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三)2017-5-24歌友同游山西省王家大院、雁门关、山西省博物院 ‍2025年4月整理‍

萧雅(不聊天)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主人是太原王氏后裔王实(文献中别名王石),元皇庆年间(1312年)迁居灵石静升镇后以卖豆腐起家,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代拓展为官商豪门,鼎盛时二品至五品官员达40多人,大院建筑总面积达45万㎡,经历300余年修建最终成为华夏最大民间建筑群。‌‌(借图一张)</p> <p class="ql-block">明代‌:王氏通过经商(如盐业、银号)致富,明万历年间开始扩建宅院。</p><p class="ql-block">清代鼎盛‌:康熙至嘉庆年间,王氏成为显赫官商,大规模修建宅院,形成高家崖、红门堡等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王家大院现存建筑,包含123座院落、1118间房屋,被誉为“民间故宫”,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中华王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先后建成拥翠巷、锁瑞巷、宜安院等。清雍正年间,王家开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建成崇宁堡、怀永图院等建筑。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高峰期,相继建成拱极堡、和义堡、恒贞堡等建筑。嘉庆年间,视履堡开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二层门楼以其高耸的尖顶硬山式房顶和精美的木雕挂落遮掩的大门而闻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家大院的门楼设计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象征意义‌。王家大院的门楼设计不仅体现了家族的地位和财富,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span>门楼不仅是建筑的入口,更是家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例如,王家大院的门楼上常有“寅宾”二字,意为欢迎四方来宾‌</p><p class="ql-block">门楼的装饰和雕刻‌:王家大院的门楼上有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这些雕刻不仅展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还寓意吉祥。例如,敦厚宅的门楼上有“鸡头门”,象征“大吉大利”,这种形制的门楼只有五品及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修建‌。</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鸡头门‌是王家大院东门的门楼,因其形状像鸡头而得名。鸡头门象征着大吉大利,为家宅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自1995年起,王家大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坐北朝南,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主要由高家崖、红门堡等部分组成。自1997年开放后,王家大院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王家大院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王家大院被授予“美丽中国文旅影响力品牌”称号。</p> <p class="ql-block">山西王家大院的主人为静升王氏家族,祖籍山东琅琊(今胶南),南宋初年迁至太原,后分支王实于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定居灵石县静升镇。</p> <p class="ql-block">据说王氏家族名气最大的官是王肯任‌:十八世孙,清朝时期曾任户部广西司郎中,候选知府加五级,诰授资政大夫(正二品)。是灵石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p><p class="ql-block">户部郎中是中国古代中央财政机构的重要官职,主要负责户籍、赋税、财政等核心事务,其职权与品级随朝代演变而有所变化。‌</p><p class="ql-block">‌核心职能‌:掌管全国户籍、土地、赋税、徭役、蠲免(税收减免)、婚姻登记等政务‌‌。</p><p class="ql-block">‌金朝还分设三人,分别管理户籍/田宅、度支/俸禄、盐铁/市易等‌‌。这是一个重要的官职。此外,他还曾担任知府,显示出他在仕途上的显著成就‌</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说:王家大院二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官员‌。在古代,二品官是省部级的高官,相当于现代的副国级‌。具体来说,正二品和从二品的官员在古代都是省部级的高官,分别相当于现代的省委书记、省长或者部长等职位‌。例如,正二品官员如太子的少师、少傅等,虽然现代没有太子这一职位,但他们的职责和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副国级官员‌。</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石碑雕刻</p> <p class="ql-block">二品官员在盖宅子时需要遵守以下规定‌:</p><p class="ql-block">‌建筑规模和装饰限制‌:二品官员可以享受三进四合院,但房间数量限制为15间‌‌。</p><p class="ql-block">‌二品官员的宅子通常为四合院形式,这种建筑风格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尊贵和地位的象征。四合院通常由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央庭院组成,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和谐‌‌</p><p class="ql-block">‌这些规定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还体现了对官员身份和地位的严格界定。通过建筑规模和装饰的严格限制,古代社会试图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稳定。</p> <p class="ql-block">门楼的形式和等级‌:古代官员官邸的门楼形式严格遵循等级制度。门楼的等级主要根据官员的品级来决定。例如,王府大门是规格最高的门楼形式,主要用于亲王、郡王、贝勒等皇家宗室的府邸。王府大门前通常配有大石狮子、上下马石,甚至留有一个庭院,庭院前面加一座倒座房,倒座房两旁另设旁门‌。其他等级的门楼形式包括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和墙垣门,这些门楼的规格和装饰随着官员品级的降低而逐渐简化‌。(王家大院模型)</p> <p class="ql-block">虽然房子已经非常破旧,但是门上木雕的花纹和飞鸟走兽样子依然能看出雕工之精妙绝美。据说当年张艺谋本意是想拍“王家大院”的。因为王家大院比乔家大院等级更高、更具有代表性。据说因为租拍费用没有谈妥就没拍成。后来和“乔家大院”签约成功。“乔家大院”一炮走红,带动了旅游市场,“乔家大院”旅游一线大红。相反,选“王家大院”景点的不多。当年要是和“王家大院”签约成功,那“王家大院”也会因此走红并进行修理维护。如今破败不堪真的非常可惜…..</p> <p class="ql-block">这么好的建筑,经过百年风吹雨打,缺乏维护。木质结构门窗的漆皮已经不在。灰砖也有很多地方残破,真让人惋惜….应该想办法修缮,保护好文物古迹,才能更好的带动旅游市场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美丽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穿过甬路,来到了王家大院的第二道门——遮屏式立柱敞檐门楼。