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熔岩的永恒 ‍

星雲de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546年,德国矿物学家G.阿格里科拉在地质文献中首次使用了“basalt”一词来描述德国萨克森地区的黑色岩石,这一事件标志着玄武岩在地质学上的正式发现。玄武岩,洋壳主要组成,属基性火山岩,是地球洋壳和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成物质,也是地球陆壳和月球月陆的重要组成物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玄武岩是一种基性喷出岩, 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地表冷却后凝固而成的一种致密状或泡沫状结构的岩石,属于岩浆岩。玄武岩通常呈深色,从黑色到深灰色,因为其深色矿物(如辉石和橄榄石)含量很高。玄武岩以其耐用性和强度而闻名,使其成为建筑材料的理想选择,它具有耐磨损、耐腐蚀和风化,并能承受重载荷和高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玄武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在世界各地的陆地和海底都可以找到,它是火山地区常见的岩石类型,与火山活动有关,例如火山喷发和熔岩流。在爆发性火山活动中,炽热的玄武质熔岩喷出火口,随其着地前固结程度的差异,形成不同形状的火山弹:纺锤形火山弹、麻花形火山弹、不规则状火山弹,以及牛粪状、饼状、草帽状或蛇形和扁平状溅落熔岩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几年前到英国旅行时拍到的巨人堤景观,它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公里处,大西洋海岸由4万多根大小不均匀的玄武岩石柱排列成的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传说远古时代爱尔兰巨人要与苏格兰巨人决斗,于是开凿石柱,填平海底,铺成通向苏格兰的堤道,后堤道被毁,只剩下现在的一段残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爱尔兰的安特里姆平原边缘的岬角,大西洋海岸沿着海岸悬崖的山脚下,大约有3.7万多根六边形或五边形、四边形的石柱组成的贾恩茨考斯韦角从大海中伸出来,从峭壁伸至海面。被称为 “巨人之路”。研究表明这是在第三纪由活火山不断喷发,火山熔岩多次溢出结晶而成。经过海浪冲蚀,石柱群在不同高度被截断,便呈现出高低参差的石柱林地貌。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自然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约6000万年前,火山喷发的熔岩在遇到冰冷的海水后逐渐冷却收缩,结晶时爆裂成规则的六边形柱状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柱状节理作用”,是玄武岩冷却收缩的结果。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横截面宽度在37~51厘米之间,典型宽度约为0.45米,延续约6000米长。这些柱子大都是六边形的,偶尔其中也有四边形、五边形、七边形和八边形的柱子,岬角最宽处宽约12米,最窄处仅有3、4米,这也是石柱最高的地方。在这里,有的石柱高出海面6米以上,最高者可达12米左右,上面凝固的熔岩大约有28厘米厚。也有的石柱隐没于水下。</p><p class="ql-block">苏格兰巨人堤的形成是火山活动、熔岩冷却以及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展现了地球自然演化的奥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在相隔万里之遥的中国嵊州有着相似但又处在不同环境中的玄武岩棱形的石柱,玄武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在世界各地的陆地和海底都可以找到,它是火山地区常见的岩石类型。玄武岩在我国也有广泛分布,从北起的黑龙江省到南端的海南岛,都有分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嵊州市下王镇石舍村的玄武岩其规模宏大,主要分布在周边1平方公里范围内,有近十余处玄武岩柱状节理景观,是国内近年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柱状节理群之一,石柱产出形态多样,或直立,或斜卧,或呈放射状。单个玄武岩柱横断面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岩缝间,间或中有绿植顽强扎根,嫩叶与苍黑的石壁形成鲜明对比。它们的存在,为这片冷峻的岩石王国注入生机,也印证了时间的力量——再坚硬的火山岩,终将被风、水和生命温柔瓦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踏入那片隐匿于深山间,映入眼帘的便是眼前这奇特的石阵。巨大的岩石仿佛被一双无形却充满力量的巨手精心雕琢,有序地排列着。</p><p class="ql-block">上方的岩石,如同紧密咬合的蜂巢,一块块紧密相连,表面粗糙且布满岁月的痕迹。那些深浅不一的沟壑与斑驳的色彩,似是时光镌刻下的密码,诉说着久远的故事。它们层层堆叠,好似在守护着下方神秘的石柱群。</p><p class="ql-block">下方的石柱,笔直而挺拔,犹如一群沉默的巨人。它们整齐地矗立着,从地面拔地而起,直指苍穹。石柱的表面同样有着自然的纹理,有的地方泛着淡淡的青苔之色,仿佛是岁月为它们披上的轻柔外衣。在石柱的底部,一些碎石散落着,增添了几分原始的气息。在这寂静的石阵之中,仿佛能听到时光流逝的声音。每一块岩石都是沉默的见证者,见证了风雨的洗礼、年代的更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洞顶石块层层叠叠,排成六角形,像是蜂房,又像是谁刻意砌成的。石柱粗壮,纹理分明,棕褐与灰黑相间,苔藓斑驳地附着其上。周围散落着石块,地上长着些杂草,倒也平常。石柱以坠落的姿态生长。六棱形的阴影斜插进地脉,把天光嚼成齑粉。有孢子从逗号形状的裂缝里醒来,用菌丝的笔锋续写未完成的排比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玄武岩石,垒垒如砌,自有一种古拙的意味。