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p><p class="ql-block"> 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雁门关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点,雁门关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商道,雁门关折射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用途、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遗存,形成了景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旅游风情,展现了这座历史名关的功能作用和兴衰历程,也讲述着3000多年来见证的沧桑历史和风云际会。随着近年来的大规模修复开发,古老的雁门关已经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我所思兮在雁门……”这是东汉文学家张衡对雁门关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这是南朝诗人庾信对雁门关的眷恋。</p><p class="ql-block">游雄关雁门,凭吊千秋忠魂;登紫塞长城,一览边陲风情。</p> <p class="ql-block"> 四月二十一日,春光明媚,阳光正好,我们一行四人从晋中太谷出发,相约向往已久的雁门关—此次行程的第一站。“巍峨雁门矗立,抵御外敌入侵,今日雁门犹在,倍感和平珍贵。”</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景点主要有关城、雁门寨、古关道、隘口、常胜堡、猴岭长城、李牧祠。雁门关景区有南北两个门可以进入,我们是从南门进入的,沿着石板铺就的道路大约行进了半个多小时,到达了关城天险门外,首先入眼的是一条被出城车辙碾压得崎岖不平的古道,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再往前走右手边是李牧祠,正对面是关城天险门。</p> <p class="ql-block"> 李牧祠位于 关城天险门外东侧,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为纪念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而建。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副,配设 石狮1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院,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 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现有残碑13通。</p> <p class="ql-block"> 关城位于勾注山顶铁裹门外。铁裹门因石峡呈黑褐色而得名,为人工开凿关隘。关口呈“V”字型,顶宽30米,底宽3米,谷深200米,长50米。所建 关城形势险要,壁垒森严,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200米。现存周围墙基,南有屋基4处,北有 烽火台1座。勾注塞之名遂为雁门关之名取代。梁简文帝《雁门太守行》载:“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枥马夜方嘶,边衣秋未重”。</p> 赵杲观 <p class="ql-block"> 赵杲观位于山西省代县新高乡红寺村天台山下,距代县大约23公里。该观建于天台山峡谷中,利用当地的天然石洞、在悬岸峭壁上略加人工建筑而成,可谓独具匠心。赵杲观最奇特之处在于,多处寺庙建在光滑的石壁上,想进寺的话必须沿铁索攀援而上,其势颇险。著名的有"仙阁登云"、"九仙女洞"等。</p><p class="ql-block"> 相传公元前475牟、晋国赵襄子为了统一北方,将其姐夫代国王诱杀于沟注山上,称为赵杲观。赵杲观历代均有修葺扩建。 现存建筑物为明代重修,可分北洞与南洞两大群落。北洞内容以道教为主,南洞内容以佛教为主。其中最有特色的两处要算是北洞的"五层楼"和"三间阁"了。</p> <p class="ql-block"> 从雁门关出发,我们驱车大约一个小时,下午四点来到赵杲观,买票进入景区,顺着山体拾阶而上,大约经过四五十分钟的路程,来到赵杲观所在的小院。</p> <p class="ql-block">同伴从赵杲观顶层拍摄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如果要登临观赏,就从“朝圆洞”口进入,洞口只能容一个成年人通过,里面也只能容一人通过,恰似单行线,先要手脚并用,抓紧铁链,脚蹬壁体,用力攀爬,上到一层,同样的方式上到二层,再往上几层就有木梯可以登上直至顶层。呵呵,我是第一关就没有过,所有的都是听攀登上去的同伴描述的。</p> 应县木塔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本名叫做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p><p class="ql-block"> 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为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九层高塔全部用红松木建造,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全塔无钉无铆、精巧绝伦,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 </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9月,它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世界最高的木塔”。但是,这还不算是它的最神奇之处。要说应县木塔最神奇的地方,莫过于它虽然不费一钉一铆,却历经风雨,屹立至今。 应县木塔结构特点:应县木塔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木塔每层檐下及暗层平座围栏之下,都是一组挨一组的斗拱,转角外更是三组斗拱组合在一起,犹如多朵盛开的硕大莲花。据专家统计,应县木塔共使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应县木塔的内部结构与现代建筑中的“圈梁”近似,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对木塔颇有研究的应县文管所原所长马良先生说,木塔之所以能抗这么大的地震,现代科学已找到答案,这是因为木塔明层夹暗层,形成了刚体结构和柔体结构的有机结合。每遇大地震,这种结构便会将巨大的冲击释放掉,足见其整体结构的科学合理。一是通过石座层、地宫和笔尖状的结构降低了木塔的重心,使它能够抗倒伏。木塔的重心应在地表附近,重心贴地是它经历唐山大地震依然不倒的重要因素。二是通过卯窍结构形成了套筒框架,使它能够抗撕裂、分解。卯窍结构是木塔的关节,卯窍的抗震性能使它在地震中避免了裂解。木塔有内外两圈柱网,各层通过柱、梁、斗拱嵌套在一起而形成套筒结构。辽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进一步创新,在结构中大量使用斜撑构件,保证了结构刚性,改变了传统的四边形体系。由柱头枋构成的闭合木框起着圈梁作用,木塔的结构体系犹如一个刚性很强的八边形套筒,其中卯窍在框架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三是经典的卯窍结构——斗拱犹如汽车上的减震系统,它的摩擦力和旋转能吸收地震中的能量。由于斗拱系统本身是由若干小木料即斗、拱等卯接在一起,相当于许多小型的悬臂,它们能够调整倾角、平衡弯矩,因此在受到地震、炮击等异常震动时,斗拱成为一种阻尼装置,通过斗拱卯窍间的摩擦、错位,可以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使得木塔具有较好的抗震、抗冲击性能。即使在现代,这也是理想的抗震结构。卯窍结构布局的合理性使应县木塔在受到多次地震甚至炮击之后依然屹立不倒。可以说,卯窍结构是藏在应县木塔里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第二天从代县到达的应县参观应县木塔的,尽管观赏时间不长,但不得不被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摄影:顺其自然、盈金百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