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老干部高文会

山柏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廖沟村走出的革命先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省宁武县革命历史的长卷中,高文会的一生如同一枚深嵌于时代岩层的化石,既镌刻着抗日战争的烽火记忆,也沉淀着新中国基层治理的探索足迹。作为宁武县化北屯乡大廖沟村走出的革命先驱,高文会以九十载人生跨度,见证并参与了从民族救亡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壮阔历程。 </p> <p class="ql-block">一、烽火淬炼:从农家子弟到革命骨干 </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岁的高文会毅然加入抗日队伍,成为宁武县教导团的一名普通战士。据地方志记载,他白天参与军事训练,夜间借宿于山间窑洞,以粗粮野菜充饥,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1942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县游击大队担任副官期间,多次穿越日军封锁线运送物资,其机智果敢的作风深受战友赞誉。 </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高文会调任独立3团管理员,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一次战役中,他率领运输队突破敌军围堵,成功将弹药送达前线,为战斗胜利立下关键功劳。老战友回忆:“高文会总说‘后勤就是生命线’,哪怕自己饿着肚子,也要让战士吃饱饭。”</p> <p class="ql-block">二、扎根乡土:新中国基层治理的探索者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高文会主动选择回到宁武县,投身于地方经济恢复与社会治理。他历任县互助合作社主任、农工部部长等职,主导推行“农户互助耕种”模式,将分散的土地整合为集体劳作单元。1955年,他带领村民开垦荒地300余亩,当年粮食产量提升40%,该经验被列为全县典型推广。 </p><p class="ql-block"> 在担任宁武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期间(1970年代),高文会力排众议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他亲自勘测地形,带领群众修建灌溉水渠20余公里,解决了困扰当地数十年的春旱难题。至今,大廖沟村仍保留着他当年手绘的灌溉系统草图。</p> <p class="ql-block">三、逆境坚守:特殊年代里的无声抗争 </p><p class="ql-block"> “文革”风暴席卷宁武时,担任县委副书记的高文会和县委书记王聚清一起,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967年,他被造反派押解至全县各公社批斗,每日需佩戴“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木牌游街。据现存口述史料记载,批斗会上他曾高声回应:“我参加革命时,你们还在吃奶!”其刚直品格令在场群众暗生敬意。 </p><p class="ql-block"> 即便身处困境,高文会仍设法保护地方文化遗存。1968年,他借“劳动改造”之机,秘密转移了村中明代古碑,使其免遭损毁。这一举动,为后世研究当地移民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血脉 </p><p class="ql-block"> 高文会晚年离休后,仍活跃于宁武县老干部活动中心。2000年逝世前,他将毕生积蓄捐出,设立“红色教育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如今,该基金已累计资助学子200余人,其中12人成为人民教师、医生等基层工作者。 </p><p class="ql-block"> 宁武县委老干部局近年持续开展“银发力量”工程,通过荣誉退休仪式(如2024年集中为49名科级干部颁发退休证书)、节日慰问(如2025年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等活动,将高文会等老一辈的精神传承制度化。老干部服务中心负责表示:“我们要让老同志的‘红色记忆’转化为年轻干部的‘精神火种’。”</p> <p class="ql-block">  高文会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基层干部的生动缩影。从太行山麓的抗日烽烟,到黄土高原的振兴征程,他以行动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宁武县老干部工作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正让这份红色基因焕发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山柏工作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