我记得拍照片了没找着啊👎门口对面的影壁为砖雕百寿图,(这张也没找着🤣)由100个结构不同的篆体“寿”字组成,两边刻有松鹤浮雕和一副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彰显了宅院当时的主人对后代的寄托‌。(借图)</p> <p class="ql-block">狮子门墩:狮子门墩在王家大院中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象征着威严与守护。狮子作为瑞兽,赋予了建筑镇守宅院的意义,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在王家大院的石雕艺术中,狮子门墩被雕刻得栩栩如生,细节精致,体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乐善堂是王家大院内的一处核心建筑,位于高家崖建筑群中,始建于明中叶(一说清嘉庆年间),是王氏家族鼎盛时期修建的多功能场所。其名称寓意“勤业乐善”,体现了家族耕读传家的理念。作为王家大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乐善堂不仅用于餐饮,还兼具族人议事、社交娱乐的功能,展现了明清时期晋商大族的日常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采用“二进三开间”传统格局,正面为柱式门厅,两侧设门房,前后进之间以天井连接,象征“五岳朝天,四水归堂”。</p><p class="ql-block">正堂由20根大柱支撑,横梁雕刻精细,整体气势恢宏;后院东西厢房为儿孙居所,二楼专设小姐闺房,正窑五间供长辈居住,顶部阁楼用于祭祀祖先。</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乐善堂由王氏十七世官员王汝聪建于清嘉庆年间(1806年),后因家族衰败被变卖,成为王家由盛转衰的缩影。</p><p class="ql-block">‌乐善堂既是厨房(厨院),也是家族议事和举办活动的场所,反映了晋商大宅“前堂后室”的礼制布局。</p> <p class="ql-block">福娃抱鱼门墩的寓意是“年年有余”,象征着生活富裕和幸福‌。福娃抱鱼的图案中,胖娃娃紧紧抱着大鲤鱼,鲤鱼在中国文化中是富于吉庆的象征,与“余”同音,因此福娃抱鱼的图案寓意着每年都有富余,生活美满‌。</p> <p class="ql-block">松鹤延年门墩:</p><p class="ql-block">松鹤延年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通常由松树和鹤的图案组成。松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而鹤则象征着高雅和长寿。因此,松鹤延年的图案寓意着长寿和吉祥,常用于表达对长寿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在王家大院的门墩上雕刻松鹤延年的图案,不仅展示了宅院主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还体现了对家族成员健康长寿的美好期望。</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中的“五子登科”石碑是王家大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五子登科”石碑位于王家大院内,是王氏家族用来教育子孙后代的重要载体。碑文内容不仅记录了王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和家族成员的成就,还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和家族价值观。这块石碑不仅是对王氏家族荣耀的象征,也是对后代的一种鞭策和激励。</p><p class="ql-block">石碑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不仅反映了王氏家族的兴衰历程,还体现了明清时期民间家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通过这块石碑,可以深入了解王氏家族的教育理念和家族文化的传承方式。</p> <p class="ql-block">石碑麒麟送子:王家大院中的“麒麟送子”图象征着期盼家中子孙贤德,寓意家族兴旺和子孙繁荣。‌这幅画描绘了童子骑在麒麟上,送子婆婆紧随其后,寓意期盼家中子孙贤德,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石碑吴牛喘月是(拼音:wú niú chuǎn yuè)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吴牛喘月”的原义是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含贬义。</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敬业堂是晋商王家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以“规圆矩方”匾额闻名,蕴含家族处世哲学。</p><p class="ql-block">‌匾额寓意‌:敬业堂内悬挂的匾额“规圆矩方”中,“矩”字刻意多刻一点,象征王家对子孙的告诫:‌“做人做事规矩多一点,麻烦就少一点”‌。这一设计既体现家族对儒家伦理的重视,也暗含晋商处世智慧。</p> <p class="ql-block">大清诰授‌是指清朝时期,朝廷用诰命授予封号的一种制度。具体来说,‌诰授‌是指清朝五品以上的官员本身被授予封号时,称为“诰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清朝,诰命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五品以上的官员被授予诰命,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则授予敕命。诰命是用五色或三色纻丝织成的,根据官员的品级不同,诰命的封赠范围、轴数和图案也有所不同‌。例如,封镇国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诰命用龙边诰命,锦面、玉轴;而封蒙古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台吉、塔布囊、蒙古王公福晋及封外国王妃、世子、世孙的诰命,则为锦面、犀轴‌。</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诗礼传家牌匾的寓意是“光前裕后”,意为为前代人增光,为后代人造福,形容人功业伟大‌‌。</p><p class="ql-block">“光前裕后”中的“光前”指光大前业,“裕后”指遗惠后代。这个成语出自《尚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意思是按照道义做事,努力显扬崇高的德行,在人民中间树立中正之道,使丰厚的功业能传给后人‌。</p> <p class="ql-block">蟾蜍门墩象征着财富和吉祥。‌</p><p class="ql-block">蟾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因此在王家大院的门墩上雕刻蟾蜍,寓意着财富和好运。这种雕刻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寄托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p><p class="ql-block">此外,门墩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支撑门框门轴的作用,还常常雕刻各种吉祥图案,如麒麟、仙鹤、天鹅等,寓意长寿、富贵和清廉等美好品质‌。这些雕刻不仅展示了匠人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不仅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装饰著称,还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家族精神而闻名。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了每幢院落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澡身浴德”牌匾的意思是“沐浴德行,修身养性”,出自《礼记•儒行》,原文为“儒有澡身而浴德”,意思是通过沐浴德行来修身养性,使其纯洁‌。‌</p> <p class="ql-block">桂馨书院位于山西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的视履堡(高家崖)西侧,由清代王氏第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于嘉庆年间(1796—1811年)建造,是家族共用的教育场所。