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哥闲聊敦煌之116</p><p class="ql-block"> 人类对生命终极意义之永恒追问的《佛传故事之出游四门》,高37.5厘米,宽17.7厘米,绢本设色,现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画幡两个画面,描绘太子出东门和出南门的两个场景。</p><p class="ql-block"> 东门遇老人:当太子始出东门,天神“化作老人,踞於道傍,头白齿落,皮缓面皱,肉消脊軁,支节萎曲,眼泪鼻涕,涎出相属。”画面绘太子骑马出城门,旁边车匿牵马。路遇柱杖老者,一旁有童子相扶。榜题写:“尔时太子城东门观见老人问因缘时”。</p><p class="ql-block"> 图中建筑仅出现城门及城墙一角。城为方形,城墙突出墩台开为城门,上有楼阁。楼阁单层,素平台,面阔三开间,以栏杆相隔,上为歇山屋顶。城墙上方等距离突出的一系列小墩台(马面),以红色砖纹线强调。城墙土红、土黄色砖与城门墩上的青黄砖区分,楼阁栏杆的红色,与青色歇山屋顶不同的建筑色彩,以及四方厚重的城墙,凹凸有致的马面、精巧的楼阁形成多变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在人物和建筑的比例关系处理上,还保留了部分北朝绘画“人大于山”的遗风,城门狭窄,似仅容太子骑马出入。画面中太子头戴宝冠,身穿红色大袖长袍,粉面红唇,神态俊雅,尚有稚气。跨下红鬃白马犍陟,步履矫健,马夫车匿亦着大袖长袍,头戴缣巾。老人身着窄袖白袍,头戴披帽,足登乌靴,佝偻身躯手柱拐杖。身旁扶侍男子,亦着窄袖白袍,头戴软脚幞头,二者造形皆有猥琐之感。画面人物服饰全部中土化,俨然似唐代贵族少年与贫士相遇场面。莫高窟北凉275窟同题材画作,太子着菩萨装,白发拘偻老人赤裸上身,腰系短裙,赤足。侍者亦赤裸上身,腰系长裙。人物形象服饰西域化。</p><p class="ql-block"> 南门遇病人:绘于同幅画面的下方。太子骑马穿越南门,树下卧病重老者。榜题“尔时太子出城南门见一病人问因缘时”。城门方向与上方画面相对,以示不同方向城门。天神“化为病人,在于道侧,身瘦腹大,躯体黄热,咳嗽呕逆,百节痛毒……”,病人赤祼上身倒卧树下,左右分别为着红黄服饰、头戴软脚幞头的侍者。病者苦痛令白马犍陟亦低首举足不前。太子神情悲悯,叹息道,我虽贵为太子,拥有美食珍宝,也会有众生的老、病之苦,与此人有又何异呢?</p><p class="ql-block">幡画未画出的还有太子出西门、北门。太子出西门,天神化作死人,“扶舆出城,室家随车,啼哭呼天,奈何捨我,永为别离。”太子叹曰,看到生老病死的现状,当知人生无常,我亦不可幸免。太子复出北门,天神化为沙门,着法服持钵,步履安详。太子见此欢欣,决心出家,永离生老病死。</p><p class="ql-block"> 出游四门也叫“四门游观”,是佛陀出家的缘起。描述了佛祖在离家之前,出游四门时所经历的看到生老病死的场景,从而触发他出家修行,最终成为佛陀的决心。这个故事不仅在佛教经典中有详细记载,如《修行本起经》和《佛本行集经》,而且在佛教艺术中也经常被描绘,在我国多处在壁画中多有表现。如敦煌的壁画和绢画。莫高窟存北凉275窟,北周290窟、294窟,五代61窟,宋代454窟等五例。绘出四门及太子骑马出城门时遇到的老人、病人、死人、僧人。壁画场景更接近于佛经演说地印度,服饰人物造型更加西域化。绢画《佛传故事之出游四门》则是中土艺术家的再创作,场景人物与服饰、建筑风格,已是中原人物和风貌,绘画技法接近唐代周昉的雍容画风。</p><p class="ql-block"> “出游四门”是最经典的佛传故事,其内容几乎让每一个人都能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环视自己周围的亲朋好友,感叹所遇、所见、所闻的一切,遥想自己和他人的未来,同时感念佛陀的慈悲。</p><p class="ql-block"> 悉达多太子成人后,看到人世间的各种困苦,经常苦思如何才能解脱众生苦难。太子虽有众妃相拥,乐舞相伴,却依然闷闷不乐,时有出家之念。国王见状十分忧虑,为了打消太子出家的念头,令太子“出游观于治政,以散道意”。天神“难提和罗,欲令太子速疾出家,救济十方三毒火然,愿雨法水,以灭毒火。”在太子出游的四门,分别化为老人、病人、死人和僧人,演说人间诸多苦痛,指明唯有出家修道,方得解脱众苦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悉达多第一次出城时,从东门出发。在这次出游中,他遇见了一位佝偻的老人。这位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皮肤布满皱纹,步履蹒跚,身体虚弱。他拄着拐杖,行动艰难,面容憔悴。悉达多从未见过如此衰老的人,他感到震惊和困惑。他问身边的车夫:“这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车夫回答:“这是衰老,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无论是国王还是平民,都无法逃避。”这次经历让悉达多意识到,衰老是人生的必然过程,即使是王室的荣华富贵也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他开始思考如何超越衰老带来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悉达多第二次出城时,从南门出发。在这次出游中,他遇见了一位病人。这位病人身体消瘦,面色苍白,痛苦地呻吟着。他的身体因疾病而扭曲,无法正常行动,周围的人也束手无策。悉达多从未见过如此痛苦的病人,他感到深深的同情和不安。他问车夫:“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车夫回答:“这是疾病,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疾病,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无法避免。” 