在何方,总能感受到故乡的风裹挟着泥土的清香与花草的芬芳,轻轻拂过面庞,那温柔的触感,如同母亲的手,抚慰着游子漂泊疲惫的心灵。每当风起时,便能想起故乡的那片热土,想起在风中摇曳的野花,想起随风起伏的麦浪。故乡的风,是思念的使者,传递着故土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故乡的月依旧皎洁明亮,洒下银白的清辉。在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它宛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着儿时的纯真与懵懂,映照着童年的欢乐与梦想。站在月光下,仿佛能看见曾经的自己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故乡的月,是记忆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连绵起伏的山川、悠悠流淌的河流、承载着家族记忆的村落,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始终是我心底最温暖的港湾,是我灵魂深处永恒的归依。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故乡的点点滴滴都如同根脉一般深深扎根在我的心底,永远无法忘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故乡的模样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乡情,那份融入血脉的眷恋,永远不会褪色。它如同陈年老酒,历久弥香;又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根脉深处是吾乡,那是我心灵的归宿,是我一生的牵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