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寻找青春诗意的表达__评禹州00后诗人艾梦菲的组诗

梅边弄笛

<p class="ql-block">传统与现实中寻找诗意的青春表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前天与诗友艾梦斐聊到00后南阳诗人的诗歌,她也给我发了一组她的诗歌。读了一遍,觉得写的有特质。其实,近年来我也很少写诗,读的也少,自然与文友交往也变少了。对于00后的青年,我觉得他们与诗歌可能更远,因为我们家就有个00后,似乎对于诗歌不感兴趣。我自然也慢慢堕落到世俗的尘埃之中了,或者说重新回到了康德的经验洞穴之中,靠回忆过往续命。这也许就是代差,或者代沟。但小艾同学的诗还是激发了我残余的青春热情,试图通过青春的文字,找回一些失去的春天的余温,好给自己补血。</p><p class="ql-block">诗歌的语言和结构与诗人的诗歌教育有关,而对于生活、自然的撷取,往往和诗人的生活阅历、性格、审美等有关,对于意象的使用、组合又与诗人的天赋有关。一首诗其实就是诗人的一个心像,照见经验之外的诗人自己。</p><p class="ql-block">小艾的诗歌中呈现的意象密度与时空交叠感,在出00后诗人中是少见的。她在古典意境与现代经验的碰撞中,构建出的独特诗意空间,让我感到震撼。如《洛水感怀》中,将蝉短暂的生命周期与菩萨千年朝拜的恒久时间并置,让"灼若芙蕖"的洛神穿越到共享单车的黄昏现场,形成时空的交错和强烈的对比。让曹植的洛水与抖音时代的洛水在同一首诗中对话,使诗歌有了历史的厚度和层次感。再如,诗人在扇叶发电机搅动的风云里辨认出禅寺飞檐的轮廓,似乎引导你从现代穿越时空;将科目三训练场解构成加速度的壳子,骨折事件被处理成"筋络乱搭如撞窗麻雀"的现代性隐喻,精准捕捉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如撞窗麻雀”的隐喻让人为之心痛。</p><p class="ql-block">近些年,生态诗学逐渐似乎也很时髦,《宜阳的夜晚是绿色的》试图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决明子茶汤,烧烤、翻铁门、涂红花油,让我们也能想起自己年轻的岁月。尽管生活充满了不确定,但年轻可以让一切冲突和解。这已经不是陶渊明式的田园牧歌的复现,而是AI时代烧烤烟火与职场焦虑重构的自然。</p><p class="ql-block">《送别》有种离散叙事的拓扑结构,用14个"于"字句搭建起记忆,郁金香残骸、怒放的金菊、象棋终局与童年褶皱形成情感映射。这种抒情方式,暗合了短视频时代碎片化体验中的诗意表达。</p><p class="ql-block">当然,作为00后,小艾的诗歌表达有些散文化的倾向,有个别诗句略显生硬甚至语法错误,这也许和其当下诗歌语境中的阅读倾向有关。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逐渐成熟并越来写的越好,从“磁铁吸住的云”,滑向吴王自刎的阳山,可以看出小艾同学的胸中不仅装着宏达的星空,还有深邃的历史。当她试图将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现代的瞬息万变的发展融合,重构自我的世界,并寻找适合自己的诗意表达时,就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汉诗。我觉得这是00后的优势,也是他们的使命。诗歌的“唐宋”新时代一定是由他们创造。这样的时代一定也会到来。</p>