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升龙画论·第一章《典型论》1.03(2)

孙建克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tho70b"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一章《典型论》1.03(1)</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西方人物画追踪(2)</b></p><p class="ql-block"> 塞尚和高更另辟蹊径。塞尚从物体身上归纳出几种几何形体,说要画,首先要根据这些形体为依据强调点、线、面、色彩,反对文学性及其内容,反对描写客观事物,提倡主观造型。塞尚追求物的形体简单的统一性和概括性,似乎这就是绘画的目的,也即其本质。</p><p class="ql-block"> 高更则认为,原始时代才有精神和内涵,当今时代无内涵事物可找和可画,所以他到荒岛上去进行创作。塞尚和高更抓的对象不同,但都反对文学性和对现实生活再现,追求单纯的色彩、变形。所谓“厚重”、“永恒”是他们的提法。</p><p class="ql-block"> 对无路可走的西洋绘画艺术界而言,塞尚总算开辟了一条新路,似乎被认为是一条广阔的正确前途。塞尚被西方尊为绘画之父。从此,西方的绘画就沿着后期印象派的道路,离现实生活愈走愈远,一直走到抽象派。</p><p class="ql-block"> 西方这条绘画道路是由好几个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形式主义总路线。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最美的形式为黄金分割的长方形,迈出了形式主义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继而有巨大影响力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理式”这个概念。他说,现实世界是“理式”的“摹本”,绘画向现实世界摹仿,所以成为“摹本”的“摹本”。绘画对于“理式”隔着三层,是“影子”的“影子”。[8](据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说:Idea,依存于人的意识的存在,所以只能译成“理式”。)</p><p class="ql-block"> “理式”究竟是什么呢?从柏拉图哲学总体来看,“理式”就是“生前已有的知识”。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说,受美感教育的人“第一步应从只爱某个形体开始”,“第二步他就应学会了解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美与一切其他形体的美是贯通的,这就是要在许多个别的美形体中见出形体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这个“形式”,朱光潜先生按正常的理论认识,认为就是“概念”,柏拉图此“形式”应该是形式在脑子中的概念。然柏拉图此“形式”并非是“概念”。他还说,再进一步要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美更可珍贵”。这一提法似乎合理,但和他自己的原意似有矛盾。</p><p class="ql-block"> 其实,柏拉图的“心灵”就是“神”。“心灵”不过是代“神”行使“力”的工具。所以柏拉图的“在许多个别的美形体中见出形体的‘形式’”不是“概念”,就是他提的“理式”。</p><p class="ql-block"> 《会饮篇》中说的正是柏拉图“回忆”的步骤,并非在现实中从无知到有知,而是原先从娘胎中带出来的知识潜在心中,如今“忘记”了,要加以复习、回忆。这也是西方“先验论”的先声。柏拉图继承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形式美,并为其加了一层坚固的壁垒。</p><p class="ql-block"> 亚里士多德有许多地方背叛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学说,主张绘画“模仿”论,并提出人物必须“在动态中”才能得到性格的表现。这一提法,已触及“典型论”的实质。</p><p class="ql-block"> 但亚里士多德又主张“静态”的“形式因”,就和他自己“在动态中”相矛盾。一因他自我矛盾,二因他没有公然反对柏拉图学说,摇摆在唯心和唯物论之间,因此,他在当时影响不大,成不了气候。</p> <p class="ql-block"><b>【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第44页,1963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基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vj1jgx"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一章《典型论》1.03(3)</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