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笔墨为旗,以脚步为歌:新时代长征精神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 文/马成义</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为笔,在华夏大地书写了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八十年后,"重走长征路红色书画万里行"团队以艺术为媒,用七年时光完成了一场跨越六站八省的精神远征。这场自发组织的民间行动,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向世人昭示:长征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共鸣,在这场特殊的征程中交织成动人的旋律。当团队成员捧着长毛的"长征饼"充饥,在高原反应与病痛的折磨中咬牙坚持,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沧桑,更是革命先辈们"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年逾花甲的老者拖着病体走完全程,听力障碍的队员在爱人陪伴下坚持到底,六位军人在伤痛中依然挺直脊梁……这些平凡个体用不平凡的坚守,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他们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精神的高度;用笔墨描绘的不仅是山河壮丽,更是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交融,让这场远征更显意义非凡。自发自费的团队与热情相迎的各地纪念馆,构成了新时代的"军民鱼水情"。陕北吴起镇、四川若尔盖、太平镇的家宴、腊子口纪念馆深夜的等候、洁白哈达传递的敬意,这些温暖瞬间重现了当年红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而团队以书画为媒,向老区捐款、赠送艺术珍品,用笔墨传递深情厚谊,不仅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更让红色基因在艺术的滋养中生生不息。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长征精神最鲜活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在全民娱乐化的时代,这支民间团队的壮举更显难能可贵。他们用七年的坚持告诉我们:长征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当媒体将他们的故事传播四方,当十项"不易"凝结成精神丰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团队的远征,更是一个民族对信仰的坚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需要这种以使命为帆、以信念为桨的奋斗姿态。</p><p class="ql-block"> "重走长征路红色书画万里行"的圆满收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长征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让我们以这支团队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书写新时代的长征故事,让红色精神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因为我们坚信:只要精神不垮,就没有翻不过的山;只要信念不灭,就没有跨不过的坎。这,就是长征精神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