其建筑风格朴素低调,房屋低矮以利采光,装饰简洁以避免玩物丧志,凸显“读书明理”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门墩的雕刻中,‌石头猴子门墩的寓意主要与“官爵晋升”和“功名成就”相关‌,其设计灵感源于谐音与象征文化的结合。</p><p class="ql-block">“猴”与“侯”的谐音寓意‌</p><p class="ql-block">猴子在门墩雕刻中常谐音“侯”,象征古代爵位中的“封侯”地位(如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这一设计表达了家族对子孙仕途显达的期望,常见于文官或士族门第的箱形门墩上。</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中的“猴子吃桃”石雕寓意着“辈辈封侯”‌。这幅石雕的图案是一只猴子背着另一只小猴子,象征着“辈辈封侯”,寓意家族中每一代都能出人头地,官运亨通。</p><p class="ql-block">书院培养出王氏家族“九举人、四进士”,门匾如“探酉”(取自秦代藏书典故)、“应奎”(奎星主文运)均强调勤学致仕。</p> <p class="ql-block">轩馨德:21世花翎盐运史衔王鸿祥的宅院</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可以上楼,看到整个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在楼上看王家大院是这个样子。这手机拍大景还是差点,景深太小了,拍不出那种气势,唉….</p> <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關</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地处恒山山脉西段,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州盆地,东西两侧山势险峻,唯有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径穿行其间,自古便是连接中原与塞外的咽喉要道。</p><p class="ql-block"> 天险门是关城的东门,石基砖墙,高有十几米。墙垣设有垛口,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上面记录了几百年来车马碾过的印痕。</p> <p class="ql-block">进了雁门关,就是瓮城门,也称为小北门。它位于关城北侧,城高仅为关城的一半。门上的匾额刻有“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还镶嵌着砖镌联语:“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相传是明末清初名士傅山先生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长城雁门关段石碑位于北门‌。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的北门是进入景区的入口之一,游客可以在北门进入后按照推荐路线游览各个景点,尤其是天险门及关楼和地利门与宁边楼,这些景点都让人叹为观止‌2。此外,雁门关的地理位置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208国道,距离代县城西北约30公里‌。</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主要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景区内还有雁塔、镇边祠、古炮台、西城门、观音殿等景点‌‌。雁门关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并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p> <p class="ql-block">通南江雁门关的“通南江”牌楼是位于雁门关景区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通南江”牌楼位于雁门关景区入口处,标志着经过雁门关即可通达大江南北。这个牌楼不仅是地理上的标志,更是历史上中原人民与漠北游牧民族通商互市的象征‌。牌楼的正中额坊上刻有“通南江”三个字,清晰地表达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牌楼的设计和建造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由70多间仿明代建筑构成,展示了具有雁门关地区特色的手工艺制品和纪念品,再现了当年边关贸易的盛况‌‌。此外,牌楼的存在也反映了雁门关在历史上作为重要商道的作用,见证了晋商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坐落于雁门关城廓北口,是古代通往关隘的‌第一道门户‌,位于中原与塞外分界点。现属雁门关景区的一部分,周边有边关村落雁门寨。</p><p class="ql-block">‌明月楼主体为‌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砖木结构,台基设3孔门洞,正中嵌“雁门寨”石额,楼身为单层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据考证,其前身为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凌云楼,清康熙时期因传说御赐更名“明月楼”。</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边贸街是雁门关地区历史悠久的商贸文化象征,展现了明清时期边关贸易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边贸街的建筑风格以仿明代为主,由70多间仿古建筑构成,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采。街道两旁曾有许多镇守雁门关将领的后人居住,最早有几百户人家,如今仅剩7户左右。</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边贸街的形成与雁门关的军事和商贸地位密切相关。明清时期,雁门关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中国北方一条重要的商业通道,连接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促进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边贸街曾是雁门关下最繁华的商贸集散地,店铺林立,商行、客栈、饭店、酒肆应有尽有。这里不仅是晋商赴蒙、俄贸易的必经之路,也是南来北往商队休整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平秀客栈</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边贸街入口处的木质三层建筑是‌边靖楼‌。边靖楼(又名谯楼、鼓楼)是雁门关的重要军事设施,主要用于守望瞭敌、指挥作战,其三层结构明确对应不同功能:一层屯兵、二层办公、三层瞭望‌。边靖楼位于代县县城中心,虽不在边贸街内,但作为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与边贸街同属雁门关整体历史体系‌。</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位于雁门关天险门外东侧高地,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景区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p><p class="ql-block">复建后的建筑群包括山门、钟鼓楼、前后两进祠院及窑洞兵堡(九窑十八洞)等,整体布局庄严古朴。</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06年),初名“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改建为佛寺“护国镇边寺”,兼具祭祀李牧与佛教功能。1937年遭日军损毁,仅存地基;2009年按原貌复建并更名为“镇边祠”,成为展示军事文化的主题展馆。</p> <p class="ql-block">山门区域‌:石砌平台、旗杆、石狮及钟鼓楼,体现威严庄重。</p> <p class="ql-block">武安堂:镇边祠通过多个专题展厅系统展示历代守关名将。