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洞非洞 鬼斧神工——永安桃源洞

毛毛(沈明华)

<p class="ql-block">昵 称 毛毛(沈明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1610052</p> <p class="ql-block">今天一早,我们从清流天芳玉潭温泉酒店出发,经永宁高速前往永安桃源洞景区。永安桃源洞,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p><p class="ql-block">桃源洞位于福建永安城北9公里205国道旁,分别由桃源洞、百丈岩、修竹湾、葛里、栟榈潭五大景区组成,分布在沙溪河的两岸。古时桃源洞一带山上有许多栟榈树,所以历史上又称为栟榈山。</p><p class="ql-block">据有关记载,唐代就有头陀僧结庐于葛里,五代后晋时期建有栟榈寺。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605年)当地安砂人两郡司马陈源湛捐资建有亭、台、楼、阁十余处,取“世外桃源”之意改名为桃源洞,并在入口120米高的峭壁上36米高处刻有“桃源洞口”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南宋宰相李纲和左正言邓肃曾在此隐居、读书,宋李纲有诗云:“栟榈百里远沙溪,水石称为小武夷”,故又有“小武夷”之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游览此地,并都留有诗句。从此桃源洞名闻遐迩。</p><p class="ql-block">这里丹霞地貌和丰富的植被形成奇峰峭壁、绿海林涛和碧水丹山。迂回曲折的桃花涧,冠绝全国的一线天,带你探索奇、绝、秀、幽、险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来到景区,只见大门左侧有一雕塑,两块石头的中央,下部空间像似“桃源洞口”,上部两块石头的夹缝像似“一线天”。作品采用自然石头为基本造型,与桃源洞的主题呼应,玲珑凸兀的造型,衬托出桃源洞的古灵精怪,给桃源洞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作品整体的艺术造型别具匠心,构造简单而又让人遐想,凌乱而又不失秩序。体现了桃源洞独特的自然风光。雕塑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蒋志强教授设计制作,于2000年5月开始施工至7月完工。</p> <p class="ql-block">特殊地貌形成两边悬崖对峙,桃花涧从景区深处流出,我们的游路也将沿着高山峡谷的缝隙向内延伸。桃源洞本无“洞”,无论是步行还是泛舟游览,都给人一种洞口的感觉。右壁的悬崖高达120米,“桃源洞口”四个大字刻在36米高处,是明万历年间,辞官回永安的名士陈源湛于公元1605年所题,每字两米见方。下面小字每字也有50公分见方,是陈源湛写的一首七律《桃源洞》诗。</p> <p class="ql-block"> 七律《桃源洞》</p><p class="ql-block"> ——明·陈源湛</p><p class="ql-block">介破巉岩一涧流,探奇乘涨弄扁舟。</p><p class="ql-block">悬崖高削千寻玉,幽壑寒生六月秋。</p><p class="ql-block">点岫烟云闲去住,忘机鸥鸟自沉浮。</p><p class="ql-block">武陵人远桃空在,临眺踌躇意未休。</p> <p class="ql-block">这座丹霞赤壁气势雄伟,是桃源洞景区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这种景观是由于砾砂岩重力崩塌及风化片状剥落作用而产生悬空面,再加上流水的长期侵蚀,便形成了向内凹的巨大岩壁。桃花涧溪水澄澈如镜,潺潺流淌,奏响悦耳的乐章。涧边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仿佛一幅天然的春日画卷。沿着桃花涧漫步,便能看到气势恢宏的桃源洞口。悬崖上,随处可见盛开的野百合,花枝摇曳,喷吐芬芳,好像在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p> <p class="ql-block">这座横跨桃花涧的石拱桥叫锁洞桥,桥的柱子上盛开着大桃子,此桥横贯幽谷,两岸桃树成林,颇有几分诗情画意。遐想桃花开时,小桥流水、桃花夹岸、漂花满涧,徜徉其间,韵味无穷。原桥系明万历年间陈源湛所建,早已损毁,后于1988年重建。桥下有一石头形似巨龟,把守洞桥,“锁洞桥”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观音大仕殿是古时观音大仕殿的遗址。殿堂是利用崖壁在热力风化下所形成的凹片状地形,背崖而建。清丁亥年间,因战乱遭破坏,现仅存基座,对面就是“香炉峰”。</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游记》中有关桃源洞的内容主要在《闽中游记》 中对桃源洞一线天的描述,在描述永安桃源洞时,徐霞客写道:“其隙仅分一线,上劈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肩,凿之乃受,累级斜上,直贯其中。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彝、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是桃源洞的精华,相传,这里曾是一座完整的古山,当年杨八姐战败,领兵路过此地,岩尖勾破了她的战袍,杨八姐一怒之下,挥剑将巨岩劈为两半,便有了如今的“一线天”。