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在郁山:洗墨池畔的贬谪岁月与文化遗泽

<p class="ql-block">黄庭坚在郁山:洗墨池畔的贬谪岁月与文化遗泽</p><p class="ql-block"> 苏 兵</p><p class="ql-block">在郁山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黄庭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万卷堂旁,那一方黄庭坚洗墨池静静伫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明朝彭水县贡生钱世贵曾为其题诗《洗墨池》:“万卷书开一草堂,溪云常带墨花香。功名谪降人千载,遗迹飘零字数行。水面文章添远思,池边草木丏遗芳。临流枨触当年事,又觉江天近晚凉。”此诗收录于《酉阳直隶州总志》,《四川通志》亦有相同记载,为洗墨池增添了几分诗意与历史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黄庭坚,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摩围阁老人,出生于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生于公元1045年,卒于1105年。23岁高中进士后,他踏上仕途,在当时的北京(今河北大名)担任了七年的国子监教授,又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用六年时间主持编修《神宗实录》。在文人云集的两京之地,他凭借独特的“黄庭坚诗体”,成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其书法造诣更是卓越,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大家”,四人以各自独特的书风,引领着北宋书法界的风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总是变幻无常。宋绍圣初年(公元1094年),黄庭坚遭到政敌章惇、蔡卞等人的恶意弹劾。他们诬陷黄庭坚在纂修《神宗实录》时“修实录不实”,蓄意歪曲史实,损害了神宗皇帝的形象。就这样,哲宗皇帝将他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并遣往黔州(今重庆郁山)安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绍圣二年二月,黄庭坚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开封,一路南下。渡汉水,至江陵后,他改走水路,逆江而上。当船行至三峡时,两岸凄厉的猿啼声,仿佛是对他蒙冤受屈的同情与诉说,让他百感交集。最终,他弃舟登岸,取道陆路直奔巫山。作为当时声名远扬的大书法家和大诗人,黄庭坚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款待,也得以游览峡中的奇山秀水。但身为被贬之臣,他内心深处的抑郁忧闷始终如影随形,难以排解。在巫山,他写下了《醉蓬莱》,其中“尽道黔南,云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的词句,道尽了心中的无奈与哀愁。离开巫山后,他又经建始、恩施,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于四月二十三日抵达黔州,寓居在郁山的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开元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坐落于郁山镇202省道东侧,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故而得名。历经多次修缮与重建,它颇具规模。堂殿三重,两旁是禅室和库房,中间是天井,构成了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各殿均为重檐歇山式顶,琉璃碧瓦覆盖其上,鳌角卷曲外挑,古朴而庄严。下殿前左侧,曾有唐代宗时期(763—779)黔州都督赵国珍所铸的大型铜钟,如今收藏于黔江重庆民族博物馆。大厅内高悬着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的“黔中第一山”牌匾。右侧有一排长廊走道和吊脚楼房,是住寺僧人的食宿之地。四周八株古榕,枝繁叶茂,荫蔽四方。旁边还有花圃、鱼池,环以石栏。岁月流转,如今虽已不复往昔全貌,但仍留存着山门、下殿及中殿,建筑面积达372平方米。清代乾隆辛丑年(1781),巡检黄铣对其进行培修;同治丁卯年(1867),住持僧原汲又进行了重建。这座寺庙与山西省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一样,是唐代仅存的珍贵寺庙建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据《四川通志》记载:“开元寺在郁山镇。案:在郁镇凤凰山丹泉井之上。自唐开元时已有此寺…。”黄庭坚在《与秦世章文思》一书中也曾提到:“某黔中尚未有生计,方从向圣与乞得开元寺上下两段,既募两户蔬圃矣。”可见,开元寺在黄庭坚的郁山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这里,他过上了亦耕亦读的生活,还与黔州的学子们讲学授业,虽身处困境,却也能自得其乐。他在《与太虚书》中自嘲道“是黔中一老农耳” 。而离开元寺不远的“山谷井”,便是因黄庭坚曾在此浇禾苗取水而得名,成为他那段生活的一个小小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摩围阁,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明彭水知县曹栋《丹泉井记》记载:“山谷氏游摩围,居洞中者久之,得其趣,建摩围阁于郁山之阳,即今开元寺后佛阁是已。”黄庭坚著名的草书作品《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中也有提及:“……己而自观之,诚如钱公语,遂改度,稍去俗气,既而人多不好,老来渐懒慢,无复堪事,人或以旧时意来乞作草,语之以今已不成书,辄不听信,则为画满纸,虽不复入俗,亦不成书,使钱公见之,亦不知所以名之矣。摩围阁老人题。”