远望过去,那石顶层层叠叠,竟像是人工所为,然而细看却又分明是自然的手笔。石缝间钻出几丛绿意,不知名的野草,倒也长得精神。左侧石墙,未经雕琢,只是随意堆叠,却与这石顶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根石柱,灰黑的,站在山坳里,像是两个被遗忘的巨人。它们的皮肤上爬满了皱纹,一层叠着一层,分明是岁月用刀斧刻下的印记。左侧的那根,颜色略淡些,阳光照在上面,显出些棕黄的斑点,仿佛生了锈的铁器。石柱的脚下,散着些枯叶和杂草,青的,黄的,杂乱无章地躺着。苔藓从石缝里钻出来,绿得发黑,像是老人脸上的老年斑。石柱背后,岩壁连绵,高低错落,沉默地围出一方天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玄武岩柱阵前,我仿佛听见远古熔岩凝固时的叹息。百万年前的地火奔涌在此处凝固,冷却收缩的岩层裂解成无数六棱石柱,如同天神遗落人间的管风琴,等待造物主拨动时间的琴弦。这些深褐色的玄武岩柱以惊人的秩序垂直生长,棱角分明的几何体在岩壁上织就青铜器纹般的网格。氧化铁与硫化物在岩面蚀刻出赭红、铅灰与焦糖色的斑纹,像是被岁月晕染的密语。经年累月的海风在柱体间篆刻出波浪纹路,某些断裂截面处,六边形晶簇如同绽放的矿石花,将火山岩浆凝固的瞬间永远定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岩石站在那里,不知已经站了几千万年。左边的早已斑驳了,青苔爬上去,又褪下来,像是老人面上的寿斑,排出一部无人解读的密码。中部的岩石排得极整齐,一柱一柱,分明是鬼斧神工劈出来的,却又似人工雕琢过。后来不知怎的,竟丢下这半堵残垣,任风雨侵蚀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晨光以45度角切入柱阵,横向节理线在阴影中蜿蜒如龙鳞,某些断裂的柱体顶端形成天然观景台,截面清晰的六边形蜂巢结构,让人恍惚看见地心深处尚未冷却的岩浆在结晶成阵。这面由地火锻造、被海水雕琢的玄武岩壁,每个棱角都记录着地球的呼吸节律。当指尖触碰冰凉的石棱,能感受到岩层深处传来的震动——那是新生代大地仍在生长的脉搏,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大陆碰撞的余韵,更是自然之神用地质纪年为笔,书写在大地上的立体诗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嵊州的玄武岩形成于第三纪地质时期,主要分布在嵊新盆地,当炽热的岩浆从地壳深处喷涌而出,与海水相遇后迅速冷却凝固,形成了这种独特的火山岩‌。这些玄武岩具有柱状节理的特征,形成于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50万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总有一些景致令人叹为观止,眼前这柱岩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那柱岩犹如一座由无数规整石柱堆砌而成的天然巨塔,庄重而威严地矗立在大地上。走近些,便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石柱的独特形态。它们大多呈六边形,紧密相连,仿佛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根石柱都笔直挺立,从底部向上延伸,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石柱的颜色丰富而富有层次感。底部的石柱主要呈现出灰白与浅棕的色调,那是岁月侵蚀留下的斑驳痕迹,犹如古老的壁画,记录着时光的流逝。往上一些,石柱的颜色逐渐变深,过渡到深灰乃至近乎黑色,仿佛是被火焰煅烧过一般,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冷峻的气息。在石柱的表面,还能看到一些细微的纹理和斑点,像是大自然亲手绘制的图案,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p><p class="ql-block">凑近观察,石柱的质感令人称奇。触摸上去,表面并不光滑,而是带着微微的粗糙感,那是岩石特有的质感。有些地方的石柱边缘略显锋利,仿佛刚刚被工匠切割过;而有些地方则较为圆润,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打磨。在石柱的缝隙间,还生长着一些顽强的小草和苔藓,它们为这坚硬的岩石世界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绿色。</p><p class="ql-block">站在这柱岩前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与神奇。在自然环境中有着一种更为强大和永恒的力量,那就是大自然的力量。这柱岩不仅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让我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能对自然心生敬畏与赞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石柱,排列得如此整齐,竟像是被什么巨手捏造过似的。六边形的,多边形的,一根根竖在那里,层层叠叠,仿佛要刺破青天。颜色是浅棕夹着灰,表面斑驳,显出一种古旧的意味来。石头是硬的,却不知石头也能如此驯服,排成这般模样。上面的石柱挤在一处,竟拱成一道门,巍巍然悬在头顶,使人不敢高声语。下面的石头便散漫些,横七竖八地躺着,间隙里钻出几丛绿草,倒给这死硬的景象添了几分活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耸的岩石如天神之手雕琢而成,整齐排列的柱状节理直指苍穹,每一根石柱都仿佛被精准切割,棱角分明,却又浑然天成。深浅交错的棕褐与灰黑色调在阳光下泛出金属般的光泽,而顶端规则的六边形截面,则像是大自然留下的神秘密码,诉说着千万年前火山与时间的秘密。</p><p class="ql-block">这些石柱是玄武岩柱状节理的典型代表,形成于约数百万年前的火山喷发。炽热的熔岩流在地表冷却时,因收缩裂变,最终形成六方柱状的天然结构。嵊州的玄武岩台地虽不及冰岛或北爱尔兰的巨人堤那般闻名,但其规模与形态的完整性,足以让人惊叹浙东大地深藏的地质瑰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结 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