主祀战国名将李牧,辅以汉李广、唐李靖等6位李姓将领。</p><p class="ql-block">李牧(又名李繓,嬴姓,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中国战国末期赵国著名将领。李牧先是长驻代、雁门,保卫赵国北部边境,被称为良将。</p><p class="ql-block">李广(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秦将李信后人,【作战经历】历仕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骑射闻名匈奴称“飞将军”,参与平定七国之乱,任七郡太守戍边抗匈奴,最终因漠北战役迷途自刎。</p><p class="ql-block">李靖(571年-649年)‌唐朝开国名将、军事家,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初仕隋朝,任马邑郡丞。隋末欲告发李渊谋反未果,被俘后因李世民求情免死,后随李世民征战,成为其核心幕僚‌。</p> <p class="ql-block">李牧将军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铁杖‌。李牧麾下的精锐部队装备了铁杖,这些铁杖是由铁铸成,顶端安有铜帽,外面包着涂黑漆的藤皮。这些铁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所击无不碎,所蹈无不陷‌。</p><p class="ql-block">此外,李牧的部队还配备了铁甲和恒山武士的装备。这些装备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李牧的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地对抗敌人‌。</p> <p class="ql-block">忠武堂‌:以北宋杨家将为核心,展示杨业及其八子戍边事迹。</p><p class="ql-block">杨家将与雁门关有着深厚的渊源‌。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北宋时期宋、辽两国相争的军事重地。杨家将的代表人物杨继业及其后代曾在此地驻守并参与多次战役,书写了一段英雄历史‌。杨继业,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他曾在雁门关一带抗击辽军,表现出色。宋太宗任命杨业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负责防御边疆。杨业在此期间多次与辽军交战,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不仅是军事重地,还因其险要的地势和重要的战略位置而闻名。杨家将的故事在雁门关下上演,使得这一地区更加充满了历史色彩和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座驾:千里雪,兵器:长枪,被称为“飞将军”。</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达北漠牌楼‌是雁门关景区内的一个重要景点,位于雁门关的北门,是进入雁门关的第一道门户。牌楼上有“达北漠”三个大字,寓意着从此进入北方的沙漠地带。牌楼的设计精美,雕刻细腻,展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作为万里长城的代表性军事要塞,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关隘,有“中华第一关”之称。雁门关的营建规模庞大,设施完备,包括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驿站等不同形制的军事防御设施。达北漠牌楼作为雁门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为游客提供了重要的视觉和历史体验。</p> <p class="ql-block">达北漠在雁门关景区内,游客可以参观达北漠牌楼,感受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此外,景区内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和活动,如开城迎宾仪式、壮行酒、古装快闪等,游客可以身着汉服游雁门关,拍照留念,沉浸式体验古代边塞生活。</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革命传统教育馆是以雁门关伏击战为核心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依托雁门关古战场及伏击战遗址,通过文物展陈、历史还原和互动体验等方式,传承抗战精神与革命文化。</p><p class="ql-block">该馆以1937年10月八路军在雁门关伏击日军的战斗(史称“雁门关伏击战”或“雁门关大捷”)为核心内容,此战是八路军配合太原保卫战的重要军事行动,展现了敌后抗战的战术智慧。</p> <p class="ql-block">帝王洞是雁门关风景区内的历史遗迹,据传曾为22位帝王提供临时居所,见证了历代帝王巡边或军事行动时的驻跸‌。</p><p class="ql-block">‌与公主洞(5位出塞公主)、将军洞(22位大将)并列,共同构成雁门关的历史记忆载体,体现其作为军事要塞与文化交流节点的双重角色‌。</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赵国名将李牧在此驻守,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奠定了其军事地位。秦代时,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依托雁门关修筑长城,巩固边疆。汉代“飞将军”李广镇守此地,与匈奴激战数十次。唐代薛仁贵任代州都督,以雁门为屏障抵御突厥。北宋时期,雁门关成为宋辽交锋的核心战场,杨家将在此多次血战辽军。明代将雁门关纳入长城防御体系,修筑三道石墙及十八隘口,形成严密的防线。</p> <p class="ql-block">“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出自《吕氏春秋》,其通过"九塞"军事防御体系分类首次明确雁门关作为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北疆核心要塞的地位。此句完整勾画了战国至明清两千余年中原政权对雁门关的战略依赖,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权威性历史定论。‌‌</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历代名人浮雕墙于2020年修建。红色大石壁上刻有“历代名人壁”和“杨家将石雕像”‌。石壁上还铭刻着“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八个鲜红的大字,记载着70位烈士在伏击战中奋勇杀敌、为国牺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历代名人是: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增强国家军事实力。李牧‌:赵国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防守雁门关,大破匈奴。霍去病‌:西汉名将,多次出征匈奴,建立赫赫战功。卫青‌:西汉名将,多次率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p> <p class="ql-block">蒙恬‌:秦国大将,北击匈奴,稳定北方边疆。</p><p class="ql-block">‌杨业‌(杨继业):北宋名将,杨家将的代表人物,曾大破辽军。岳飞‌:南宋抗金名将,精忠报国,屡建奇功。关羽‌: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誉为“武圣”。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勇猛著称。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智勇双全。李靖‌:唐代名将,平定东突厥、西突厥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薛仁贵‌:唐代名将,曾大破高句丽。狄青‌:北宋名将,多次击败西夏和辽军……..