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云思月议》是沙龙原《月读》的“改版增栏”月刊,是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基层摄影团队天目曦摄影沙龙会员,研学摄影的交流平台,也是沙龙会员探索摄影艺术的成长记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言两语》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1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关于三月的月片我不再一一评析了,昨天已经说清楚了,还是想强调一个要点,我们学的摄影,不是照相馆里的职业摄影,也不应该是接活赚米的摄影匠的摄影,一个要点:白话要文说。</p><p class="ql-block"> 说一个姑娘美丽怎么说?</p><p class="ql-block"> 一种:这姑娘长得很美……</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这姑娘长得跟花似的……</p><p class="ql-block"> 你喜欢哪一种?</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直播间,这么多带货的,说的都类似:这东西真的很好……这东西真的好好好好……这东西你真的值得入……</p><p class="ql-block"> 而看看董宇辉带货,为什么那么的深受欢迎?连文化不高的“丈母娘们”都被他迷死了……?</p><p class="ql-block"> 命自我立,福自我求,加强文思哲辨,踏路而行,我们的摄影才会真正越来越好,我们的人生也才会越来越精彩!</p><p class="ql-block"> 关于“春日”历史上有几十位文人写过近百首以“春日”命名的诗,东坡也有“春日诗”,各首诗不同程度地在文学界很有不同的影响,建议大家去搜一下,读一下,学一下,对复习、反思、总结三月命题创作一定大大有益……</p><p class="ql-block"> 还是一句话:不能在摄影里学摄影。</p><p class="ql-block"> 四月命题创作练习,降低难度,出两题,任选一个。</p><p class="ql-block"> 一、《思念》</p><p class="ql-block"> 二、《心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2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今天又心血来潮,入了个乌金釉,内壁是梅子青,关键是里面有手工堆成一个小江山……</p> <p class="ql-block">竹根雕</p> <p class="ql-block">灵璧石</p> <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5日</b></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今日,去青浦赵巷探访“崧泽映巷”。在一处石径观察来往游客。心中萌生一个念头,操练高难度的“负空间”把控!</p><p class="ql-block"> 先调整好焦段和参数,等待时机。终于“如愿以偿”!远处父亲扶着刚刚学步的女儿走来,身旁母亲牵着儿子走去。两组对象相向而行。我尽量放低机位,“盲拍”摄下这个“瞬间”。复看摄下的画面,正如闪过脑际的“设计”!挑战自我,小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老师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盲拍”,实际不“盲”。</p><p class="ql-block"><b>陈建伟:</b>盲拍不易。心中不盲。</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对!手中相机的仰角、水平、被摄对象的位置、按下快门的“时机”……,都在“心中”,力求“精准”控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10日</b></p><p class="ql-block"><b>董开珍:</b>前几天买的丽拍特效滤镜到货了,今天去公园试拍了,发上来,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p> <p class="ql-block"><b>董开珍:</b>蔡老师教过的,HDR模式拍的。</p> <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我近几天一直满于跑昆山,忙于一个商拍,很开心……很有意思……拍的东西与甲方的追求,也都是我喜欢的……</p><p class="ql-block"> 构图及负空间都精确到厘米。</p><p class="ql-block"> 园林摄影,有其很特殊的专业性。园林摄影,非常耗时,要计算时辰……错过了今天,就只能等明天……</p><p class="ql-block"> 甲方,房产开发商,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的,用过不少摄影师,说都无法沟通,说与我好像能“神通”……</p> <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12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p> <p class="ql-block"><b>毛爱琴:</b>这组黑白照片,老师您利用侧光、逆光,几何图形、线条和结构,创造出第3、第4黑白灰的柔和效果;第1、第2、第5黑白强力的明暗对比。学习了,谢谢老师的教学分享!</p><p class="ql-block"><b>谈雅君:</b>每一幅画面黑白灰,细节,层次,构图,高级感滿满,感谢老师分享!