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感言

瑞雪润民

<p class="ql-block">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80多个国家的法定节日,起源于19世纪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劳动节传统,始于1918年知识分子宣传活动,1949年正式成为法定假日,并通过多次调整形成了现在的5天假期安排。</p><p class="ql-block"> 作为致敬劳动者的节日,法定放假休息是对劳动节的尊重,我谨以一份浅浅的脑力劳动,向节日期间仍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表示深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我是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深知普通劳动者的艰辛与不易。也许是身世决定个性的原因,我始终见不得各种瞧不起劳动者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替代劳动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也在变化。在一些人眼里,劳动越来越体现出高低贵贱之分,企盼着少劳多得甚至不劳而获的美好生活早日到来。更有甚者,对于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在其心目中已不再“光荣”,嫌白领“累”、瞧蓝领“苦”、笑农民“土”等现象时有发生。懒于劳动、不愿奋斗的“啃老族”“躺平族”也相继而生。</p><p class="ql-block"> 难道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不复存在了吗?</p><p class="ql-block"> 作为普通劳动者,笔者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动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始终不会变,体力劳动虽会转变为与智能技术深度结合的新形态,但不会完全消失。即便智能化机器人逐渐替代部分人工,劳动的内涵与意义依然在深化和拓展。</p><p class="ql-block"> 首先,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根本源泉。</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非物质生产,劳动始终是创造价值的根本源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即使智能机器参与生产,其本质仍是人类过去劳动(技术研发、制造维护)的延伸,劳动的基础性不可替代,其核心地位也并未动摇,只是劳动的形式和分工发生了变化而已。</p><p class="ql-block"> 其次,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作为生命存在的人必须从事生产劳动,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在此过程中,不仅发展和改变了自己,而且也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了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纵观历史,人类社会通过现实的劳动而展开,同时也通过劳动催生了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时至今日,劳动者的创新力仍是科技突破的关键,如AI技术本身就是依赖人类智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再次,智能化时代将促进劳动意义的重构与深化。 </p><p class="ql-block"> 一是人的主体性。劳动不仅是人们的谋生手段,更是自我实现和社会参与的途径。智能化更有可能让人们从体力劳动和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劳动中获得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享受劳动中所特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因为劳动才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二是分工升级。机器人替代传统体力劳动和重复性劳动,迫使人类转向更高价值的创造性、情感性劳动。例如研发、艺术、教育等。 </p><p class="ql-block"> 三是人机协作。劳动者需掌握新技术,与机器协同提升效率,体现的是“劳动升级”而非“劳动消亡”。 智能化的未来,不是劳动的终结,而是人类通过劳动实现更高层次解放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四是人性化服务。依赖人类共情的劳动价值愈发凸显,这是机器难以复制的。例如护理、心理咨询等。</p><p class="ql-block"> 我曾一度从事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在智能化社会扑面而来的当下,尤为关注劳动保障的社会公平与凝聚力。若机器人全面替代人工,社会需重新思考财富分配,如全民的基本收入问题。但劳动仍是社会参与的重要纽带,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公平就业,是技术时代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尤其在当前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下,如何让靠劳动养家糊口的普通劳动者有劳动的机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五一劳动节的意义正在于铭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保障劳动者权益和尊严,始终是文明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节前夕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更加良好的就业和劳动条件,推进高质量就业,有序提高劳动、技能、知识、创新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奋斗者的光芒,每一双长满老茧的手,都有值得歌颂的劳动者故事。</p><p class="ql-block"> 致敬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节日快乐!</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日于京西</p> <p class="ql-block">听一首赞美自己的歌,欢度五一五天小长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