</p><p class="ql-block">这些历史名人穿越千年,向世人诉说着他们与雁门关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直属于山西省文物局,副厅级建制,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前身为民国八年(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改称山西省博物馆。2004年新馆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2005年对外开放,占地</p><p class="ql-block">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借图一张)</p> <p class="ql-block">据2020年7月山西博物院官网显示,山西博物院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共有藏品50余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p><p class="ql-block">中间那个小男孩是我们的小导游。</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曾先后获得鲁班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西博物院进门处的唐代石佛像塔是邓峪石塔,这座石塔雕刻于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高3.2米,形状为圆座方柱形,由底座、塔身、塔檐(带平座)和塔刹四部分组成‌‌‌。邓峪石塔的雕刻工艺精湛,四面佛像各不相同,几乎没有损毁,是研究唐代佛教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宝贵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邓峪石塔是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的重要展品之一。该展厅以“晋魂”为主题,分为“北朝风貌”、“大唐气度”和“宋明世相”三个单元,展出石刻造像、金铜造像、经卷、水陆画和佛经木刻板等文物144件(组),其中40件为新增重量级展品‌‌。展览环境明亮度的调整使得文物展示更加直观和真实,观众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些艺术瑰宝‌‌。</span></p><p class="ql-block">邓峪石塔原本位于山西省榆社县邓峪村,早在1965年就被列为山西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1996年和1998年,塔刹和塔身先后被盗。塔刹至今下落不明,而塔身则辗转流入了台湾,后来被一位私人藏家捐赠给了中台禅寺。2017年,中台禅寺的开山方丈释惟觉长老将其捐赠返还,使得邓峪石塔得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楼上</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的“晋国霸业”展览是“晋魂”基本陈列中最重要的展厅之一‌,展示了晋国从肇基到称霸春秋再到三晋称雄的历史过程。展览分为三个部分:‌“肇基河汾”、“争霸春秋”和“三晋称雄”‌,通过两周时期山西地区出土的文物,运用“二重证据法”,讲述了晋国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展览的核心展品是‌鸟尊‌,这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象征着晋文化的标识和三晋文化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西周晋侯鸟尊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该鸟尊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p> <p class="ql-block">晋侯鸟尊的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鸟尊的头部微昂,高冠直立,凤眼圆睁,眼神投向远方,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双腿硕壮,全身布满纹饰。在凤鸟的背上,有一只小鸟静静相依,成为器盖上的捉手‌。晋侯鸟尊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西周时期晋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借图)</p> <p class="ql-block">木雕</p> <p class="ql-block">商龙纹兕觥是商晚期的青铜器,1959年出土于山西石楼县桃花庄村,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商龙纹兕觥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挂;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p><p class="ql-block">方国文化代表‌:其独特风格区别于中原文化,可能为商代鬼方贵族器物,反映方国与中原的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商龙纹兕觥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商代北方民族青铜器铸造工艺,器物造型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球仅此一件。</span>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太原赵卿墓葬坑‌,即赵卿(<span style="font-size:18px;">墓主人赵简子,他在春秋末期执掌晋国政权长达50年,对赵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span>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春秋晚期的一座大型墓葬。该墓葬于1988年在太原金胜村发掘,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资料最丰富的春秋晚期墓葬之一。</p><p class="ql-block">赵卿墓的考古发现极为丰富,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青铜礼器148件,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土了一件国内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高1米,口径1.04米‌‌。此外,墓葬中还发现了46匹马和16辆战车,这些战车保存状况良好,车轮和车厢的结构清晰可见,为研究东周时期的车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赵卿墓的考古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的随葬品,更在于其为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贵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且种类全,许多乐器的音质音色保存完好,展示了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赵卿墓大鼎为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简子(赵鞅)墓出土的‌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镬鼎‌,是目前已知春秋时期最大的青铜鼎,现藏于山西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该鼎通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重220公斤,腹深50厘米,蹄足上部饰兽面,腹部以绹索纹分隔,上下均饰牛头双身蟠螭纹‌。</p><p class="ql-block">鼎内出土牛肩胛骨,推测为用于煮全牛的“牛镬”,属周礼规定的最高等级镬鼎‌。</p><p class="ql-block">该鼎代表晋国青铜器巅峰工艺,融合中原风格与北方草原文化元素,兼具浑厚肃穆与灵巧秀丽‌。</p><p class="ql-block">墓主赵简子为晋国六卿之一,此鼎象征其政治权威,与墓中其他1400余件青铜器共同反映春秋晚期晋国贵族礼制‌。