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黄庭坚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与自我反思,也让摩围阁成为了他艺术创作与思考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怡偲堂,位于开元寺内,也是黄庭坚留下足迹的地方。他在《跋自作草后》中写道:“余寓居开元寺之怡偲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在这里,他的书法创作仿佛得到了江山灵气的滋养,挥毫泼墨间,融入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开元寺不仅是僧人的修行之地,更成为了郁山设馆课读的场所,书香四溢。清光绪年间(1875—1908),兵部主事、郁山人支福田曾作《开元寺读书》一诗:“寺插碧云边,书生夜未眠。空庭孤月皎,古殿一灯圆。睡鸟啼高树,村鸡鸣晓天。数声清磬响,旭日到窗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开元寺的静谧与读书人的勤奋,展现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1983年3月,县人民政府将开元寺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了保护标志,让这座古老的寺庙得以更好地保存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丹泉井,同样与黄庭坚有着不解之缘。据宋书《舆地纪胜》记载,为黄庭坚亲笔题写。明万历二十九年,彭水知县曹栋所题《丹泉井记》中详细阐述了丹泉井的由来:彭邑郁山开元寺前,以泉为井,黄庭坚取意于《易经》,“井冽寒泉可用汲”“无丧无得往来井”。井在山下出泉,取象于蒙水游至,取象于坎,故凿石为池,名为井,既可用以汲水,又方便往来,还能从其中领悟卦象之意。而以“丹”名泉,则是因为黄庭坚曾游摩围山,在洞中居住许久,得其乐趣,在郁山之阳建摩围阁(即现在开元寺后佛阁)。他在此栖息、修炼,故而将泉命名为“丹泉”。丹炼于火,成于火,而名泉,取意于“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水火不相射”,源于《易经》的离坎二卦。也有人说,丹需白矾,取自离郁山约三十里的岩山,丹成后,便能凭虚御风于霄汉之间。但清鄞县贡生邵墪认为这种说法荒诞虚幻。周茂叔说:“读书如炼丹”,这或许才是黄庭坚命名“丹泉”的真正寓意。邵墪游历至此,也曾题五古一首,原注:井在郁镇开元寺傍,黄山谷谪黔中时,炼丹于此。诗中赞道:“名胜纪开元,寺傍得深穴。厥名曰丹泉,迥与凡井别。忆昔黄公来,坐此叹奇绝。适与学养生,雅慕长生诀。暮暮与朝朝,炉中火不辍。公本济世人,匪在神仙列。聊寄物外心,讵欲遗遗一切。斯人去已遥,芳踪不磨灭。至今渝泉者,名以山谷设。汲之饮一杯,清风仰前哲。”晚清四大名臣军机大臣张之洞题丹泉井楹联集宋句云:“文章已入华严谷,下笔能为鲁直书。”又集经云:“井以辨义,泉流既清。”丹泉井,不仅是一处实用的水源,更承载着黄庭坚的文化理念与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万卷堂及丹泉书院,是黄庭坚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他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明彭水知县曹栋《万卷堂碑记》中记载:“山谷谪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可百里里许曰郁山镇,人物蕃衍,贸易云集,称彭水诸镇之最。层峦耸翠,凤山右峙,郁水绕其前,由山趾至水滨,四围平田可数十顷,民咸粒食之,称郁山一镇之最。山谷博极群书人也,依山为卢,名曰,万卷堂” 。清代,云贵总督劳崇光题丹泉书院(万卷堂)院额曰:“文澜挹秀”,并题楹联曰:“青灯黄卷,结习难忘,到此地暂停使节;蔬圃墨池,流风未远,愿诸生勉绍前修。”川东道台锡珮也为万卷堂题楹联曰:“从渝州按部而来,喜闻岩邑弦歌,真不愧祠列三贤,堂开万卷;是山谷读书所在,守得墨池楷范,又何难诗雄四海,文冠一时。”可惜,“万卷堂”在元代因年久失修而破败,后由郁山人向午凤出资维修改造。据康熙版本《彭水县志》记载,向午凤是元代状元,“元状元向午凤之墓,在凤凰山丹泉井之右,型如小邱,石椁天成,有神道碑,因乱为土酋所毁,按地俗称状元堡”。万卷堂虽历经沧桑,但它所承载的文化教育意义,却一直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摩尼洞,位于伏牛山右,万卷书堂之左,小溪旁。土穴宽八尺,洞内可容纳七八人,相传是黄庭坚曾经憩息的地方。宋进士魏汝功曾为摩尼洞题诗:“凉影桐阴护草堂,洞云漠漠夜珠光。何时石壁题名姓,惟见秋山映夕阳。”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摩尼洞周边清幽的环境,以及那种岁月悠悠、物是人非的感慨。摩尼洞如今还留存着魏汝功的题刻,在后照河岸,前面有壮观的瀑布群景观,自然景色优美。在这里,黄庭坚或许曾在静谧中思考人生,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九月,黄庭坚逝世的讣闻传到黔州,郁山市民悲痛万分。他们寻来黄庭坚在彭水时的旧衣物数件,用棺木收敛,在中井河北岸玉屏山麓建了衣冠冢。彭水的官民们还在县城和郁山镇分别建了“三贤祠”,将黄庭坚与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唐朝太傅长孙无忌一同供奉,表达对他的敬仰与怀念。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冬月,郁山巡检许承之将旧冢用砖封起,并重立石碑,名为“宋史官黄文节公之墓”。1983年3月,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将此冢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庭坚虽已远去,但他在郁山留下的足迹和文化遗产,如洗墨池、开元寺、摩围阁、怡偲堂、丹泉井、万卷堂、摩尼洞等,却永远被后人铭记和敬仰。他的文学才华、书法艺术以及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传播文化的精神,成为了郁山乃至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