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游-淮军公所(下)

阿胥

淮军公所中路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部分,由南至北依次排列:正门、迎宾院、戏楼、后院等。建筑整体上以徽式风格为主,房屋高大、宽敞,两边的墙壁为高大的马头墙,一般高达 8 米,最高处高达 14 米,看上去雄伟壮观。<br> 中国古戏楼博物馆以戏楼为中心,开设了两个戏曲专题展览:位于中路的《人间百态 戏楼千秋-中国古戏楼历史文化陈列》和位于北院的《古城戏风 保定曲韵-保定戏曲文化专题陈列》。<br> 进入淮军公所正门是迎宾院,这里是公所主持人员和宾客活动的场所。呈四合院形制,正房与东西配房之间有廊相接。倒座房后墙封后檐与公所正门牌楼门墙体平齐,中间三间为门厅,其余四间为倒坐房。整个迎宾院做工极为考究,横披窗均为透雕花板,梁架雕工精细,屋面阴阳瓦,两山码头墙,花瓦脊两端置正吻。<br> 《人间百态 戏楼千秋-中国古戏楼历史文化陈列》由“戏楼沿革”、“公所戏楼”、“戏曲魅力”三部分组成。迎宾院现为《中国古戏楼历史文化陈列》第一部分,“感知·戏楼沿革”的展厅,设六个展室。 迎宾院中陈列大戏楼模型,弥补了站在院内无法看到大戏楼外景的缺憾。 第一部分,感知·戏楼沿革。<br> 戏楼,是戏曲演出的场所,也是中国剧场的组成部分。从表演祭祀舞蹈的山林空地到汉代百戏演出的厅堂、庭院、广场、从南北朝随时拆卸的熊黑案到唐代演出的亭台楼阁,再到宋杂剧、南戏表演的露台、瓦舍勾栏,表演场地逐渐从平地走向高台。金代以后,陈列于祖国大地的戏楼,其形制多样,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技术精湛,律动着中国戏曲发展的足音,见证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演出场地觅渊源。<br> 随着人类活动足迹的变迁,表演场地在样式、特点、规模等方面不断演化。原始时期歌舞活动在山林空地或崖壑坝坪,夏商时期则改在田野上举行;随着表演目的从祀天转变到娱乐,春秋时期表演场地也转到了宫殿,汉魏则在厅堂、庭院和广场,剧场由此萌芽发端。早期演出地虽简单随意,但对中国戏曲虚拟性、写意性、程式化特征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作用。 雅俗共赏一台戏。<br> 宋金元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的兴起,职业演出团体的出现和完善,表演活动从平地走上高台。见诸史书记载的宋代瓦舍勾栏、遗址尚存的金元三面舞楼、有固定前后台划分的明代戏楼走入城市乡村,见证了戏曲走向民间的历程,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分离。 走进茶园赏戏楼。茶园唱曲,历史悠久。以茶园为代表的戏园逐渐摆脱酒楼的附属地位而自成剧场形制。演出场地一般建有三面伸出的戏台、较为适用的后台、上、下场门,观众席有池座、散座、二楼官座等。茶园演戏一般先张贴演出单,观众入场不售门票,只收取茶钱。 美轮美奂清戏楼。<br> 清代戏楼分布广、形态多、技艺精。各地戏台因地域、气候、文化、物产、民俗、心理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兼具祭祀、娱乐色彩的神庙戏楼、宗祠戏楼,联络乡谊、接待同寅的会馆戏楼,举办家庭堂会演出的私宅园林戏楼平民百姓日常娱乐的茶园酒楼等大小不一、奢简各异,彰显了士、农、工、商不同阶层的艺术追求。 清宫戏楼庆升平。<br> 清代宫廷戏楼既吸收了神庙戏楼传统戏台建筑的特点,又借鉴了当时城市戏园剧场的结构,并根据宫廷演剧的需求以及彰显皇家气派而创建,无论是在建筑艺术还是演出实用功能上,都达到了中国传统戏楼建筑艺术的巅峰。宫廷戏楼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有着特殊构造的三层大戏楼,二是在建筑规模和形制上接近民间一般戏楼的普通戏台,三是特色鲜明的小戏台。 迎宾院和戏楼之间是一个狭窄的过道,在此看到的只有戏楼南墙开设的三个门,看不全戏楼的外景。 戏楼是当时淮军将士及相关人员观看戏曲演出的地方,每年春秋祭祀和正月团拜公祭后,淮军同仁和安徽同乡在这里欣赏戏曲、摆设酒席。<br> 戏楼是淮军公所中路的标志性建筑,占地面积980㎡,建筑面积1500㎡,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br> 戏楼为二层楼结构,四周为二层庑廊,中间为空场,用罩棚封柱,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剧场。内部四周环以二层看台,用隔扇隔成包厢。 (网络图片)<br> 戏楼是淮军公所“中西合璧 南北交融”建筑特色的典型代表。戏楼内随处可见砖雕、木雕、石雕,尽显徽派建筑的“三雕之美”,内饰中金碧辉煌的彩绘,彰显出厅堂的宏大与华丽。 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抬梁式屋顶不同,戏楼顶部采用西式先进的木桁架结构,主梁长17.8米,重约5吨,是当时华北地区跨度最大的木桁架,为保持梁架结构的稳定,在立柱上置剪刀撑,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戏台坐南朝北,伸出式舞台面积约40㎡,高出地面约1米。戏台前、左、右三面为二层包厢观廊。 戏台顶部的藻井呈穹窿状,直径约4.3米,高2.34米,上下共26层,顶部正中雕二龙戏珠,井身由16组阳马螺旋垂下。藻井用3800个艺术木构件通过榫卯结构组合而成,不仅造型工艺精美,更起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扩音作用,舞台上的声音通过藻井回传到戏楼的各个角落。 戏楼北面是明亮宽大的后院(祭祀区)用于摆放神主和平时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院中东西走廊与戏楼后廊及正殿前廊环形相通,院中间的甬路直通正殿。