</p> <p class="ql-block">石雕</p> <p class="ql-block">石雕</p> <p class="ql-block">战国夔龙纹方盘:貘形足的秘密</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夔龙纹方盘。这件方盘,长77厘米,宽45厘米,以其独特的夔龙纹和貘形足吸引了无数目光。夔龙纹,作为商周时期仅次于兽面纹的纹样,常出现在器物的颈部和口部,其形象源于神秘的龙。</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青铜器编钟主要包括楚公逆钟和晋侯稣钟。</p><p class="ql-block"> 楚公逆钟是一组编钟,共8件,出土于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属于西周晚期的文物。这些编钟的最大者通高51厘米,铣距28.8厘米,最小者通高22厘米,铣距12厘米。编钟的纹饰差异较大,甬的断面呈方形,有旋和斡,旋饰目雷纹。舞部两面微下倾,饰宽带卷云纹。钲、篆、枚部位之间隔以夹有乳刺的双阴线,枚为平顶两段式,篆饰长脚蝉纹。隧部饰龙、凤、虎纹纠结图案,两组对称排列。右鼓以长耳鳞身兽形或鸾鸟为第二基音点标志。钲部和左鼓均铸有铭文,多侵蚀严重。这些铭文记述了楚公逆为祭祀祖先出征,得到大量铜后作此编钟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晋侯稣钟是一组共16件的编钟。这组编钟的铭文共有355个字,记录了晋国国君稣的历史事件和家族信息。晋侯稣钟的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工艺。</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的【雁鱼铜灯】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雁鱼铜灯全系铜铸,整体造型为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雁额顶有冠,眼圆睁,颈修长,体宽肥,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雁喙张开衔一鱼,鱼身短肥,下接灯罩盖。雁冠绘红彩,雁、鱼通身施翠绿彩,并在雁、鱼及灯罩屏板上用墨线勾出翎羽、鳞片和夔龙纹‌。</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院的“方圆世界”展览是“晋魂”基本陈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展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和演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货币以金属铸币为主体,萌芽于商代,滥觞于东周,最终在秦朝统一为方孔圆钱的基本形态。经过秦“半两”、汉“五铢”、唐“宝文”等数次变革,直到明清制钱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货币体系发展脉络清晰。清末机制币出现后,流通近3000年的中国古代铸币体系走向终结。</p> <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多媒体拓展解读和经典的艺术浮雕等手段,提升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展厅设计以浅金色为主色调,结合量身定制的薄体龛柜、艺术照明、低反射玻璃等展示设备,打造了明亮、通透的展示环境和艺术氛围,使观众能够近距离品味古泉之韵,欣赏古钱之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方圆世界”展览依托山西博物院丰富的中国古代货币藏品,以中国古代货币发展过程中几次重大改革为节点,分为四个单元:</p><p class="ql-block">‌货币萌芽‌:探讨货币的萌芽和起源。</p><p class="ql-block">‌先秦铸币‌:展示先秦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特别是晋及三晋货币。</p><p class="ql-block">‌制行铢两‌:展示从秦半两到隋五铢的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宝文千年‌:展示唐朝“开元通宝”之后的“宝文时代”,标志着方孔圆钱的基本形态延续至清末‌‌。</p> <p class="ql-block">“方圆世界”展厅位于山西博物院主馆四层。展览通过丰富的实物和历史资料,系统展现了中国古代货币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是三晋货币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的“晋魂”展览中的“瓷苑艺葩”专题,通过展示中国瓷器的丰富历史和艺术魅力,向观众展示了山西在陶瓷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p><p class="ql-block">‌展览整体提升‌:瓷苑艺葩展厅在内容设计上兼顾了学术性、艺术性、教育性和互动性,力求在深入浅出的同时呈现最美的艺术效果。展品按时代排列,柜内展品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以达到最佳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晋阳釉陶‌:基于最新的陶瓷考古成果,原始瓷器的生产历史被前推至夏代。晋阳釉陶以其雄伟的造型和华丽的装饰,反映了北朝晋阳多元的文化面貌‌。</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中的西阴之花是一件彩陶作品,出土于山西运城西阴遗址,距今已有4000-7000年的历史‌。这件彩陶作品以其独特的玫瑰花图案而闻名,该图案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华”族的图腾,也是“华”字起源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西阴之花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情况。这件彩陶作品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山西地区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娄睿墓陶骆驼为双驼峰直立状载物骆驼俑。背负满载货物的灰色驮囊。驮囊两端被捆扎束紧,下面为横置的帐篷杆(圆顶蒙古包插杆及插杆的圆形架)及拧起的似麻花状的丝织物,顶上平放帐篷顶圈,前部两侧各挂两个枣核形物品,或是水袋,或是水壶之类的盛水器。骆驼四肢刚健,挺拔有力,充分体现了沙漠之舟坚韧不拔的风貌。</p><p class="ql-block">骆驼俑既是随葬品,也是艺术品,其创作源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想象升华。北朝时期的骆驼俑造型虽略显古朴,但追求写实,艺术手法生动逼真。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早已把骆驼和对外交往、贸易交通紧紧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骆驼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连接商路与文明互通的重要媒介,使不同文化穿越大漠融汇碰撞、互相渗透。可以说,北朝时期的载物骆驼俑作为民族融合和丝绸之路的文化遗粹,有着不可多得的艺术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虞弘墓‌是199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一处隋代古墓中出土的汉白玉石椁,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虞弘墓是中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全国类似的墓葬仅发现三处‌。</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的明万历孔雀绿釉蟠螭纹炉是一件珍贵的明代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这件明万历孔雀绿釉蟠螭纹炉属于明代万历年间制作的瓷器,具有典型的孔雀绿釉和蟠螭纹装饰。其高41.2厘米,口径37.2厘米,属于典型的饪食器。