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榆林古城,位于中国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白城台村,是一座承载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不仅是中国北方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九边雄镇”和“塞上明珠”。榆林古城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榆林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榆林寨的建立标志着这一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开始形成。到了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榆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开启了榆林古城的正式建设。此后,为了增强防御能力,榆林古城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拓榆阳”。第一次是在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形成了北城;第二次是在明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后改为此名),形成了中城;第三次是在明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形成了南城。经过这三次扩建,榆林古城不仅更加坚固雄伟,还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榆林古城的城墙高大坚固,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完整的古城墙”。城墙用黄土夯筑,外侧包以青砖,城高三丈六尺(约12米),比北京明城墙还要高,这是皇帝为了加强榆林作为军事重镇的防御能力而特别钦定的。城墙周长6789米,顶宽三丈,底宽五丈,城墙上建有1700多个砖垛口和72个逻城,并配备火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古城有五座城门,北为“广榆门”,东为“振武门”,大西门为“宣威门”,小西门为“斩东门”,南门为“镇远门”。各城门顶上均建有两层高城门楼,但如今除南门尚存外,其他城门及城楼大多已毁,仅存的南门及瓮城现为镇远饭店所占。</p> <p class="ql-block">榆林古城不仅以其坚固的城墙闻名,还以其丰富的古建筑和古文化遗迹吸引着无数游客。古城内的古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古代城市的繁荣景象。城南榆阳桥东侧的凌霄塔,是明正德十年(1515年)所建的一座八角形13层楼阁式砖塔,高43米,是榆林八景之一——“南塔凌霄”。从凌霄塔所在山峰远眺榆林古城,古城尽收眼底,令人感叹其雄伟壮观。此外,古城内还有镇北台、红石峡、万佛楼等名胜古迹,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位于城北,是万里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烽火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它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镇北台呈方形,分四层,高30余米,每层有台阶相通,登台远眺,榆林古城与毛乌素沙漠风光尽收眼底。红石峡则是榆林古城著名的自然景观,峡谷两岸红石对峙,榆溪河穿流其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万佛楼位于榆林古城南大街中段,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楼内供奉着成千上万尊佛像,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榆林古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古代的榆林不仅是军事重地,也是边疆贸易的中心和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汇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汉蒙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各族人民互通有无、和平往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古城内的老街北端起依次排列有鼓楼、凯歌楼、钟楼、星明楼、万佛楼、文昌阁等古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承载着榆林人民的记忆和情感。漫步在古城的老街上,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榆林古城还是一座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城墙外,休闲的市民在享受着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呈现出一副安然祥和的景象。秋天来临,拾秋叶、望秋月、观残荷、闻桂香、品秋茶、食秋果、赏秋菊、听秋雨,成为古城居民和游客们喜爱的雅趣。古城宫墙外,抬头看到这幅景色,不禁让人心生感慨,仿佛穿越回那个繁华的盛世。</p> <p class="ql-block">榆林古城的美不仅在于其宏伟壮观的城墙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见证了千年的沧桑变迁,每一块青砖古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落寞。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雕梁画栋间透露出往昔的繁华。晨光初照时,古城更显古朴宁静,老人们围坐在门前,手捧热茶,聊着家长里短,那份闲适与淡泊,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感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