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相逢】 西北之行(4)葡萄沟及坎儿井

知足常乐

<p class="ql-block"><b>昵 称:知足常乐</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446588406</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随临沂旅游团队一起去大西北-北疆部分旅游景点旅游,在坎儿井和葡萄沟随手拍了些照片,现将部分照片呈现大家,共同回忆那难忘的时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葡萄沟,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境内一处沟谷(景区),因盛产葡萄而得名。当地维吾尔人称之为“布依鲁克”,意思是“长着又多又好葡萄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北朝时,吐鲁番已成为重要的葡萄种植产地。从洋海古墓出土的一根葡萄藤考证,当地种植葡萄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葡萄沟全长7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是天山山脉博格达峰南坡前出带中的一个褶皱,区内布满了葡萄园,居住着9000余名维吾尔、回、汉等农民。布依鲁克河(人民渠)水穿谷而过,树木繁茂,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与火焰山形成反差。晾葡萄干的荫房为方方的土房子、四面用士坯砌出透空的墙、葡萄就长串长串的在里面挂着,吐鲁番特有的干燥的热风吹上40多天,就成箭萄干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7年5月8日,葡萄沟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4月,葡萄沟景区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荣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坎儿井参观结束后,我们围在一起座谈,大家一直以为:作为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应该学习和借鉴古人采水、用水的经验,把沂蒙山区彻底解决旱能浇、涝能排的问题,确保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农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span></p> <p class="ql-block"><b>摄影:知足常乐</b></p><p class="ql-block"><b>文字:知足常乐</b></p><p class="ql-block"><b>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b></p><p class="ql-block"><b>歌唱:姚璎格</b></p><p class="ql-block"><b>编辑:知足常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