器物附有一个镂空蟭纹的盖子,盖子上还有双附耳,微微外撇,高出器口。鼓腹较深,圜底设计,整体扣合成一个浑圆体,下方支撑着三兽蹄足。盖面和口沿下装饰着蟠螭纹,腹部则饰有蕉叶纹‌‌。</p><p class="ql-block">孔雀绿釉瓷器在明代非常流行,其独特的釉色和纹饰反映了当时的高超制瓷工艺和审美趣味。蟠螭纹是传统青铜装饰纹样的一种,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这种纹饰不仅美观,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的胭脂红八宝纹鼎是一件清代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该鼎属于清代文物,具有八宝纹饰,展现了清代瓷器的典型特征‌。胭脂红八宝纹鼎的纹饰和颜色反映了清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趋势。胭脂红是一种鲜艳的红色,象征着富贵和喜庆;八宝纹则是由八种吉祥图案组成,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祈福。这件瓷器不仅展示了清代瓷器的制作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取向‌。</p> <p class="ql-block">这件清代黄釉狮子是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珍贵文物。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见证了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流。狮子作为“外来物种”,自汉武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中原文化所吸收和融入。狮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兽”,具有祈福和镇煞的寓意‌。</p><p class="ql-block">这件黄釉狮子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尚未详细说明,但可以推测其制作工艺可能涉及高超的陶瓷技艺和釉色处理技术。狮子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常被用于装饰和象征权威与祥瑞‌。</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院兽形觥是商代的一种酒器,又称“兕觥”。‌兽形觥通常没有自名铭文,其名称是通过其形状和用途来约定的。觥的器身像一只“匜”,多为椭圆形或长方形,一侧有宽阔的槽流,另一侧有鋬。器盖随着器口的形状弯曲,通常前端为兽首形,中间有钮,末端有鸮鸟尾羽,装饰华丽‌‌。</p><p class="ql-block">兽形觥出土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旌介商墓。这件觥不仅是一件实用器,更是一件艺术品,展示了商代晚期的青铜工艺水平。其装饰精美,满身的云雷地纹作为第一层花,浮雕的兽面纹、夔龙纹和鸟纹为第二层,高浮雕的兽头为第三层,层层推进,立体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琉璃螭</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金代三彩虎形瓷枕是一件独具匠心的艺术品,由长治八义窑精心烧制而成‌。该瓷枕的形态设计独具匠心,以卧虎为造型,一端为虎头,浓眉大眼,憨态可掬;另一端为虎尾,尾巴贴于虎身右侧,虎背作为枕面,上绘有黑色折枝花。除了枕面外,其余部分均用黄黑彩装饰,增添了一丝神秘与雅致‌。</p><p class="ql-block">这件瓷枕不仅展示了古代陶瓷艺术的精湛技艺,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趣味。它的造型生动,装饰精美,体现了金代瓷器的艺术水平。此外,瓷枕的枕面开光墨绘喜鹊登枝纹,进一步增加了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大同青窑”中国古窑名,在北方青瓷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故名。始烧于辽代,发展于元代,终于清末。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 "青瓷窑",距城二十三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袖。在大同市北边内蒙兴和县现有大同窑乡。古时大同周边煤窑较多,多伴有高岭土生成,便于开窑烧瓷,开创了辽金山西青瓷的风格,并传至高丽和日本,影响着今天朝鲜、韩国及日本的瓷器。现在怀仁县陶瓷业秉承大同窑古风,复古创新,在北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p> <p class="ql-block">山川精英</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院藏“康熙琥珀三彩碗”具有康熙三彩瓷器的共性特征‌:</p><p class="ql-block">‌釉色组合‌:常见黄、绿、紫(或赭石)三色釉,部分器物加入白色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院收藏的景德镇瓷器主要包括青花瓷和彩绘瓷,这些瓷器展示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超技艺和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元代以来,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和釉里红的成功烧制,使制瓷工艺与中国绘画完美结合,开创了美学新纪元。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融合了南北风采,青花瓷幽蓝靓丽,彩绘瓷绚彩缤纷,单色瓷则以纯为美,端庄典雅,共同谱写出溢彩流光的华彩乐章。</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院收藏的达摩坐像是明代德化窑瓷塑名家何朝宗的作品。该像高33厘米,座宽16厘米,采用象牙白釉,背后钤有方形“何朝宗印”款识。</p><p class="ql-block">何朝宗‌,明代著名的瓷塑家,被誉为“瓷圣”,主要活跃于福建德化县。他生于1522年,卒于1600年,是德化窑瓷塑的代表人物。何朝宗的瓷塑作品以观音、达摩等宗教人物为主,其作品以细腻的工艺和传神的表现著称,深受后世推崇‌。</p><p class="ql-block">何朝宗的作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白瓷艺术的巅峰之作。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欢迎,还在国际上享有“东方艺术珍宝”的美誉,甚至被欧洲人誉为“东方维纳斯”,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院的千手观音像‌位于山西博物院内,是该馆的重要展品之一。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p><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象征着大慈悲和无量广大,她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根据《陀罗尼经》记载,千手观音能够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满足各种愿求‌‌。在佛教中,千手观音的每一手都代表一种法器或功能,象征着她能够应对众生的各种需求和苦难‌‌。</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院内的千手观音像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这尊佛像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通过参观这尊佛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宗教艺术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p> <p class="ql-block">土木华章”是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中的核心艺术专题之一,聚焦山西古代建筑艺术及其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土木结构建筑的独特体系与历史脉络。