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有人翻看关于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回忆,会发现一个事儿:日本兵在“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时,老爱抢老百姓的鸡鸭等家禽。这可不是日军开始实施“三光政策”后才有的事儿,而是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都常有。日军为啥这么做?除了他们野蛮霸道,啥都抢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日本兵其实是穷得叮当响的帝国主义。</p><p class="ql-block">到了1944年以后,日军慢慢就抢不动了。一方面,沦陷区的老百姓家里能被糟蹋的东西都差不多没了;另一方面,日军不光战斗力大幅下滑,连打仗的劲头也大不如往昔。再加上他们长期吃不饱饭,体力跟不上,现在动手抢东西,哪像战争刚开始那会儿那么有把握,几乎都是十抢九空。</p><p class="ql-block">这可咋整?肚子饿得直嚷嚷,总得琢磨点辙吧。所以,在那些日军侵占的敌后地方,怪事是一出接一出。</p><p class="ql-block">1944年那会儿,苏南地区的日军一领到肥皂牙粉,立马就往点心铺子跑,用它们去换点心吃。更有甚者,直接脱下军大衣去换地瓜。山东诸城那边,日军啃野菜团子的照片都被日伪报纸给登出来了。北平郊区呢,有些日军饿得跟乞丐似的,找农民要蔬菜填肚子。到了战争快结束的时候,侵华日军里头多了不少上了岁数的老手艺人。他们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开起了小店,做起买卖,修修农具,出租军马换粮食,这生意还做得挺红火。</p><p class="ql-block">上面讲的那些还算老实的,当然也有人特别大胆。1944年冬天,为了准备过冬用的柴和粮食,广宗件只、核桃园,还有南宫的高家寨、南便村、苏村这些地方的日军,居然拿出一些枪支弹药来跟自卫团和青年抗日队伍做交换。不光是那些小地方的日军,就连北平的日军也这么做了。在清华园那边,有个早点摊,其实是个秘密的交易地点。两边的代表都穿着普通衣服,坐在一起吃早点,聊着聊着就把买卖给谈成了。不论是重机枪、掷弹筒这些大家伙,还是步枪、子弹这些小玩意儿,想换多少米面都行,价格好商量。两边都只收粮食这些实物,不收现金。</p><p class="ql-block">1945年过了农历新年,驻守在河北冀县的日本兵,集结了两个小队,还带了1挺重机枪,打算去找地方上的维持会长,想要敲诈勒索一番,说白了就是想占点便宜,打打牙祭。这帮日本兵,年龄不是太小就是太大,小的十四五岁,老的四十五六到五十岁,算是老的老,小的小,身体还因为长期吃得不好,没什么力气。结果,他们几十个人被维持会长的人堵在了院子里,被一顿棍棒伺候。后来,两边商量商量,就达成了个协议,用1挺重机枪换了1顿猪肉水饺。协议一达成,两边都挺高兴,各自回家去了。</p><p class="ql-block">有的人硬抢没抢到,有的人却用巧妙手段得逞了。有些“机灵”的日本军官,整天琢磨着怎么成为中国地主、富农的“养子”,好混口饭吃。他们这么做,可不是为了什么“中日友好”,说白了就是为了蹭点吃的。而那些中国地主、富农呢,为了少受点骚扰,也挺乐意接受这种关系。要知道,在日本文化里,“入赘女婿”可是被人瞧不起的。上门女婿得改姓女方的姓,还得公开表示效忠女方家,跟自家断绝关系。谁要敢违反,全日本的人都会说他没信用,这比死了还难受,绝对没法混。可河南商丘有个日军中队长,不光自己愿意当上门女婿,还派手下几个士兵去老丈人家当长工。老丈人家管饭还发零花钱,那些没被派去干活的鬼子士兵,别提有多眼红了。不光地主们开始雇日本士兵当长工,到了1944年,沦陷区的中国工厂里也多了很多日本“工人”。其实啊,这些都是来打工赚钱的鬼子兵。</p><p class="ql-block">在敌后战场上,那些曾嚣张跋扈、到处烧杀抢掠的日军,最后竟落魄成那副模样。说到底,是因为中国人民在抗战那会儿,从军事、经济、政治到文化,方方面面都跟日军死磕到底,毫不退缩。这一斗,就把日军内部的矛盾给越斗越大了,也让他们从强大一步步走向了衰败。这事儿,在敌后战场上看得最明显。那些敌后的抗日军民,为了把民族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一个接一个地往前冲,牺牲了多少人,根本没法算,但他们的英勇事迹,绝对值得咱们世世代代都记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文华,著名画家;1958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1981年毕业于唐山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现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广播电视台退休。代表作:《百牛渡江图》、《百牛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