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青铜故里千载韵 炉火今朝耀四方</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皮文龙</span></p><p class="ql-block"> 在长江中游南岸,有一方被时光反复摩挲的土地。北魏郦道元以"石色皆黄"为其命名,却不知这三千年炉火早已将金黄淬炼成华夏文明的青铜底色。这里,山是矿脉的隆起,水是金属的流淌,连空气中都悬浮着历史的矿粉。</p><p class="ql-block"> 黄石,这座用矿石书写编年通史的城市,正以"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气度,向世界展开其厚重如青铜鼎、清雅似山水卷的多维画幅。</p> <p class="ql-block"> 当商朝的矿工在铜绿山敲下第一块孔雀石时,黄石就注定成为华夏青铜文明的子宫。铜绿山古矿遗址那纵横交错的井巷,是刻在大地深处的甲骨文,记载着从商周延续到汉代的采矿智慧 。这里曾冶炼出曾侯乙编钟的铜锡,浇铸过越王勾践剑的锋芒,那些深埋地下的竖井、斜巷与炼炉,构成一部用矿石写就的《考工记》。唐天佑二年的青山场院,北宋李煜"大兴炉冶"的命名,直至张之洞奏响近代工业化的序曲,黄石的冶火始终与文明同频共振 。如今,在黄石博物馆,93件一级文物静默如偈,那尊西周铜鼎的饕餮纹里,分明游动着长江与矿脉杂交的基因。</p><p class="ql-block"> 而大冶铁矿的矿冶大峡谷,就如倒置的青铜巨觚盛满工业文明的烈酒。那个驰名中外的444米垂直落差"亚洲第一天坑",见证过清末汉阳铁厂的炉火,输送过武汉长江大桥的钢梁。那片3.7亿吨废石堆上生长的刺槐林,恰似黄石人写给大地的十四行诗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陆车站欧式立柱的裂痕里,仍能听见1892年湖北省第一条铁路的汽笛;汉冶萍公司旧址的铁锈中,尚可触摸盛宣怀、李鸿章们实业救国的体温 。这座"钢铁摇篮"与"水泥故乡",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染色体——在矿山公园的硬岩复垦基地,每一株刺槐都是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幕阜山脉北麓的400座青峰,将250个湖泊研磨成水墨丹青。仙岛湖1002座岛屿如星斗坠玉盘,在"世界三大千岛湖"的盛名下保持处子般的澄澈 ;横江枕流西塞山,如巨鳌负天,吞云吐雾。山色青黑,江水浊黄,两相搏击,终古不歇。山不甚高,而气魄雄浑,每值风起,松涛与江声相和,俨然天地间一大喉咙,日夜吼着无人能解的言语。而山前白鹭仍循张志和的诗行飞行,桃花洞口的鳜鱼犹记《渔歌子》的平仄。更奇绝者当属东方山,因西汉东方朔曾在此结庐隐居而得名,并以"三楚第一山"之誉闻名荆楚,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核心景区"东方佛国"药师佛道场香火绵延千年。山中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拥有"青松倒插、白莲频开"等八景奇观,集宗教朝圣、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于一体,是鄂东南重要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而秀美的城中湖——磁湖,就像是镶嵌在黄石城中的一颗碧玉明珠,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湖畔垂柳依依,倒映着如镜的湖面;远山如黛,勾勒出诗意的天际线。朝霞染红粼粼波光,晚风轻抚静谧水面,四季流转间,磁湖以不同的风姿诉说着自然的灵秀与温柔。这里是城市的绿肺,更是心灵的归处,让人沉醉于她的宁静与深邃,流连忘返。而当磁湖的月光与矿山公园的槐花完成光影交媾,黄石便拥有了"半城山色半城湖"的东方美学配置。 </p> <p class="ql-block"> 黄石,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巍峨群山披翠裳,碧湖如镜映苍穹。峡谷鎏金,瀑布飞虹,野猪麋鹿徜徉在油画般的旷野上。矿藏在地下闪耀,沃土孕育五谷丰登,温泉如星子散落人间。四季在这里挥洒最浓烈的色彩:春绽野花海,夏涌绿浪涛,秋燃枫林火,冬塑琉璃境。这片上帝偏爱的土地,是地质教科书,更是生灵共舞的伊甸园!在这块神奇土地上,富河两岸的油菜花海,将1300亩春光织成金毯,应和着网湖湿地天鹅的颈项曲线 。阳新银鱼以玉簪之姿游弋在《本草纲目》的字里行间,韦源口螃蟹的膏黄里蓄满长江水文 。印子粑的模具雕刻着楚民对糯米的虔诚,港饼的麻香源自1883年就未曾中断的老面酵头 。最动人的莫过于太子豆腐——这种"煎炒不烂"的吃食,用1700年时光证明,真正的文化韧性往往藏在最柔软的质地中 。</p><p class="ql-block"> 站在龙峰之巅俯瞰,可见青铜绿锈与钢花飞溅共色,矿坑剖面与湖岸线交织。这座连续三千年采矿史未曾断代的城市 ,正将77种矿藏转化为文化资本:铜绿山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进程,华侨城文旅综合体崛起的轮廓,139个文旅项目勾勒的"诗画黄石"蓝图 ,无不昭示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解。当天空之城的玻璃平台倒映千岛,当东昌阁的沉浸式戏剧复活矿工记忆,黄石这座”江南聚宝盆”已找到其作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的内核——以矿冶为骨,山水为肉,鱼米为血,在古老与现代的双向奔赴中,完成青铜血脉与山水诗篇的永恒交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