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大浴锅

漩溪道人

<p class="ql-block">爷爷留给我们一口大浴锅,我们用了很久,直到用上了燃气热水器和现代搪瓷浴缸,才功成身退。</p><p class="ql-block">浴锅,我们坊间称为浴缸,铁制,比灶间煮饭炒菜的大铁锅还要大很多。一般在住屋的后间墙角用砖砌成。两面墙,一面是烧火的烟道半墙,这样烧火的人看不到洗澡的人,保留了一部分私密性。空着的一面就是供洗浴者脱穿衣服和上下浴台的地方。除了浴锅外,还有配套的附件。一是烧火的火叉,由于锅大炉膛深,所以有长长的铁柄,前端象“Y”一样开叉,方便将草把叉进炉膛;二是拷水的勺子,洗毕后要将洗浴水拷干净,早先是木勺子,后来就用塑料的。勺子是专用的,不能移作他用,尤其是不能用来浇粪。由于是室内用,所以竹柄比较短些;三是称作“浴缸板”的木坐垫,方中带圆,象龟背一样。这东西很重要,如果没有,几乎不能洗澡。“添汤”的时候坐在屁股下面防烫。这里说的添汤不是加水,而是烧火。</p> <p class="ql-block">在浴锅里洗澡是很舒服的,尤其是冬天。挑一个全家比较空闲的日子,或下午或晚上,烧一锅热气腾腾浴汤,全家人轮流洗一遍。洗澡间里雾气弥漫,炉膛里是柴火旺旺,洗一会儿就有家人来烧两个草把,洗得额头上淌汗,身上皮肤微微发红,出浴后穿衣服时也不感觉到冷。这是其他洗浴设施无可比拟的。不象现在开着取暖器,水温还能调节,可洗到最后还是感觉冷了。</p><p class="ql-block">浴缸在当时的农村是奢侈品,不是家家都有的,一个村上有几只浴缸一只手都能数过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才慢慢多起来,再后来就成为每家每户的标配了。天气热的时候洗澡用个大一点的木盆就能对付,大冷天就麻烦了,当时农村的住房又不怎么保暖。大冬天在浴锅里洗个澡,在当时也是至高享受。因此有邻居乡亲知道你家洗澡了就想着搭伙洗一下。一家人洗完,邻居乡亲就带着替换衣服、三几个柴火来洗澡了,还是那个汤,接着洗。常常是冷了烧,烧了洗。一个浴汤洗十个八个人是常有的事,夸张一点的说法是要洗小半个村子的,洗到后来那个汤都粘稠了。那时候的人单纯,也无稀奇古怪的毛病,所以从未听说因洗澡传染什么疾病的。</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洗澡的顺序常常是男主人先洗然后是孩子们,最后是女主人。但坊间有个说法,洗澡要洗掉人的“神思”,也就是人的精神,这个所谓的“神思”就在浴汤中,洗到后来“生汤”就变成“熟汤”了,再到后来就变成“十全大补汤”了。所以洗澡一不怕汤混浊,说是“混泥浆水洗出白萝卜”;二不怕洗的人多,越到最后越补。</p><p class="ql-block">过去洗澡远没有现在方便。现在是冷水不用挑、热水无须烧,热水龙头一开热水自然来,冷热还能调节。洗完后塞子一拨水就流完了。如果洗淋浴,那浴缸中是没有存水的。旧时冬天洗澡勤快的要半个月20天才洗一次,懒一点的要一个多月才洗一次。原因么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条件限制,家里没有浴缸;二是怕洗多了洗掉“神思”,现在好像也流行这个说法,据说有些兄弟民族都是不洗澡的;三是全家洗一次澡要烧掉好多柴草,尤其是推广种植双季稻的那阵子,农家烧饭的柴火都成问题,我家幸亏有父亲在南京工作,用厂里的汽车拉煤球回来烧;四是怕麻烦。洗澡前要先清洗浴锅,有时候还要出清炉膛里的灰,然后到河(井)边挑水,再然后是烧水。我的爷爷非常勤快,做完这一切总是让家人和其他人先洗,不管人多人少他总是最后一个洗,称之为“收汤”。然后拷干浴汤水,明天一早担到地里肥田。</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就会在浴锅里洗澡。青年时期有一段时间在生产队务农。大暑天又恰逢“双抢”农忙。干了一天农活累得满身臭汗且疲惫不堪,熬到休工歇夜,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脱去满是泥浆的外裤,穿上拖鞋到井边先洗去脸上腿上的泥浆,然后挑一担洗澡水回家,热卜卜的钻到炉膛里烧浴水,蚊虫还要来凑热闹,有时候心里免不了烦燥。待烧热了浴水,脱得赤条条的泡到浴锅中,一阵说不出的舒坦向你袭来,浴毕换上干爽的衣裳,神清气爽,摇着扇子坐到户外春凳上乘风凉吃夜饭。此时一天的疲劳就烟消云散了!</p><p class="ql-block">坊间还流传一个洗澡的玩笑小段子,说是夫妻俩一个洗澡一个烧火。烧火的问还要烧几个草把?洗澡的伸出只手来摇了一摇,意思是不要烧了。烧火的误解为还要烧5个草把。便一个劲的烧,烫得洗澡的从浴锅里逃了出来。这个玩笑开不大的,因为烫他可以逃出来啊!还有个“烧屁股”的段子就由不得你了。解放前土匪冒充游击队到有钱人家要钱。如果不给,土匪既不打也不吊,更不绑票、撕票,便把财主摁在浴锅里干烧,反正财主家都有浴锅,当然“浴缸板”是不会让你用了。几个草把一烧,财主烫得喊救命,只能乖乖的把银子拿出来。无锡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古往今来社会文明程度高,你看土匪抢家劫舍竟然也这样“文明”哦。</p> <p class="ql-block">农家的浴缸除供人洗澡外,还有个用处就是杀猪烫毛。猪那么脏,放在人洗澡的浴缸里烫毛,现代人可能难以接受。在那个时候农家人猪一屋、人猪“共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事后再怎么反复冲洗,好长一段时间总有那么一股异味。80年代中后期,我父母为我的儿子办满月酒,杀了一只三百多斤重的大肥猪,烧好了浴水准备让它洗最后一次澡,由于猪身太大了,浴锅竟放不下了。后来想了个办法,先在猪身上盖上麻袋,然后再用热水反复浇,花了老大的劲才把猪毛退干净。</p><p class="ql-block">爷爷除了留下这口大浴锅外,还为我们留下了楼房、砖场、石磨、大秤等。楼下堂屋生产队常常用作会场,两开间一片砖场生产队用来打场,石磨乡亲们用来蒸糕做团子磨米粉,大秤用于卖猪、分粮时称重。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东西早已经用不上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是派了大用场的。不但造福了后代、还方便了邻里。可以说留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多的是精神财富,爷爷是平凡的也是不平凡的。我为有这样的爷爷感到无比的骄傲!</p><p class="ql-block">‍(本文配图由笔者手机拍摄于自家小院,与本文内容无关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