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昵 称 淡 泊 人 生<br>美 篇 号 42893537</h5></div><div><br></div> <div><br></div><div> 在西安有一处文化地标建筑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书院门,”几百年前,西北地区最牛的“高等学府”就设在这里,相当于当今的“清华北大”哩!<br> 2024年7月16日 ,我们结束了西安钟楼的观光,沿着南大街,慕名来到西安古城南门内东侧的书院门。<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大约步行10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 ,远远就看见矗立在街口的牌坊,金碧辉煌,画栋雕梁,牌坊上方“书院门”三个颜体大字十分醒目。<br> “书院门”三字看似简单,实则背后有一个趣味故事。明万历年间,时任工部尚书冯从吾劝谏皇上不要“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结果遭贬罢官,冯从吾干脆回到家乡西安创办了“关中书院。”关中书院门前这条街就叫“书院门”。<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立于街口的宝庆寺华塔 ,别看塔身不高,这可是建于隋朝国宝级的文物,是书院门最古老的标志。</div><div><br></div> <div><br></div><div> 穿过牌楼 ,漫步在青石板街道上,书院门如同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现在游人眼前。</div><div> 临近牌楼的西安师范附小,是在宝庆寺旧址上改建的,已有百年历史了,一看建筑便知年代感很强。当年冯从吾曾在宝庆寺讲过学 ,如今学校秉承“历百年征程,书时代新篇”办学宗旨,着力培养新时代接班人。</div><div><br></div> <div><br></div><div> 附小隔壁是关中书院 。冯从吾办学初期是在宝庆寺讲学,没想到听众多达几千人,快把宝庆寺挤破了。《关中书院记》中“环而听者常过千人,坛台之盛,旷绝千古”描述的就是讲学盛况。当时陕西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是个开明人士,在他的帮助下,就在宝庆寺旁边建起了“关中书院”。 </div><div> 关中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首,其它三院是湖南岳阳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睢阳书院。</div><div><br></div> <div><br></div><div> 关中书院如今成为西安文理学院一部分,只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今日不对外开放。但是院内墙柱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清晰可见,原来冯从吾是东林党西北负责人,关中书院是东林党活动中心,尽管时过境迁,东林党人倡导的“读书、讲学、爱国”精神尚存。</div><div><br></div> <div><br></div><div> 关中书院门口有一尊冯从吾石雕像 。东林党受到明阉党魏忠贤之流的迫害,关中书院被毁,冯从吾于次年绝食而亡,但他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div><div><br></div> <div><br></div><div> 离开关中书院,我们来到书院门32号,这里是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家、著名诗人和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大门两边有楹联一幅:“一馆书香展示辛亥故人千秋事,右公墨浓弘扬赤子满腔爱国情。”高度概括了于右任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div><div><br></div> <div><br></div><div> 于右任先生是位传奇人物。他出生1879年,1964年在台湾去世,生前曾经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办人,私立南通大学校董。他不但是国民党元老,更是一代书法大师,被誉为“当代草圣”,毛主席曾经认于右任先生当书法老师哩!</div><div><br></div> <div><br></div><div> 于右任先生被迫去台湾后 ,思乡情结日益深重,屏风上的《望大陆》,是于右任先生的晚年绝唱,“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表达了于右任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思乡之苦。</div><div><br></div> <div><br></div><div>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 ,名人字画、文房四宝、碑帖拓片、篆刻印章等比比皆是,好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书香味哩!<br><br></div> <div><br></div><div> 最有趣的是 ,这些店铺主人各怀绝技,现场献艺,店铺里摆满了书法、国画和手工作品。这里是全国仿古一条街,全国文化一条街,全国书画一条街,但凡来西安旅游的文人墨客,都争相前来“淘宝”,连国际友人也来凑热闹!</div><div><br></div> <div><br></div><div> “书院门前巷,巷因书院名。”书院门很短,全长还不到600米;书院门很长,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店一铺都藏着几代人的记忆。</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