正殿七间,前有露台,露台上有三间卷棚式的抱厦。<br> 现为“中国古戏楼历史文化陈列”的第三部分,感悟·戏曲魅力展室。 正殿檐下额“表奖忠勋”。 两边回廊内设通往两侧院落的月洞门,其门罩是一组砖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对狮子滚绣球的透雕作戗柱支撑垂柱,构思新颖,雕工玲珑剔透。 第三部分,感悟·戏曲魅力。<br>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戏曲源发于古代的装扮性表演艺术,不断融合乐舞、百戏、说唱等表演技法,发展成为以唱、念、做、打(舞)为中心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她从先秦歌舞发端,历经两汉百戏、唐代歌舞戏、参军戏,形成于宋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的兴盛又相继书写了中国戏曲的三个黄金时代。2001年以来,昆曲、粤剧、藏戏、京剧、皮影戏相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戏曲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向世界展示独特的东方美学。 第一单元,走下神坛向人间。<br> 中国戏曲形成过程艰难而曲折,“以歌舞演故事”是王国维对中国戏曲的定文,依据此定义将“歌舞”“演”“故事”为线索逐一还原历史,先秦时期,表演艺术在人们的劳动节律中、祭祀礼乐中,仪式歌舞中,逐渐地孕育发展起来:两汉时期,具有故事性的角抵百戏兴起;唐代,歌舞戏和参军戏综合了说白,动作、歌舞等多种元素,奠定了中国效曲艺术向成熟化发展的道路。 第二单元,戏入寻常百姓家。<br> 中国戏白从表演形制简单的北宋杂剧,到南宋体制渐趋明晰的南戏,中国戏曲正式形成。在金元时期,出现体制成熟的北曲杂剧。伴随南北戏剧艺术的合流与互动,中国戏曲迎来艺术辉煌,相继出现了三座艺术高峰:元杂剧以其创作规模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传奇实现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体系化建构:清代中叶以后.中国戏曲文化交融加剧,花雅竞胜,各领风骚。被誉为国粹艺术的京剧,将戏曲表演艺术推到巅峰。地方剧种百花竞放,宣告中国戏曲进入多元化发展、多剧种并存的时代。 第三单元,戏笔生花戏坛风。<br> 多样化的创作风格是剧作家群体成熟的象征。剧本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是对现实和历史的诗化。在元、明、清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等名家辈出,各领风骚;《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名剧名作,荡气回肠,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古城戏风 保定曲韵-保定戏曲文化专题陈列》,位于西路昭忠祠后的管理院。 保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孕育、繁行了多个地方剧种的戏剧之乡。目前近20个剧种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祖国戏曲长河中特色鲜明的璀璨明珠。<br> 展陈从保定戏曲的源流,保定老调的魅力,保定地方剧种、唱腔、艺术家等多个维度铺展出“无处不弦歌”的保定戏曲画卷。 保定戏曲源远流长。金代,建于定兴东林寺的戏楼;元代,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保定籍元杂剧作家群;明代,众多的戏曲乐户;晚清和民国时期,戏曲大融合、大调整及京剧、评剧、豫剧等大剧种的传唱;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大众戏剧”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的全面改革发展,共同勾勒出保定戏曲的发展轨迹。 保定地方戏曲异彩纷呈。高阳河西村是北方昆曲的诞生地,定兴的祥泰班是河北郴子早期科班之一,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地方剧种保定老调亦生于斯、长于斯;彪炳史册、光耀星空的戏曲名家数不胜数;厚植于民间的自娱自乐戏曲团体更是数以千计,丰厚的戏曲资源彰显着保定的文化底蕴。 淮军公所北部的公所院及附属用房。 淮军公所昭忠祠西侧是园林区,此区域内建有荷花塘,“和润公所”数字体验馆、“美蕴保定”沉浸式互动体验厅两个数字化展馆以及梨园书院。 围绕“数字赋能新文旅,活化利用新体验”核心理念,淮军公所打造了“和润公所”数字体验馆、“美蕴保定”沉浸式互动体验厅两个数字化展馆,为游客带来全新的参观体验。<br>  “和润公所”数字体验馆,是一个具备互动性、趣味性、拓展性的数字展览。展厅东侧的“燕赵徽歌”观影厅和“慧生绘色”交互体验,分别用影像和游戏解读淮军公所的建造之奇、雕镂之艺、园艺之美,诠释淮军公所建筑的文化、艺术与美学内涵。展厅西侧的“游园筑梦”VR体验展项提取淮军公所建筑群中的精美砖雕、木雕和石雕作品元素,为游客打造了一款寻宝解谜游戏。 “美蕴保定”沉浸式互动体验厅,是一个集观赏与互动为一体的多维度游览体验项目。<br> 一幅画,一座城,在这里,观众可以浏览画卷,观看以保定的街巷、民俗为载体,以节气、景观为串联的二十四节气动画。游客可以通过小程序,在线云观展,体验漫游互动游戏,在12个人物角色和8条游览路线中自主选择,即可置身于清末保定府的大街小巷里,自在漫游。 梨园书院,现为文创产品店,在这里可以免费打卡盖章。 下篇,保定游-大慈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