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文化——花雕酒坛里藏着祝福

乐亭

<p class="ql-block">小伙伴,在考试之前,你总会听到祝福或者送出祝福,而在这些祝福里,最常见到的就是一些成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酒文化更能追溯之远古。在明清两代的花雕酒坛上的科举祝福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读书的渴望,其实放在现在人们也同样重视,如到庙里祈福,办升学酒,吃状元糕等等?</p> <p class="ql-block">花雕酒坛用于贮酒,明清以来以江浙的绍兴酒的各式各样的花雕酒坛,可以特别留意酒坛上有“指日高升”,“状元及第”,“连中三元”,“一品当朝”,“五子登科”,“鸾凤和鸣”,“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等图案,寓意美好。</p> <p class="ql-block">清指日高升酒坛</p><p class="ql-block">指日高升”是由科举延伸出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旧时“官场预祝之词”,出自明代程登吉的《幼学琼林·文臣》,指“很快就可升官。”指日,即即日。《韩愈送刘师服诗》“还家虽阙短,指日亲晨餐。”即不日升官之意。</p> <p class="ql-block">清天下太平酒坛</p><p class="ql-block">天下太平,意思是指处处平安无事、和谐康宁。指大治之世。语出自《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惟愿天下太平,人们幸福安康,坛上又有四季花寓意花开富贵,又酒和久谐音:美满长久。</p> <p class="ql-block">寿比南山酒坛</p><p class="ql-block">生死荣枯,是自然规律,从宇宙的尺度一看,世界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但如果缩小一点尺度,在人有限的生命中,能看到最恒长的事物,就是高山,泰山、天山、喜玛拉雅山,从有人类文明以来,就长久地耸立在那里,所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人类,就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像山那样长久,于是常用”寿比南山“来给人祝寿。</p> <p class="ql-block">清五经魁首酒坛</p><p class="ql-block">“五经魁首”实际上是各科考试的单科状元,自隋唐实行科举考试以来,儒家的《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都在考试的范围内,而单科考试的第一名会被称为经魁。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都是每部经书的“经魁”,所以又称为五经魁或五经魁首,俗称五魁首。划拳说五魁首,也就是预祝你“金榜得中,飞黄腾达”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清代缠枝莲酒坛</p><p class="ql-block">缠枝莲是一种传统的吉祥纹样,主要出现在中国的陶瓷和丝织品上。它以莲花为原型,通过藤蔓卷草的形式,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视觉效果。缠枝莲的纹样特点包括波状线和切圆线的组合,形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展开方式,展现出一种婉转多姿、富有动感的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寓意</p><p class="ql-block">生生不息:缠枝莲的连续不断的线条象征着生命的连续性和子孙的繁荣。</p><p class="ql-block">纯洁与高雅:莲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和高雅,常用于比喻人的高尚品德。</p><p class="ql-block">清正廉洁:莲花的“莲”与“廉”谐音,因此缠枝莲也常用来象征官员的清廉和公正。</p><p class="ql-block">权威与财富:在清代,缠枝莲还象征着权威和财</p> <p class="ql-block">清一品当朝酒坛</p><p class="ql-block">一品当朝”意为百官之首,含有飞黄腾达,官升一品之意味。</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官分九品,“一品”为封建王朝官员最高等级,其标志为禽类的宗长“鹤”。</p><p class="ql-block">在传统文化中,鹤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仅次于“凤”(皇后),故以鹤表示“一品”地位最为适宜,明朝一品官补子的图案便是鹤。</p> <p class="ql-block">一品文官 仙鹤补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子登科酒坛:</p><p class="ql-block">“五子登科”来源于传统民间故事,据《宋史·窦仪传》记载:燕山有个叫窦禹钧的人,其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p> <p class="ql-block">状元及第酒坛</p><p class="ql-block">成语有解“状元及第”即考中且高踞榜首。一年一度廷试,万中取一,自是了不起的大事,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誉。旧时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及第,科举考试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状元,都称状元及第。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第一名的称谓。唐朝时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俗,于是改称“状元”了。科举考试选状元作为一种制度,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分别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激励着无数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勇跳龙门。状元及第,也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位列十八的吉祥图案,图案是戴冠童子手持如意骑龙上。童子戴冠,长辈期望孩子长大有出息,科举成功,高中状元。骑龙,如同鲤鱼跳龙门而成龙一般,出人头地。明清时期,“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和高官厚禄。纹饰主要以三个孩童组成,中间大孩高举冠盔,表示得中状元,旁二孩手持如意、喜报以示庆贺。</p> <p class="ql-block">连中三元酒坛</p><p class="ql-block">“连中三元”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这三次考试中均获得第一名,即连续三次获得第一名。在科举制度中,这三次考试分别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因此,“连中三元”不仅是对考生学识和才华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其不懈努力和卓越才能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清代状元及第酒缸(南京夫子庙收藏)</p> <p class="ql-block">清连进三级酒坛</p><p class="ql-block">"连进三级"的意思是指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三级职位或级别。这个表达通常用于描述官场上的快速升迁,或者在某些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某人在短时间内获得显著提高的情况。例如,在《禪真逸史》中提到,如果有人在特定任务中表现出色,该地方官可能会立即给予提升,甚至可能是连升三级的奖励。</p> <p class="ql-block">1905年这一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了科举制度,标志着这一存在长达一千三百年的考试形式的终结。</p><p class="ql-block">花雕酒坛从此也少了祝福和花草。</p> <p class="ql-block">一位清华学子的话</p><p class="ql-block">因为是否努力学习,不仅仅关系到你自己的前程,还有父母的寿命,朋友的质量,和未来另一半的层次,文学让你言谈举止不单薄,理科让你思维谨慎,遇事善分析,我们努力学习接受高等教育,不是为了一纸文凭,也不是为了一夜暴富,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绪,会思考,明事理,知荣辱的人。而后呢内敛自谦,拥有正确的三观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飞的更高,匹配更优秀的世间万物,而不是当情感事业稍有不顺就只会自暴自弃,两眼一红就觉得人间不值,所以啊努力学习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是当自己遇到喜欢的人和事的时候除了一片真心还有拿的出手的东西,努力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一定是最好的出路,阅书,越山,悦己,槿花一日自为荣!</p> <p class="ql-block">读书可破全局。</p><p class="ql-block">长得矮怎么办?那就读书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p><p class="ql-block">长得丑怎么办?那就读书啊!腹有诗书气自华。</p><p class="ql-block">那单身狗怎么办?那就读书啊!书中自有颜如玉。</p><p class="ql-block">买不起房怎么办?那就读书啊!书中自有黄金屋。</p><p class="ql-block">光想出去溜溜咋办?那就读书啊!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p><p class="ql-block">内卷怎么办?那就读书啊!读书破万卷。</p><p class="ql-block">那想上天咋办?那更得读书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p><p class="ql-block">那不想读书咋办?那就与君子谈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p><p class="ql-block">所以现在吃不了读书的苦,将来就会吃生活给你的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