</p><p class="ql-block"><b>董开珍:</b>又欣赏到老师的照片,建筑的点,线,面,光线的投影也构成线条,虽然是黑白,但有深浅疏密,特有意思有米道,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 老师说过,拍黑白照片有难度,虽然只是两色但一定要拍出层次,其难度高于彩色,外面一些黑白照片一味的赶时髦追出奇,不懂基础摄影知识,影调色彩还处理不当,简单的就把彩色照片转换黑白,以为不错还好,自认为会拍黑白照了……与事先心中就要拍黑白照,用滤色后的眼光看事物主题完全不是一码事……</p><p class="ql-block"><b>陈晓明:</b>爬楼看到老师的一组黑白范片和商片,又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不一样的视觉效果!等老师忙完了商拍片后,聆听老师的诠释哦!</p><p class="ql-block"><b>钱玉林:</b>蔡老师的黑白范片越看越有味道,这是数十年练就的功力。很期待蔡老师在方便的时候带我们去实操练习一次。</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建筑摄影,园林摄影的精华在“算”,在“等”……</p><p class="ql-block"> 一个好效果错过了就得等一天……有的甚至再等一年……</p><p class="ql-block">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北京颐和园内的十七孔桥,每年就冬至下午4点半左右的那最多十几分钟,“金光穿洞”……错过就是等一年。</p><p class="ql-block"> 摄影,很多很多很多依靠的是:摄影以外的知识!</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老师的分享、推荐、示范、引导、评说……,都是形象生动而又深刻的美学与艺术的“播种”!👍👍👍🙏🙏🙏“线上课堂”,“叽叽喳喳”,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15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柯锡杰出生在台湾,先到日本学习摄影,后转到美国从事摄影(包括商拍)最后回台湾,然后周游欧洲,他的摄影建树的根基是他的美学功底,这是其它同时代的摄影是所不及的,他那罕见的技术“精思维”和超凡的“美感直觉”,最终传达出是文学“诗的意境”和美学“画的质感”。人们都说他是“极简主义”风格,可他自己说从来不了解什么派、什么风格的概念,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去拍摄。他的名言:“没有预先要求和设想的摄影,才更接近艺术吧”。</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问他:“你作品这样感人,它的技巧在哪里?“,柯锡杰这样回答:“我的作品没有什么技巧,只是和你看到什么有关。人要保持心灵的洁净,心是干净的,你看到的东西就美。”</p><p class="ql-block"> 他晚年来过上海,在徐家汇办过签售。</p><p class="ql-block"> 柯锡杰给到我们很多启示:</p><p class="ql-block"> 一,美学功底是摄影绕不过的坎。必须攻克。</p><p class="ql-block"> 二,文学性、文字思考是平面视觉艺术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三,周游世界前必须先读懂世界。(他出游前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几个月……)</p><p class="ql-block"> 四,他的第二任太太(终老)是舞蹈家,家庭的艺术氛围、美感熏陶也是一个因素。</p><p class="ql-block"> 五,不要刻意地给自己定下什么风格、什么路子。顺着自己的兴趣,心情……去拍,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 什么质量,什么风格等等,是后人们的总结、界定。柯锡杰是在真正的旅行,而不是赶脚。</p><p class="ql-block"> 柯锡杰于2020年谢世。</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弱化建筑本身,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真正表现了建筑。也是我与其它摄影不一样的地方,更是我能吸引住甲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林 云:</b>蔡老师看了您的分享,才知道原来我原先爱拍的视角没有错!好开心!</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按自己喜欢的、钟情地去拍、去画、去写,肯定不会错!而且一定更对得起自己!这个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正解。</p><p class="ql-block"><b>林 云:</b>我第一次拿相机去园林,就拍了类似这样的一组,那时候没上过课,也不懂,就觉得墙里墙外的植物、墙上植物的影子和中式建筑的呼应好好看。</p><p class="ql-block"><b>毛爱琴:</b>原来无从入手,不知哪里取舍,现在有范片参考,要好好领悟。此张我留意到了左上角与右下角的取舍。经典!</p><p class="ql-block"> 要带着思考去读好片,去悟,才能深刻领会,否则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我尤欢喜这张黑白灰,简约却意境浓。谢谢老师的分享与鼓励!</p><p class="ql-block"><b>董开珍:</b>老师的照片有深度力度,回味无穷……放以前我会拍墙上投影,但决不会想到一左一右两个角的呼应,太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16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Reginald徐立钧 我非常认真而仔细地拜读了您的文章,佩服!