怀着敬畏之心走进“一线天”,两侧峭壁高耸,抬头仰望,天空被挤成了一条细细的线,阳光艰难地透过缝隙洒落,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如梦似幻。我小心翼翼地侧身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紧张与刺激,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小道石梯陡峭,众人排成一长蛇纵队,既怀忐忑又充满好奇和向往,踏上了不知前方将为何处的第一级石阶。从入口处沿着山石裂缝缓步而上,逐渐步入两侧山石怀抱,似乎正踏入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记述了这一奇观:“上辟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肩,盖之乃受,累级斜上,直贯其中。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未曾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p> <p class="ql-block">步入一线天内,却感光线忽暗、气温骤降,前方有习习凉风扑面而来,上有水滴时而溅落,心情倍爽。环顾两侧,尽是凌云石壁;翘首望去,青天也成一线。待众人渐行渐深,攀至当中最窄处之时,仅能容一人侧身而应,顿感压力倍增。此刻众人正处最为险要之处,两侧山壁桀桀怪笑,脚下石梯阴气逼人。</p> <p class="ql-block">桃源洞景区“一线天”达6条之多,这在国内为丹霞地貌景观的景区中为数不多,也是桃源洞绝佳的景观。当你穿行其中,抬头仰望,只能看到一线天光,独特的压迫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徐霞客也曾对其盛赞不已,每级台阶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忽见前方微亮,地势渐宽,我们已经穿过一线天,又是曲径通幽,别有景象。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我们在探寻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叩问自己的内心。那狭窄的“一线天”,不仅是地理上的奇观,更是人生的一种隐喻。它让我们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侧身而过,就能迎来光明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环玉洞是一块巨石下沉形成的洞,进入洞中,便有一股清凉的风扑面而来。洞的右上岩壁刻有“环玉”二字,右侧有首诗,由于岩石下沉,这首诗只能看到下半部分。徐霞客曾游览过此洞,在游记中写道:“有飞桥架两崖,上下壁前,悬空而度。峰攒石裂,岈然成洞”。</p> <p class="ql-block">跨虹桥,明万历年间陈源湛所建,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迹之一。岩壁刻有“跨虹桥”三字,因颜如丹色,形状似彩虹而得名。古人修建跨虹桥有独具匠心之处:第一,工艺之精堪,难度之高,令人赞叹,俗称天桥;第二,俯看桥下,沙溪河水碧波荡漾,几叶小舟,几只鸬鹚整齐站在船头,颇有几分江南水乡意境;第三,倚栏遥望远山叠翠、群峰竞秀,丹崖比妍,令人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古井寒泉。传说这口井是明朝中叶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侄儿邓伯孙驻扎在这里时开凿的。古井凿于岩石之上而能有水,真是奇绝。用井中之水泡茶,清香舒爽,沁人心肺。前人曾游桃源饮古井茶水,赞誉不绝:“访桃源、饮清泉、涤尘俗、爽身心”。</p> <p class="ql-block">突出的岩石,极像树丛中露出的大象前额,长长的鼻子向下延伸,像要吸吮沙溪河的河水,是看大象的上佳位置,因而称为“望象台”。望象台浑圆平整,这种浑圆型的顶峰,是因为丹霞地貌岩墙崩塌后形成岩柱,又因岩柱在热力作用下,作大规模“球状风化”而成。站在望象台,放眼四野,远山如黛,近岭滴翠。修竹湾、葛里风光尽收眼底,沙溪河宛如一条闪亮的缎带,缠绕在群山碧岭之间。观音岩、龟山,维妙维肖,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攀石阶而上,来到120米高的“一线天”崖顶阆风台。倚栏临风,凉风送爽,让人顿生“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放眼对岸,走马岩、降仙台、龟山、天柱峰、观音岩尽收眼底。俯视栟榈潭“峰峦倒立山浮水,如此江山画不如”。洁白无瑕的百合花在景区下山路回音壁处的百合谷竞相开放,它们沐浴在阳光中随风摇摆,娇柔的花瓣,优美的形态,宛如一个个亭亭玉立的仙女翩翩起舞,高贵典雅,婀娜多姿,如似正在吹奏雄壮音乐的小喇叭,让人无比亲切。</p> <p class="ql-block">一峰突起。犹如仙鹤项,峰顶屹立一亭,似如凤冠,因此而得名凤冠亭,边上岩石刻有“鹤顶”二字,也有人叫“凤冠鹤顶亭”。竹茶楼,占地120平方米,全部用毛竹建成,与景区景观相匹配,古朴幽雅。