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事春秋

江湖之远

<p class="ql-block">  儿时居于苏北乡野,目之所及,月明星灿,司空见惯,便不觉其稀罕美妙。唯大人们讲述的牛郎织女神话,引得我们痴痴仰望银河两岸,任思绪天马行空。彼时,少有人赏月,恰似“焦大不爱林妹妹”,究其根本,不过是为生计奔波,无暇他顾。这情形,倒与多年前秋夜,我在中朝边境图们江边县城所见一般。灯火辉煌处,望着对岸在同一轮明月下的暗影,“两种制度两重天”的感慨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北农村,夜幕降临,虽无农活,却也有忙不完的琐事。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各有时令之务。月光如水,农人推着石磨一圈又一圈,磨出烙煎饼的糊糊;剁猪菜、刨山芋干、晒萝卜干;推着石碌碡压芦苇,编织芦席、粮囤。生活的重担压在肩头,哪里还有闲情逸致仰望星空?</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身为教师,虽薪资微薄,却也安稳,全家靠着商品粮度日。每至中秋,院中便会摆上一张小桌,供上月饼、鲜果、花生,以祭月神。待月上中天,沉睡中的孩童被唤醒,撅着屁股向月神磕头,而后方能分食那香甜的月饼。那温馨的画面,至今想来,仍觉回味无穷。然而,这般光景,于许多农家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梦。</p><p class="ql-block"> 赏月,是精神的滋养;果腹,乃生存的必需。哲人有言:“人们只有满足生理需求时,才能从事哲学艺术活动。”饥肠辘辘之际,谁还有心思沉醉于明月的清辉?朱元璋乞讨之时,定无闲情赏月;即便是称帝之后,虽享尽荣华,却整日忧心江山易主,想来也难有赏月的雅兴。世间诸多美好,往往在岁月的蹉跎与生活的重压下,被我们亲手遗失。</p><p class="ql-block"> 成年后,栖身于繁华都市,夜晚灯火璀璨,路灯、霓虹灯、建筑物轮廓灯交相辉映,遮蔽了星月的光辉。即便中秋佳节,也多是与友人相聚,饮酒作乐,酩酊大醉,赏月之事,竟成奢望。</p><p class="ql-block"> 遥想古时,文人墨客对月情有独钟,常借月抒怀,吟诗作赋。在他们眼中,月非冰冷的天体,而是情感的寄托,承载着人间的亲情、爱情、友情,是一切情感的纽带与源泉。无论是悲欢离合,还是喜怒哀乐;无论是战争的残酷,还是和平的安宁,皆可融入月色之中。无数佳作名篇,穿越千年,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与精神财富。父辈之中,即便只读过几年私塾,也能随口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千古名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道尽了岁月的沧桑与人生的哲思,被世人反复吟诵。不知从何时起,“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那份对月的深情,渐渐消散。</p><p class="ql-block"> 如今,月饼种类繁多,馅料五花八门,可品尝之人却寥寥无几。生活富足了,有了赏月的条件,却少了赏月的心境,更难觅赏月的佳作。若与人谈及赏月,恐怕还会被嘲笑故作高雅,倒不如打打麻将、刷刷手机来得实在。</p><p class="ql-block"> 媒体曾报道,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 2005 年发表,2008 年便荣获国家文学最高奖,可直到 2023 年,销量也不过六十万册。经董宇辉推荐后,销量竟飙升至六百万册,令人咋舌。这一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在这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业余时间读书之人少之又少。美国一位流行歌手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曾说:“只有极少数人感受到下雨,绝大多数人只是被雨淋湿。”诚哉斯言!世界从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与感知美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我国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已超 2.17 亿,且每年以千万之数递增。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人都为生计奔波,房贷、车贷、老人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重重压力之下,哪里还有闲心赏月?月亮虽美,却无法解生活之困。莫怪人心浮躁焦虑,实是生活所迫。即便有些人衣食无忧,又怎能指望那些热衷于广场舞的“中国大妈”们,有闲情逸致去赏月呢?</p><p class="ql-block"> 我所居之地都江堰,一年之中,日照仅有 120 天,星空明月更是难得一见,赏月于我,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奢侈之事。</p><p class="ql-block"> 然而,从今年起,奇妙之事发生了。每日夜晚,站在天台上,总能望见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即便乌云密布,也不例外。原来,对面顶楼人家在凉棚下挂了一盏圆圆的太阳能户外灯。每至夜晚,灯自动亮起,其大小、高度、亮度,与真正的月亮别无二致。明知是灯,却仍会恍惚间错把它当作明月,心甘情愿沉醉其中。泡一壶清茶,或开一瓶啤酒,独坐于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涌上心头;即便形单影只,也能体会到“谁与同坐,明月清风我”的悠然自得。</p><p class="ql-block"> 有月相伴,便有了仰望星空的兴致。当仰望那浩瀚无垠的宇宙,方知人类如沧海一粟,渺小至极;凝视那澄澈的明月,“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怀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月圆之景,一年之中不过寥寥数日,更多时候,我们见到的是弯弯的残月。弯月之夜,虽不如满月那般明亮,却更显湛蓝深邃。正所谓“月明星稀”不如繁星点点,更添几分诗意。</p><p class="ql-block"> 刘欢的《弯弯的月亮》,曾深深触动我的心弦,三十余载过去,仍难以忘怀。每当旋律响起:“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悠扬而略带忧伤的歌声,如月光般流淌,勾起无尽的回忆。故乡的月夜,情窦初开的憧憬,皆在这歌声中浮现。月夜之下,又何止这些遐想?真正的美好,早已镌刻在记忆深处,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2025.4.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