很多地方让我学习到了!</p><p class="ql-block"> 有几个细节想商榷:</p><p class="ql-block"> 1.格式塔的“完形”,主要是研究人的视觉心理效应。</p><p class="ql-block"> 2.“朦胧”与“蒙胧”还是有区别的,印象派的核心不是朦胧,而是这三个:一是光色的科学化(不固有色)二是阴影处理革新(不只是黑灰)三捕捉瞬间(野外写生)因为光是变的,所以野外写生要画得快,才逼不得已把型画得松(朦胧)印象派的本质不是为了朦胧。</p><p class="ql-block"> 3.文学中的朦胧派名曰朦胧,其实是强调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通过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表达了对人道主义的强烈渴望。因为特种历史环境,只能用“朦胧” 来保护。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都是以深刻的哲理性和批判性取得了文学上高峰时光,也是朦胧派的独特魅力。像《致像树》,当年都读得哭了……</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谢谢您认真审阅学生的“作业”!明白您的指正!我也知道印象派不是“朦胧”艺术,只是,有些画作给人朦胧美的享受!我的这点思考,也只是研学艺术“初小”的肤浅感悟。余生一定在您的指导下,不断“升级”!</p><p class="ql-block"> 您传授拍摄花卉的特技,让大家长了见识,多了手段。只是,我觉得这类特技作为一种“技巧”需要反复实操“练功”,就如您已经操持“抖功”十多年了。但是,技巧的运用确大有讲究,而且“幅度”的把控也是大有“学问”的。万不可“弄巧成拙”!</p><p class="ql-block"> 郎静山的“暗房后期”,石广智的“前期设计”所营造的“朦胧美”都是精准把控,“恰到好处”的。</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精辟!看似朦胧,其实心里“飒飒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18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今下午得暇去了光复路的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观看“马丁帕尔影展”和“用内伦子影展”,收获满满,采集到很多资料。</p><p class="ql-block"> 顺手练习几张特殊技法的拍摄,在以前探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难度。就分享五图,有很多摄影的借鉴资料,日后逐渐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此功夫了得!</p><p class="ql-block"> @蔡志锋 今日下午,与您“不约而同”,到Photografiska观看马丁·帕尔的个人摄影展《简明扼要》。出生于英国的当代摄影家马丁·帕尔聚焦“消费文化与社会现象”,曾深入中国,以其对现代消费主义的敏锐洞察,用镜头记录下中国社会的多重面貌。观看他的作品,并无特别高超的技术,鲜明的特点是他以锐利的“摄眼”,突出的“视角”,留下内含对“社会现象”思考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些年,我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社会问题”,包含中国特色的“消费主义”,以相机为笔,触及过类似“城市更新”、“新农村建设”、“古城开发”、“二次元文化”……多个领域。我“不自量力”地“胡思乱想”。如若有机会与马丁·帕尔对话,我真想与他交流切磋一番!</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出生于1972年的日本年轻摄影家川内伦子,就像他的作品《照度》、《光晕》,善于巧妙地运用光照,营造“迷幻”的视觉感受。</p><p class="ql-block"> 至于自我肖像艺术家瓦维·纳瓦罗扎的女性肖像,“野兽派”浓彩。不对我的“口味”。</p><p class="ql-block"> 随机“抓拍”了几幅:</p> <p class="ql-block">(这两幅是某机构在搞“团建”活动)</p> <p class="ql-block">(拍摄图三时让我想到梵高的《街角的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19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p> <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非常好的实景示教!🙏🙏🙏</p><p class="ql-block"><b>陈晓明:</b>老师的范片,佩服!大光比的协调,弱光下的层次把控…,每张范片老师都明确作了提示,隔空授课,我们受教了!谢谢老师!</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听久保田博二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我喜欢美的事物,在我看来,摄影应该是一种对美的传递,让照片拥有升华心灵的力量。”……八十年代中,我还没有考取美术系前,就在原来的上海美术馆(在南京路北边,仙乐斯旁边)看了他的影展,对我触动非常大,可以说也导致我的摄影观的一点点形成……。</p><p class="ql-block"><b>翟晓萌:</b>记录与美不矛盾。喜欢这种不刻意的共鸣。真善美 一直在那里。