边上有古时的墓穴,圆形,内有青砖砌体,而且根据需要,特制三角砖、四方砖、厚薄不同的青砖,盖有防潮物品,外用石块盖面,最后才是土,占地约100平方米,排水性能较好 再大雨都不积水。</p> <p class="ql-block">沿小径穿过一片灌木林,眼前豁然开朗,这里便是叠彩台了,放眼四周,远近的山峰起伏不断,层层叠叠,犹如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彩山水画,怪不得要叫叠彩台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桃花涧溯流而上,如诗如画的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如同漫步于天然画廊之中。溪边的古寨残墙与悬空栈道,似乎还在回荡着宋人采药观瀑的遗韵,让人不禁怀想古人在此的悠然生活。这片占地37平方千米的景区,融合了丹霞风光与喀斯特地貌的精髓,仿佛是大自然用鬼斧神工书写的一部地质史诗。每一块奇岩怪石,每一处潺潺流水,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地球亿万年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古寨门。下山道上古时有三道寨门和三道围墙,如今大多已崩毁,唯有这第三道称“倚门关”的寨门保存尚好。明正统年间(公元1448年)福建邓茂七领导农民起义,自称“铲平王”。后来,邓茂七在攻打南平时牺牲,其侄邓伯孙退守贡川栟榈山一带,在此设寨固守,建了这三道寨门与围墙,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p> <p class="ql-block">过二道寨门,左侧一平整峭壁上刻有南宋宰相李纲的一首七律诗:“栟榈百里远沙溪,水石称为小武夷。列岫笼烟红削玉,澄潭浸月碧生漪。猿猱饮水联修臂,缪木连云拥老枝。天下幽奇多僻壤,真疑造化恶人知。”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汴京(开封)水患,民不聊生,当时担任国史编修官的李纲,为民请命,奏书提出六条意见,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反对花石纲,建“寿山艮岳”,激怒了朝庭,被贬到边远小镇沙县任监税小官。宣和二年(1120年),李纲在沙县任职时应永安贡川栟榈村人邓肃之邀,到距沙县百里之遥的栟榈山游览,李纲游览栟榈胜景后赋诗二首,这是其中一首。</p> <p class="ql-block">出一寨门,拾级而下便是山脚。山脚的十里拼榈潭,清澈如镜,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天空。它让我们懂得,内心的平静与清澈,才能映照出世界的美好。岩壁上的摩崖石刻,明代将军那石破天惊的惊叹仿佛犹在耳畔,南宋李纲诗刻、明代陈源湛题写的摩崖石刻等40余处古迹,无一不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p> <p class="ql-block">山后的百丈岩景区,神秘而幽静,宛如一个深邃的哲学课堂。千人洞、放生潭等景点,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包容与神秘,也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沿涧而行,听着叮叮咚咚的泉声,随着路转峰回的变换,使我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折折有景,景景翻新。</p> <p class="ql-block">剑门关下有道幽谷,长约百米,宽仅二米左右,高达几十米。两边悬崖夹峙,古木参天,山花争艳,山鸟和鸣,十分幽静。幽谷其实就是丹霞岩巷。这本是沿节理发育的一线天式的谷地,其两侧陡崖不断崩塌后腿,崩塌下来的岩屑为谷底的水流所搬运,或经风化作用变为更松软细小的物质之后,再为谷底水流所带走,这样一线天式的谷地就会不断加宽而成为丹霞岩巷。</p> <p class="ql-block">群峰迭翠,丹霞峥嵘,沙溪宛若条银练镶嵌在万绿丛中。这里不仅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让我们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与自我对话,寻找生命的真谛。虽时间短促,旅途艰险,但更多的是收获青山绿水,丹霞奇观的视觉盛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出乎常人的想像,总是令人叹为观止。此刻,劳辛顿消,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桃源洞一线天真的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悠久历史、民间故事于一身的旅游好去处。来到这里,你不仅可以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赠予的美景,还能够了解这些有趣的神话传说,为你的旅行增添更多的趣味性。这样的地方,不去一次真的是你的损失。</p><p class="ql-block">这里,青山绿水、古韵悠悠,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归依。无论是追寻自然奇观,还是探索历史人文,永安桃源洞都将给你带来一场难以忘怀的旅程,快来开启属于你的桃源洞探秘之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