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踏进成都,是1985年。我从一个高原部队,调往四川省军区。在红星路一家劳动旅馆,住了第一个晚上。后来才发现,那旅馆和省军区后勤部就百步之遥。那时“劳动”打头的店招很多,给人踏实可靠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省城始终是令人向往的,虽然当年的成都并不像当下这么繁华。记得当时从省军区后门步行到新南门,途中还有好几块菜地。要知道,这可是在一环路以内。而我今天居住的二江寺,除了警官学院(当时叫武警指挥学校),周围都是村庄和农田。</p><p class="ql-block"> 随着对成都的熟悉和了解,直到今天,对成都的喜爱已然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成都是一本厚重的史书,轻轻翻开,便发现它曾经的辉煌。成都曾经也是“皇城”,一样承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见证着岁月的起承转合。然而,成都人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们脚踏实地,如同这座城市的土地般实在。在饮食菜肴方面,也鲜有花拳绣腿、故作高雅,有的只是最接地气的风味。一碗热气腾腾的担担面,面条筋道,臊子鲜香,再淋上那独特的红油,每一口都是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一盆麻辣鲜香的火锅,翻滚的红汤,涮煮着各类食材,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间,尽显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成都人也如同自己的饮食,从不以出身或历史为噱头去牵强附会,或攀龙附凤,他们用纯朴和本真,诠释着对生活的态度。更不会像有些城市的有些人,在排外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滑稽可笑的优越感,浅薄无知而令人生厌。</p><p class="ql-block"> 成都尽管地处内陆,却从未被地理的界限束缚住思想。这座城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蓄着各地的文化。无论是来自江南的温婉诗意,还是塞北的豪迈粗犷,都能在这里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从古老的川剧艺术,融合了说唱、杂技等多种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到现代各类艺术展览、音乐节在这里蓬勃发展,成都始终走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前沿,思想开放而包容。</p><p class="ql-block"> 成都人对安逸的追求,宛如流淌在这座城市的府南河,舒缓的基因早溶于血脉之中。他们深知,人生最大的财富并非堆积如山的物资钱财,而是那份能让人身心舒畅的悠闲。在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进街边的茶馆,点一杯盖碗茶,喝着茶,听着书,与老友摆摆龙门阵,兴趣来了让人洗洗耳朵,享受着时光的缓缓流淌,这便是成都人眼中的惬意生活。但这份对安逸的向往,绝非是不思进取。成都人深谙张弛有度的智慧,他们在悠闲中积蓄力量,在需要拼搏时全力以赴。</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随着国家建设重心的西移,成都如同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无论新街老街,高楼大厦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传统的文化产业与新兴的科技产业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繁荣画卷。它既有传统根基的深厚滋养,如同千年古树的盘根错节,牢牢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灵魂;又蕴含着新的活力,似清晨初升的朝阳,充满无限可能。无论是宽窄巷子、锦里,还是春熙路、太古里,都展现出一种古韵新姿。天府新区的崛起,人民南路数十公里的向南延伸,无不彰显着成都的大美。</p><p class="ql-block"> 成都,正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成为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魅力之城。</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