一路上一定会有前辈,会有同行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21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p> <p class="ql-block"><b>林 云:</b>蔡老师我一早在视频号读了您的作品,您运用叶茎、叶片之间线条、角度的安排,叶片在光阴中的虚实对比,叶片与背景关系、空间付空间的精准把控,运用墨分五色的中国画手法,将光影中看似凌乱的叶片刻画成了一个个小精灵……秒!精妙绝伦!👍👍👍品…细品……舌下生津!回味甘甜!米道十足!</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感谢您的赏读!侬眼光越来越犀利了,非常好!看麦司现在能看到骨子里相了……非常好,这是发生“咯噔”的前兆。</p><p class="ql-block"> 这个里面元素关系确实比较难,形状、面积、色彩、明暗……个个都是难关。</p><p class="ql-block"> 真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流水不争先,急事慢做,竹子定律,才可以把事情做成,取得成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即便快乐,也是低维。</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林云 您说到点子上了![强][强][强]阅读蔡老师的范片(包括大师的经典作品)都要像蔡老师说的“看到骨子里”,看明白“道道”。这叫“知其然”,再经过自己的实操消化、吸收,积累感悟,融为“自觉”。这才是“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学”与“习”!跟蔡老师学艺“长期主义,流水不争先,急事慢做,竹子定律,”是我真切的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24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p> <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倾倒的茶杯,突破了“限制”,打破了原有的“静态”,造就了任阅读者思索的“流动的”空间……。作者的“心愿”在创作过程中,读者的“心愿”在赏读思索中。一幅能够引发互动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赏读”其实是创作者“思想”、“情感”、“观念”的外延。无论是读诗歌、听音乐、看戏剧、赏画作……,都是一样的道理。赏读不能只停留在“好”(看、听、……)。谢谢您的启发!</p><p class="ql-block"><b>毛爱琴:</b>蔡老师您的创作,与您的饱读诗书、文化底蕴深厚有关。从汝瓷马蹄杯,到作品《心愿》,尽显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学习收藏。</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读,是艺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读懂就是进步的酵母。</p><p class="ql-block"> 对某件事的完成,很多人习惯于“做好了”……其实真正的意思只是“做完了”……真正是“做 好 了吗?”……</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补充:</p><p class="ql-block"> 此图创作用的这杯的器型是“马蹄杯”,唐孟郊的《登科后》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p><p class="ql-block"> 杯中琼浆中放了一朵黄色桂花……登科后,不就是为了“修身平家治国齐天下”?这个“心愿”是永恒的吧?艺术创作,永远离不开文字……,思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26日</b></p><p class="ql-block"><b>翟晓萌:</b>@蔡志锋 向老师汇报,昨天去了fotografiska, 整个艺术中心都挺喜欢的!马丁帕尔和内川伦子的展,仔细观摩,个人特别特别喜欢马丁大叔的。两位艺术家真的就像两个国家的典型文学作品风格!看完,还觉得策展人把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同一时间同一楼面展出,也是绝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小萌您客气!汇报不敢呀!感谢您的精辟分享。这次观展也让我提升了对马丁帕尔的认知,原来我只知道他的色彩功底,以及关注平民揭露底层的本色,这次展后我才认识到他的平面美学上的功底,仔细看了他系列作品,很多构图、布局、元素关系等绝不是偶然巧合,一定一定是他扎实的学识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翟晓萌 是川内伦子,不是内川伦子(日本人名字真的搞。</p><p class="ql-block"> 她的特色也另有其功力,她就是彩色胶片,并且亲自在暗房手工放大照片,对层次的细腻度追求,真的让我震撼……她却几乎不用黑白胶卷,从不碰黑白。她的那种细腻,真的有点变态的……。日本的不少艺术观,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态感,这与他们的历史紧密有关。比如:侘寂文化。</p><p class="ql-block"><b>翟晓萌:</b>看得出特别高级,也很有启发,但是可能是我无法企及的。其实是美的。</p><p class="ql-block"> 对马丁帕尔现实题材特别是那种乱中有序有趣有意味,可读耐读的欣赏,完全就是受到蔡老师的指点,才有点感觉的!</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对,当然是美的,尤其他们的“旱山水”,那沙纹表达的“水”,多美呀!