‌</p> <p class="ql-block">土木华章以山西古建筑为核心,涵盖木构建筑、彩塑、壁画、琉璃等附属艺术,呈现从史前至明清的完整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汉代绿釉陶楼(如运城平陆出土的三层庑殿顶陶楼),展现早期建筑风貌。</p><p class="ql-block">北魏石雕屋形龛(大同小站出土)、北齐厍狄迴洛墓木构件,反映北朝建筑技艺。</p><p class="ql-block">元代以前木构建筑模型及实物资料,山西此类建筑占全国70%以上,被誉为“古建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的绿釉三层庑殿顶是一件珍贵的汉代文物,展示了汉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这件文物出土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是绿釉陶楼的一种,具有三层庑殿顶的设计。其釉色为绿色,屋顶为庑殿顶形式,整体设计精美,展现了汉代建筑的瑰丽风貌‌‌。</p><p class="ql-block">这件绿釉三层庑殿顶陶楼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研究汉代建筑技术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它的存在为我们揭示了汉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西大街8号万荣东岳庙内,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中国纯木质楼阁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佛宫寺释迦塔一起被称为“南楼北塔”。飞云楼为万荣东岳庙主要建筑之一。飞云楼在建造技术结构力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占有独特地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包含飞云楼在内的万荣东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与悬空寺模型合影</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石牌楼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处的龙泉寺门前,是民国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华第一雕”。</p><p class="ql-block">牌楼采用四柱三门三顶的仿木构设计,中高旁低,呈一字形布局,通体由纯汉白玉雕刻而成,高9米、宽14米。顶部仿楼阁分上下两层,四根方柱由八根雕龙斜柱支撑,历经百年风雨仍稳固如初。牌楼以“九龙”为核心,共雕刻89条形态各异的龙(游龙、盘龙、飞龙等),36只狮子及佛道儒三教元素(如文殊骑狮、八仙法器、文房四宝等)</p><p class="ql-block">技法融合‌:结合浮雕、透雕、镂空雕等技法,中门“二龙戏珠”龙鳞清晰可见,云纹透光流转;柱础石狮或威严或憨态,花蕊细如发丝。</p><p class="ql-block">‌仿木细节‌:斗拱层叠、飞檐翘角均以石仿木,严丝合缝如天然一体,被誉为“石雕建筑艺术的天花板”。</p><p class="ql-block">‌宗教意义‌:108级台阶象征破除烦恼,牌楼题刻“佛光普照”“峻凌霄汉”体现佛教与传统文化融合。</p><p class="ql-block">‌哲学内涵‌:89龙、36狮等数字暗合“九九归一”“三十六天罡”等传统意象。</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院乾坤正气牌楼‌位于山西省博物院内,是该院的重要建筑之一。乾坤正气牌楼是山西省博物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乾坤正气牌楼始建于隋唐时期,最初仅担负军事职能,自唐朝起兼负行政、军事两项职能。由于地处交通要冲,霍州署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兼具行政、军事及驿站职能的衙署。现存建筑主要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院应县木塔模型</p><p class="ql-block">山西应县木塔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p><p class="ql-block">结构佛塔。该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高六十五点八六米,五个明层、四个暗层总共九层,相当于现在约二十层楼房的高度,总重量约七千四百三十吨.整个木塔共用了五十四种不同形式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楼阁式佛塔,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栱博物馆”.应县木塔是中国佛塔的一个典型代表,而中国佛塔则是世界塔型建筑物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最高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之一,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和巴黎埃菲尔铁塔齐名,被誉为“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巅峰技艺,还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部有汾河纵贯全省。这种“表里山河”的地理特征使得山西成为天然的军事屏障和交通要冲,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西的太行八陉、雁门关、宁武关等险关要隘,更是控制了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通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在华夏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素有5000年华夏看山西之说。</p><p class="ql-block">早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炎帝曾在山西活动,夏、商、周等朝代也在山西有重要的统治区域。春秋时期,晋国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基础。秦汉时期,山西设有太原郡、上党郡等,成为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的政治中心,北魏、东魏、北齐等都在此建都。隋唐时期,山西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文化中心,唐代诗人杜甫曾赋诗赞美山西。宋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成为北方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span>,如晋祠、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壶口瀑布、五台山、悬空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雁门关等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遗迹不仅见证了山西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还通过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对现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推动了山西文化旅游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山西的历史魅力。</p><p class="ql-block">山西古迹,值得一游🤣🤣推荐推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