这次经历让悉达多认识到,疾病是人生的另一大苦难,即使是强大的国王也无法摆脱疾病的折磨。他开始思考如何找到一种方法,帮助人们摆脱疾病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悉达多第三次出城时,从西门出发。在这次出游中,他遇见了一具尸体。这具尸体被裹在白布中,周围的人们悲痛欲绝,哭泣不止。死者的面容苍白,毫无生气,显然已经离开了人世。悉达多从未见过死亡,他感到极大的震撼和悲伤。他问车夫:“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车夫回答:“这是死亡,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都无法逃脱。”这次经历让悉达多深刻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终极苦难,即使是拥有无尽财富和权力的国王,也无法避免死亡的降临。他开始思考如何超越死亡,找到永恒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悉达多第四次出城时,从北门出发。在这次出游中,他遇见了一位修行者。这位修行者身穿简朴的袈裟,面容平静,目光深邃。他手持钵盂,步履从容,显得超然物外。悉达多被这位修行者的气质所吸引,他问车夫:“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他看起来如此平静?”车夫回答:“这是一位修行者,他放弃了世俗的享乐,正在寻找超越生老病死的真理。”这次经历让悉达多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他意识到,世俗的荣华富贵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而修行者所追求的真理或许能带来真正的解脱。这次相遇成为悉达多决定出家的关键契机。</p><p class="ql-block"> 东门遇老人:衰朽之躯如风中残烛,太子惊觉“生必有老”;南门遇病人:病苦缠身者哀嚎遍野,太子顿悟“乐必有苦”;西门遇死人:送葬队伍哭声震天,太子参透“存必有亡”;北门遇沙门:修行者安详自在,太子立下“出家求道”之志。出游四门使悉达多因此思考人为什麽会变老、会生病、会死亡?要怎样才能不老、不病,甚至不会死亡?如何才能像这位修行者,这样的安详平静,没有忧愁苦恼?四门岀游经历让悉达多意识到,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过程,即使是王室的荣华富贵也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他开始思考如何超越生老病死带来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这些经历使太子悉达多深刻理解到生命的无常和痛苦,从而决定放弃世俗的享乐,出家寻求解脱。出游四门反映了佛教的无常观,老人、病人、死人的存在,揭示了“诸行无常”的真理。正如《杂阿含经》所言:“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一切现象都是短暂和变化的,人生经历老、病、死等苦。</p><p class="ql-block"> 这些经历被解释为因果报应的体现,生命中的苦是过去行为的结果。生老病死的现象背后,是“十二因缘”的流转 ,无明缘行,行缘识,直至生缘老死。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它阐述了生命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十二因缘具体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循环,展示了因果律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p><p class="ql-block"> 沙门的形象象征着佛教的“出世间法”,佛教由此建立“解脱道”,即通过八正道超越生死轮回。出家人的形象象征着寻求解脱的道路,激励太子出家,领悟宇宙人生的道理,证悟佛性,达到成佛,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百千陀罗尼,而说法救度众生的缘起。</p><p class="ql-block"> 《佛传故事之出游四门》的故事启示我们,无常是生命的底色:衰老、疾病、死亡不可避免,但接受无常方能超越恐惧。觉醒是唯一的出路:正如《心经》所言,“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慈悲是觉醒的果实:当我们看见他人的苦难,便是与佛陀的智慧相遇。</p><p class="ql-block"> 面对生命的无常和苦难,精神的追求和内在的觉醒是超越痛苦、获得内心自由的途径。悉达多的出走,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最勇敢的“向死而生”。他证悟的真理告诉我们:生老病死不是诅咒,而是唤醒觉性的四声钟鸣。在这个焦虑蔓延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场“四门游观”——不是逃离现实,而是穿透表象,在每一个呼吸间,照见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在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不确定性时,我们可以从悉达多太子的旅程中汲取灵感,学习如何以一种更加平和和智慧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在佛陀的足迹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正见”。</p><p class="ql-block">(图片为英藏 《佛传故事之出游四门》,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