</p><p class="ql-block"> 侘寂其实就是中国的禅寂,它美学体系源于宋代道教与禅宗思想,经日本本土化发展成为独特的表达形式。</p><p class="ql-block"> 中日两国对此美学的演绎差异:</p><p class="ql-block"> 中国:强调禅宗顿悟思想下的圆满与和谐,更注重内在精神性表达。</p><p class="ql-block"> 日本:发展为包容残缺、欣赏旧物痕迹的wabi-sabi美学体系,代表性载体为茶道、陶艺及园林。</p><p class="ql-block"> 画面美学的顶点:多样统一。</p><p class="ql-block"><b>翟晓萌:</b>之前的我也许会喜欢川内那种风格,现在更喜欢马丁那种。可能虚的,让人心虚;更喜欢实实在在的,而美与实在,也完全可以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马丁豪放派,伦子婉约派。</p><p class="ql-block"><b>翟晓萌:</b>当然一个最重要的共性是,两位顶级摄影师都在思考,深度思考;虽然主题不同,但是可以看出主题;所以,主题真的是灵魂。</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志锋 @翟晓萌 很有意思的话题!正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摄影思维。“马丁”着重“摄眼观察”的社会思考,“伦子”偏重“摄眼观察”的抽象思维。我都喜欢。只是楼上那位有点“野兽派”浓艳重口味的,我接受不了!</p><p class="ql-block"><b>翟晓萌:</b>楼上还有一个主题就叫“wild heart”的展览,那个真的wild!</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28日</b></p><p class="ql-block"><b>徐立钧:</b>@蔡志锋 谢谢您分享重磅好文!我认真阅读,并联系自我感悟读完全篇,下载保存!一段时间来,我一直与Deepseek进行专题探讨交流。涉及社会、宇宙、哲学、诗词……广泛领域,越来越感到福耀科大副校长徐飞所言的深刻性。尤其是他说的“经典作品所蕴含的人类思维精华、情感深度与价值判断,构成了抵御技术异化的最后堡垒。“</p><p class="ql-block"> “算法筛选”,确实大大提高了知识获取与传播的效率,作为研学过程中的“检索”、“求证”,不失为“良师益友”。但是,如若只是依赖“需求性”的“检索”,并以此为满足,那么,结果必然是人的独立思考、辨识推理能力的衰退!就将是新型的“脑衰症”!可以说,AI时代人的认知高下,界限不再是“知识积累”(以前说“学富五车”)的多与少,而是独立思考与思辨能力的强弱。所以“阅读经典”不会是“过时”,而应是“加强”!</p><p class="ql-block"><b>孙爱珍:</b>蔡老师,认真阅读。当看到一段“《庄子》的哲学思想被转化为短视频平台的“人性智慧”的片段。人类的精神世界正在经历悄无声息的扁平化革命” 时,也赶紧把这篇好文转发给孙子。明白AGl时代更需要阅读经典书,把破碎的时间集中起来好好看书,让自己有辨别能力。写文本也会有真,善,美的语境。</p><p class="ql-block"><b>谈雅君:</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29日</b></p><p class="ql-block"><b>蔡志锋:</b>新书已经读完,分享一些感想:</p><p class="ql-block"> 作者蒋理有学养、治学态度严谨,并对东坡情感深厚,(与东坡同为四川眉山人)他在苏州对东坡痕迹的追寻、考察也是也是极其精细的,甚至连东坡的外围、外围的外围都有所追踪、深挖,令我佩服。</p><p class="ql-block"> 甚至于苏粉张铨与文徵明的交情,去和张秉道与东坡的交情来个隔空神交,这是所有东坡传记中少有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而文徵明也是地地道道的苏粉,他一生临摹赤壁赋不下百次,在他89岁时,他居然模仿东坡的笔迹笔意、焚香沐手后为东坡原迹赤壁赋首部缺失36个字进行了补全……而书中又提到文徵明画的《石湖泛月图》,怎么看怎么都像是姑苏版的“赤壁夜游图”</p><p class="ql-block"> 他在说“东坡真容”的一章里很有意思,从东坡在世时李公麟为其画像一直影响到赵孟頫等后人的画像,提炼出竹杖、斗笠、方巾等,极具温柔,尤其是说在苏州接过“东坡之杖”是同样是苏粉的沈周,我太激动了,沈周是我非常熟悉又敬佩的画家(国画课,教写意画我就是选择沈周的笔意进行入门教学的,效果非常好)沈周一生布衣,不慕功名,一生中画了大量的策杖独行者的形象……暮年的沈周去镇江金山寺,那是一次对东坡的致敬之旅(沈周一生不远游,苏州到镇江,已经是沈周最遥远的旅游)在金山寺,沈周心念东坡,口唤东坡,写下了《登金山》、《登妙高台》等诗篇,这些感悟真的要感谢蒋理的梳理与妙笔,甚至书中配图的沈周画的《林亭幽静图》中曳杖者应该就是东坡吧?感谢此书 ,感谢阅读!让我又认识了明代、清代的很多很多苏粉……(书中罗列的就是十几位)</p><p class="ql-block"> 此书有些小误,如第165页上,说到南宋夏圭画的《雪堂客话图》,说到构图,怎么会冒出一个“马一角”……这真的让我目瞪口呆,显然是作者不熟悉画家、不熟悉画史所致。(南宋画家夏圭、马远两人的构图都有特色,不画整山,都是画半山或局部,也有人说是南宋是半壁江山。因而画史中称“马一角、夏半边”)这里说夏圭的画,应该是用“夏半边”,不能用“马一角”呀?这些,上过国画班的都应该知道吧?</p> <p class="ql-block"><b>《心得交流》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月《月读》</b></p><p class="ql-block"><b>交流人:徐立钧</b></p><p class="ql-block"><b>特别交流:对“朦胧美”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b>交流日期:2025年4月16日</b></p><p class="ql-block"> 我与很多摄影爱好者一样。对“朦胧美”有一种特别的偏好。尤其,最近接受蔡老师在大宁公园传授特技拍摄花卉,让我对一段时间来读片、探究、琢磨所得感悟更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段里,我对“朦胧美”反复思考,还与DeepSeek做了专题“探讨交流”。十分有趣,很有启发!</p><p class="ql-block"> 我赞同从美学、艺术、视觉……层面对“朦胧美”概念通常的解读。“朦胧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核心在于通过模糊、含蓄、不确定的形式引发观者的想象与情感共鸣。它并非直白呈现,而是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创造审美意境。如:东方美学的典型表达"雾里看花"美学(如宋代山水画的留白);诗词中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李商隐《锦瑟》的意象组合);戏曲中的虚拟化表演(以水袖代波涛,以马鞭代骏马)……。还有,蔡老师授课中讲到过的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冲动"、审美距离理论、多义性解读带来的个性化参与……。现代艺术表现“印象派”绘画的光影处理(莫奈《睡莲》系列)和电影中的柔焦镜头(王家卫风格)更是直接的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而我,更多从哲学与认知层面思考“朦胧美”!与DeepSeek互动中的它说:“您提出的视角非常深刻!朦胧美确实在哲学与认知层面具有更本质的意味,它触及了人类对世界本源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边界。”</p><p class="ql-block"> 归纳一下,主要有这么几点:</p><p class="ql-block"> 一、本体论层面的朦胧性:</p><p class="ql-block"> 1. 物质构成的测不准原理恰似微观世界的朦胧美学</p><p class="ql-block"> 2. 复杂系统的涌现现象。当基本元素组合达到临界规模时(如鸟群、神经网络),会涌现出无法还原的模糊新质,这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特性,与山水画中局部笔墨与整体气韵的关系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 二、认识论层面的认知朦胧</p><p class="ql-block"> 1. 感官过滤机制。生理局限天然造就了"认知朦胧"——我们永远在解码被感官“过滤”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2. 神经表征的模糊性。大脑皮层通过"稀疏编码"处理信息压缩存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朦胧化重构。</p><p class="ql-block"> 三、语言哲学中的必然朦胧</p><p class="ql-block"> 1. 符号意义永远处于动态。李商隐《无题》诗的多重解读,正是语言符号本质朦胧性的文学印证。</p><p class="ql-block"> 2. 隐喻的认知基础。人类抽象思维必须借助具象隐喻(如"时间是金钱"),这种跨域映射必然带来意义的朦胧。</p><p class="ql-block"> 四、东方哲学中的自觉朦胧</p><p class="ql-block"> 1. 道家的"惚恍"之境</p><p class="ql-block"> 2.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遮蔽真理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哲学朦胧认知层面的朦胧美,揭示了一个残酷而诗意的真相:人类或许永远无法"清晰"认识世界,因为清晰本身可能只是另一种更精致的朦胧。就像普罗塔戈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所有的美学体验,本质上都是认知局限性与宇宙复杂性共舞时产生的光影涟漪。</p><p class="ql-block"> 研学、思考“朦胧美”,于我而言,是树立摄影“正道”观念,在设计构思摄影画面时“恰如其分”地学习运用“特技”(抖、晃、摇、旋、拉、柔、多曝、HDR……),营造画面“朦胧”意境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避免“弄巧成拙”!</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今日上午我去上博东馆,参观《印象派对》,像是特意安排的一堂加深对“朦胧美”感悟的“专题课”。《林间少女》(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晨光下的特里斯坦岛》(欧仁·布丹)、《散步》和《瓦朗日维尔的风景》(克劳德·莫奈)、《卢安河畔的早晨》(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戴蕾丝帽的女孩》(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蓬塔旺树下的母与子》(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幅幅画作,就像一个个“讲师”,形象地讲述通过光影、色彩、笔触……展现的“朦胧美”,传递作者的视角、认知、情感……。</p><p class="ql-block"> 西方印象派绘画突破学院派的“禁锢”,再到现代主义的野兽派、抽象派……,正如展会结束语写道的:绘画第一次不再追求“再现”真实,而是画家“表现”物象的载体。让我对摄影的理解又有了新的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